APP下载

3种不同疗法对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疗效研究

2022-01-07周明夏姚志兰傅宏庆

乡村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产奶量输液奶牛

周明夏 姚志兰 傅宏庆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从腹中线偏右的正常位置经瘤胃下方移动到左侧腹壁,置于瘤胃和左腹腹腔之间,引起奶牛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生产性能大幅下降的一种疾病[1]。常发生在产后一周内。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真胃的机械性运动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与胎次、犊牛性别、初生体质量、产犊时间、遗传因素、饲养管理、精料投入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4],湿冷季节更易发生[5]。由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常引起真胃梗阻,继而引起电解质紊乱,引起死亡[6]。造成奶牛养殖业严重经济损失[7]。本试验旨在探究手术疗法、翻滚法加体外固定疗法和输液保守疗法对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疗效,并观察其产奶量变化,计算其治疗费用和弃奶损失,探寻牧场最佳治疗该病的方法,为临床治疗该疾病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试验动物为某大型规模化养殖场30头分娩后患有真胃左方变位且无其他疾病的中国荷斯坦奶牛。

1.1.2 试验试剂和器械。常规抗菌消炎药物;常规手术器械一套;盲针固定器械等。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奶牛左侧9至12肋骨间,听、叩诊结合,可以听到明显的钢管音,长时间听诊可听到真胃特有的“流水音”,且在钢管音明显处及其下方进行穿刺检查,可得褐色、酸臭、混浊的真胃液[7]。

1.2.2 试验动物分组。记录30头患病奶牛发病时间,对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奶牛,如食欲废绝、排便细软或无排便的患病奶牛归入A组和B组,分别用手术法和翻滚法加体外固定法对其治疗,A组入组15头,B组入组10头;对临床症状较为轻微,如饮食尚可,排便正常,但在左侧9~12肋听,叩诊出现钢管音的奶牛归为C组,用输液法治疗,选取为5头。

1.2.3 手术法。A组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才有手术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病牛站立保定,术部清洁、剃毛、消毒。2%盐酸普鲁卡因进行腰旁神经传导麻醉并使用0.5%盐酸普鲁卡因进行术部浸润麻醉。

在右肷部做一长度20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结缔组织以及筋膜,钝性分离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以及腹横肌,暴露腹膜。将腹膜切开,在创缘上垫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灭菌纱布进行隔离。

术者将手探入切口,沿腹腔右侧壁进入腹腔底部,沿腹腔底部伸向左侧找到变位的真胃,轻柔、缓慢将其牵引回右侧。若真胃积气、积液过多,先使用穿刺针头穿透真胃壁进行放气、排液,以减轻真胃内压力,便于整复,之后对针刺部位进行缝合处理。

真胃幽门附近大网膜做一纽扣状缝合后将其固定于

创口下缘腹肌上。固定好后,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 000 mL,并投入青霉素400万单位。清洁切口异物和血凝块,常规法闭合切口。

1.2.4 翻滚法加体外固定法。在使用翻滚法将奶牛真胃复位后,寻找两个固定点,使用盲针穿刺,而后将真胃固定住,具体方法如下。

选择宽敞干净地面,一根绳倒牛法倒卧患牛。助手按压头部,用绳子捆好两前后肢,以患牛腰椎为纵轴,轻轻抬起四肢摆动牛体至正面仰卧,使真胃移回正常生理位置。

第一固定点穿刺。术者使用听诊器听叩诊结合在腹中线右侧下方5~10 cm,剑状软骨后方10~15 cm距离区域寻找“钢管音”,选择“钢管音”最明显的点作为第一固定点。在第一固定点周围剃毛消毒,将皮肤切开一长度为0.5~1 cm的小口,组装盲针固定器,对准第一固定点用力迅速垂直刺入真胃内,用拇指堵住穿刺套针顶端,避免真胃漏气影响穿刺第二固定点。将一根固定线快速送入穿刺套针内,用穿刺针芯推向真胃。待固定线进入真胃后,快速拔出穿刺套针和穿刺针芯。提拉固定线,使真胃壁与腹壁贴近,用止血钳加持。

第二固定点穿刺。以第一个固定点为圆心,半径4~8 cm范围内用同样的方法寻找、选定第二个固定点。与第一固定点不同的是,将第二根固定线送入真胃内后,先退出穿刺针芯,待真胃内的气体尽量排空后,再迅速拔出穿刺套针。同时提拉两根固定线,使真胃壁与腹壁紧贴,然后将两个固定线用外科结系在一起,皮外留4~8 cm的线避免牛起卧运动时撕断。每日观察消毒,固定线的拆除时间为14~21 d。

