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机制仿真研究

2022-01-06郭爱芳杨艺璇王正龙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存量意愿创新能力

郭爱芳,杨艺璇,王正龙,伍 蓓

(1.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3.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我国制造企业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模仿的创新模式,现有创新能力与推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性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技术搜寻是企业为解决技术问题或为不确定的未来发现新机会而在组织内外进行技术搜索与探寻的过程[1]。通过搜寻实践可以促进企业能力积累[2],但这并不意味开展任何形式的技术搜寻都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据调查,国内很多企业在技术搜寻时不知如何搜寻合适技术,导致没有培育其自主创新能力或没有达到应有级别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见,技术搜寻行为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累存在某种适配关系。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层次差异大且普遍资源短缺,因此,对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搜寻行为进行细分,帮助企业寻求适配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的技术搜寻策略尤为重要,以避开搜寻资源错配问题。

目前,学界仍缺乏严谨的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机制研究,仅少量学者探讨了知识搜寻与创新能力演化之间的关联性,如陈力田等[3]、张永旺等[4]的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理论在解释自主创新能力演化问题上尚存在以下3 个问题:(1)研究内容的概化处理。表现在:1)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黑箱处理,缺乏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层级研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和驱动因素的研究;2)对技术搜寻类型划分不够细致,忽视了技术的异质性特征,无法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同阶段选择匹配的搜寻策略提供进一步理论和实践指导。(2)演化动因忽视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企业技术搜寻策略受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都将技术搜寻看成企业的内生变量,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的影响,一定程度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5]。(3)演化研究方法的静态化处理。现有研究大多将时间因素作为背景变量进行静态实证分析或比较静态实证分析,缺少精确理论来刻画技术搜寻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累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不利于决策者制定有效的政策干预方案。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系统观、知识观和能力观为基础,按“内容”与“时间”两个维度将技术搜寻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把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级,通过理论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来探索两者的共演机制,借助VENSIM DSS5.6a 软件进行仿真模拟,以揭示技术搜寻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路径,为我国制造企业通过多维技术搜寻资源的动态编排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跃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理论模型构建

1.1 相关概念解析

1.1.1 企业技术搜寻行为划分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去哪里搜寻以及如何搜寻[6],而较少关注“搜什么技术”,忽视了技术的异质性。已有聚焦距离边界的技术搜寻划分方式不足以深入刻画企业潜在更复杂的搜寻行为,需要结合其他维度来刻画企业的技术搜寻行为,以揭示不同搜寻行为的异质性[7]。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经验技术的差异[8-9],兼顾“时间”维提高CEO 决策有效性的意义[10]。因此本文利用郭爱芳等[1]对技术搜寻的划分方法,基于“内容”和“时间”双边界,将企业技术搜寻划分为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新兴经验技术搜寻以及成熟技术搜寻4 种行为(如图1 所示)。

图1 技术搜寻分类模型

1.1.2 自主创新能力

现有文献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解较为多元,代表性观点有产品/过程观、多元观、知识和能力观[11-13]。为更好地抓住能力的本质,本文将基于知识和能力观,把自主创新能力理解为企业创造或利用核心技术知识的能力,强调技术创新的自主权。

对技术相关创新能力层级的划分,最早由Katz[14]在研究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时提出,主要聚焦后发企业如何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企业。随着一些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赶超全球创新型企业,学界对企业创新能力水平进一步细分,如Hansen 等[15]基于能力层级的思想将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基础、中级、中高级与高级创新能力4 个等级;Figueiredo 等[16]把创新能力细分为基本、中级、先进、世界领先4 个水平。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分层级研究还较鲜见,学者吴晓波等[17]根据行为维度把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二次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但从我国科技发展史来看,这3种自主创新行为并存,无法解决不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层级差异大的问题。本文借鉴Hansen 等[15]和Figueiredo 等[16]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把自主创新能力分为基础创新能力、中级创新能力和高级创新能力3 个层级。

1.2 模型构思

如前文所述,技术搜寻行为有两大动因:一是被动受外部环境动荡性的影响,二是企业主动提升技术的意愿。环境动荡性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包括技术动荡性与市场动荡性。在动荡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中,技术更迭速度变快、技术发展方向变得多元、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市场消费者偏好和产品需求不可预测性增加,导致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加,进而促使企业对外部技术知识进行搜寻以提升知识更新的速度[18]。创新意愿是企业内部主动产生创新行为或推动创新想法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是企业技术搜寻行为的预测要因[19-20]。利用搜寻优化企业内部知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知识创造能力[21]。知识存量可以通过知识创造进行自我累积以及引进技术进行增长,自主创新依赖于知识存量水平[22]。但知识存量需要在形成远小于知识空间元素个数却蕴含了知识空间所有信息的知识基后进行激活,激活后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源[18]。在知识基础理论中,知识经过发现、捕获、共享和应用才能被组织吸收[23]。由于技术搜寻具有发现与捕获知识的功能,因此只有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是激活知识基的重要环节。Teece 等[24]认为“能力”一词强调对组织内外部的技能、资源与功能性才能的适应与整合,具有动态性特征。由于知识从存量形态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存量形态知识沿着“知识存量→知识基→创新源→自主创新能力”路径转化,具体见图2 所示的演化理论模型。

图2 基于技术搜寻的企业创新能力演化过程建模思路

2 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系统动力学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系统观的视角考察构念机制作用,适合应用于长期性与周期性问题的研究上。在数据不足或难以量化时,可以以反馈环为基础进行研究,适合用于考察复杂因果关系的系统机制[25],因此本文使用该方法进行仿真模拟。