1.2.5 输液法。前文中提到输液法的治愈率较低,因此,本试验为了提高治愈率将输液法和中药结合起来治疗患病奶牛,具体方法如下。

站立保定牛,先灌服1 000 mL液体石蜡,再将180 g四消丸和500 mL生理盐水混合,给牛灌服,间隔12 h再次灌服。灌服3 h后,10%维生素B1注射液20 mL,肌肉注射,每天2次;10%葡萄糖溶液500 mL,10%氯化钙溶液50 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3 d,若经过上述治疗2 d后,奶牛的症状仍未好转,则用手术法对其进行治疗或淘汰。

1.2.6 术后护理。奶牛术后,专人护理,24 h限制饮水。同时应做好创口护理工作,术后2 d开始,可饲喂少量优质饲草。3 d后,以奶牛恢复状况为准,逐渐增加饲料,直至奶牛恢复正常采食量。

1.2.7 治愈标准。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3组奶牛连续3 d监测其饮水、进食正常,排出粪便的形状正常,反刍正常,左侧腹部听、叩诊,无钢管音。

1.2.8 数据收集。记录3组奶牛治疗后每日产奶量数据以及治疗费用,依据每kg奶价4元计算弃奶损失。

1.2.9 统计分析。应用SPSS24.0软件统计,各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s表示,统计数据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3组试验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发病时间

由表1可见,本试验中A、B和C组真胃左方变位奶牛平均发病日期分别为产后13.47±3.78 d、14.50±5.06 d和12.00±2.45 d,虽C组奶牛发病时间较早,但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也说明本试验选取的奶牛发病情况较相近。

表1 3组试验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发病时间 单位/天

2.2 3组试验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治疗效果比较

A组奶牛治愈率为93.33%,术后1至2 d各奶牛的精神状况逐渐变好,采食量逐渐增加,后续观察在4至5 d奶牛的采食恢复正常水平,反刍逐步恢复正常,但试验中1只奶牛创口感染,在处理之后,于第7天恢复正常。

B组奶牛治愈率为80.00%,治疗后,2至3 d奶牛开始逐渐恢复饮食,后续观察在5 d后采食正常、反刍正常;试验中复发的2头病牛的情况为固定线掉落,随后使用手术法治疗。

C组奶牛治愈率为20.00%,治愈的1头牛在治疗后第2天开始少量采食,3 d后采食正常、反刍正常;试验中3头牛经过2 d的治疗病情加重,经手术治疗后,3头奶牛均治愈,1头奶牛治疗第2天采食,经手术法治疗后治愈。

2.3 3组试验奶牛产奶量变化情况

由表3可见,第1至2天,三组奶牛产奶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第3天,C组奶牛产奶量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奶牛产奶量试验期间无显著变化(P>0.05)但呈上升趋势;B组奶牛产奶量在试验期间呈上升趋势,且第3天显著高于第1天(P<0.05);C组奶牛产奶量在试验期间呈下降趋势,且第3天显著低于第1天(P<0.05)。

表3 3组奶牛产奶量变化情况 单位:kg

2.4 3组试验奶牛治疗费用和弃奶损失情况

由表4可见,A组平均治疗费用为80元,主要为手术耗材和术后护理药物费用;B组平均治疗费用为200元,主要为盲针固定线费用;C组平均治疗费用为300元,主要为输液和灌服药物费用。A、C组奶牛因使用抗生素,试验期间的平均弃奶损失为192.03元、246.07元,而B组无须弃奶,未产生弃奶损失。三组奶牛治疗总损失分别为272.03元、200元、546.07元;三组奶牛平均总损失/治愈率分别为291.47元、250元、2 730.35元。

表4 三组试验奶牛治疗费用和弃奶损失情况

表2 3组试验奶牛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3组真胃左方变位奶牛发病和治疗情况分析

目前,临床治疗奶牛真胃左变位疾病有保守疗法及手术法,保守疗法又可分为输液疗法、中药疗法及翻滚法。输液疗法治疗原则为促进病牛瘤胃蠕动,调节植物神经,常用方法为: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 mL,静脉注射;维生素B140 mL,肌肉注射[8]。石维等[10]对及时得到诊断的病牛饲服四消丸,每天1次,每次120至180 g,连续服用4 d,病牛症状明显好转。聂克平等[11]用开胸顺气丸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奶牛症状也得到明显好转。但祁生旺[9]对20头产后奶牛输液法治疗,最终治愈率为15%,可见输液法治愈率很低。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翻滚法为抱定其头部、四肢,使牛仰卧,先左右摇晃牛体,使牛瘤胃下沉,以减轻瘤胃对真胃的压力,由于真胃内气体上漂作用,使真胃上升到腹底,逐渐向右侧而达到复位目的[12]。手术法根据手术通路位置不同可分为左腹侧开口法、右腹侧开口法以及两端开口法;高魁等[13]运用右腹切口方法,肖闲等[12]运用两髂部切口法和有髂部切口法,均取得良好疗效。据统计,翻滚法治愈率为60%[14]。且根据陈松等[15]的研究表明,翻滚法治疗病牛后,增加体外固定的步骤,能有效解决复发的问题。关于对真胃左方变位的预后情况,调查发现采取手术治疗法可达较高治愈率。但由于各种原因,产后1年内淘汰率可高达47.86%,原因主要为乳房炎、蹄病、繁殖障碍、消化道疾病和手术预后不良。陈燕兵[16]认为,采用中药“膈下逐瘀汤”“归脾汤”进行术后护理效果好。鉴于真胃移位术后淘汰率高,利用价值下降严重,损失大,应在预防上下功夫。可以加强奶牛产后体温、食欲、恶露、产奶等指标的监控和其他产科疾病的治疗工作;产前要降低能量投入水平;产后立即灌服保健汤,尽快补充奶牛体液和电解质损失,保持瘤胃充盈度;围产期奶牛要有适量的优质长草供应等。

随奶牛生产性能增加,该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个别牧场发病率可达10%以上[17]。本试验中,3组奶牛发生真胃左方变位的确诊时间在分布在产后5~22 d,并集中在产后10~15 d,而3组发病时期无明显差异,说明本试验选取的试验奶牛发病情况相近,也提示了在临床生产中真胃左方变位的集中高发期。

本试验每组中仍有感染、复发或者未治愈的病例。其中,手术法中有1例发生感染,术后第2天测得体温为39.5℃,在连续两天颈静脉输液10%葡萄糖1 000 mL,生理盐水500 mL,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单位后,体温恢复正常,采食、反刍逐渐恢复正常。感染原因可能是术中未严格无菌操作或术后创口未及时消毒。翻滚法加体外固定法中,有两例复发的病例,二者均是由于固定线脱落导致。输液法中,3例未治愈病例,在手术法打开腹腔后发现真胃内积气、积液严重,而1例复发的病例,手术开腹腔后发现其真胃与腹壁有粘连,不易剥落。本试验手术法的治愈率与张传师等[18]相符合;改良的翻滚法比传统的翻滚法治愈率有所提高,推测可能是真胃被固定确实后,减少了真胃再次移动导致疾病复发的数量,而提高了治愈率;输液法加入中药后并没有提高治愈率,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该方法并没有根本解决真胃变位的情况,因此,治愈率低。

3.2 不同治疗方法对真胃左方变位奶牛产奶量和经济损失的影响

治疗方式本身产生将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治疗费用,主要包括药物成本、人力成本和弃奶损失等,同样应纳入治疗方案选取的考量中。本试验中,三组奶牛发病后第1天产奶量均较低,说明真胃左方变位影响了奶牛的采食,进而影响泌乳功能,其中C组奶牛产奶量较高,也与入组的奶牛临床症状表现较轻微有关。A组和B组奶牛第2~3天产奶量均有上升趋势,且B组奶牛第3天产奶量显著高于第1天,结合两组治愈率较高的情况来看,真胃左方变位的整复能够及时纠正奶牛的恶病质状态,使泌乳性能逐渐恢复,B组奶牛产奶量恢复较好的原因可能是该方法与手术法相比,造成的疼痛和应激较小;C组奶牛产奶量在试验期间呈下降趋势,主要与其疗效较差有关,5头试验奶牛仅有1头痊愈,该方法疗效较差。

A组奶牛手术法的平均治疗费用为80元,但由于手术和护理过程中需使用麻醉药和抗生素,依照药物的休药期,试验期间的牛奶应废弃处理,因而造成192.03元的平均弃奶损失,而B组使用的翻滚法加体外固定法因为使用须弃奶的药物,避免了弃奶损失,总经济损失平均为200元。综合考虑治愈率和平均总经济损失,B组奶牛使用的翻滚法加体外固定法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

4 结论

手术疗法的治愈率最高为93.33%,奶牛基本恢复,不易复发,产奶量逐渐恢复;翻滚法加体外固定疗法治愈率其次,为80.00%,该方法操作较简便,对奶牛刺激伤害较小,无须弃奶;输液保守疗法治愈率最低,仅为20.00%。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取手术疗法或翻滚法加体外固定疗法法治疗奶牛真胃左方变位。

猜你喜欢

产奶量输液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荷斯坦牛泌乳速度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奶牛吃草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颈枕输液袋
中国苜蓿利用现状及对生鲜乳品质的影响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综合措施
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