2.1 因果关系分析

基于构建的理论模型,对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细化。企业搜寻到的一部分技术知识可以直接集成应用,有些新获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库差异较大需要经过消化吸收环节。知识集成的目的是将不同来源的知识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依赖于企业知识存量以及技术搜寻等创新行为[26],且成熟度越低的技术,通过知识集成产生的潜在价值越高。知识吸收是内化外部知识的过程,需要企业在技术搜寻的基础上利用吸收能力对搜寻的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能力越强,搜寻的技术成熟度越高,知识吸收的效率也就越高。作为激活环节,知识共享与知识应用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作用因素,共享氛围和知识存量为知识共享提供支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竞争力增强,从而缓解竞争压力。此外,经过知识共享与应用两个激活环节,由存量形态知识形成的被激活的知识基是支持知识创造的资源配置集[27],而创新能力本身可以被理解为创造新产品或知识的潜力[28],因此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存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知识创造具有正向影响。

2.2 模型基本假设和流图

为聚焦关键的构念逻辑从而降低模型复杂性[29],研究模型存在以下两个基本假设:(1)为聚焦演化动态关系,本模型不考虑系统外其他因素的影响;(2)为简化模拟,不考虑时间延迟问题。系统流图如图3 所示,变量涵义详见表1。

表1 变量涵义

图3 基于技术搜寻的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系统流图

2.3 方程设计及参数说明

本研究综合借鉴了魏江等[30]、张军等[18]、江诗松等[29]以及杨菲等[31]的观点,建立变量间方程关系,通过对参数进行修正和调整,得到了各变量的表达式,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方程设计及说明

表2(续)

3 仿真结果分析

为了同时分析短期与长期演化路径,本研究设定120 个时期,时间单位为月。为确保仿真结果的稳健性,在开展实验之前,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和多变量敏感性分析。图4 为单侧极小值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创新意愿取极小值与取正常值时的知识存量与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趋势是一致的,且创新意愿取极小值的知识存量与自主创新能力比创新意愿取正常值时小,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图5 是对α和β参数在上下25%范围内进行敏感性检验的结果,可见,知识存量与自主创新能力的质性特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图4 创新意愿取极值与正常值时变量比较

图5 多变量(α 与β)敏感性分析结果

3.1 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如图6 所示。由图6 可知,企业知识存量呈现出增长率逐渐减少的增长趋势,72 以后时间段趋于稳定,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率逐渐增加。企业在初始阶段,知识差距与知识缺口很大,需要大量的知识存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初期知识存量的增长速度很快。随着企业技术升级,所需知识质量提升,相应的知识增长率有所减缓,最终达到知识增长率与淘汰率的相对平衡。结合两者演化曲线可以发现,较知识存量增长率而言,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快的速度提升,即知识存量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初期知识存量增长很快,但并未导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知识存量增长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

图6 仿真分析结果

随着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与新兴经验技术搜寻行为的增加,知识创造水平增加,成熟技术搜寻行为则与知识创造存在相反的演化趋势,这说明不成熟的技术会刺激企业产生知识创造行为。

从仿真结果还可以看出,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成熟技术搜寻行为逐渐减少,其他三种技术搜寻行为逐渐增加;成熟技术搜寻行为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边际递增抑制作用,其他技术搜寻行为具有边际递增促进作用。这些现象说明位于技术生命周期前端的技术搜寻行为有助于缓解创新能力刚性化,使企业在较高自主创新能力阶段时继续实现创新能力的积累跃升。此外,四种技术搜寻行为的震荡幅度逐渐放缓,这表明企业在创新能力基础阶段易受环境动荡性的影响,在创新能力中级与高级阶段,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技术搜寻机制较为完善且已具备一定柔性。

3.2 灵敏度分析

3.2.1 环境动荡性的灵敏度分析

本研究将环境动荡性分为“低”“中”“高”3个程度,对应值分别为[-1,1]、[-2,2]、[-3.3],基准模型值为[-1,1],即初始假设环境动荡性低。由图7 仿真结果看出,环境动荡性越强,自主创新能力值越低,这说明环境动荡性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低”与“中”环境动荡情境下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远远大于“中”与“高”环境动荡情境下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表明在越低的环境动荡情境下,负向调节效应越明显。同时,随着环境动荡性增强,知识存量水平的降低幅度很小,成熟技术搜寻行为增加,其他3 种技术搜寻行为减少,这说明环境动荡性主要是通过调整企业搜寻策略来改变知识存量结构而非降低知识存量水平来调节自主创新能力,处于环境动荡性较强行业的企业需要更加关注知识存量中超前与新兴技术知识的占比,否则会被行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图7 环境动荡性的灵敏度分析

3.2.2 创新意愿的灵敏度分析

本研究将创新意愿分为“弱”“中”“高”3个层次,对应值为0.7、0.8、0.9,基准模型初始值为0.8。由图8 仿真结果可知,企业创新意愿越强,自主创新能力与知识存量水平越高;创新意愿对成熟技术搜寻行为具有不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他3种技术搜寻行为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表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创新意愿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有助于调节组织惯例,激发对超前与新兴技术的搜寻与提高知识存量,最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图8 创新意愿的灵敏度分析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构建演化理论模型与变量数学模型,并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仿真模拟,得出以下结论:

(1)在企业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共演过程中,多种变量交互形成前因,随时间变化呈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1)知识存量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增效应与滞后性;2)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和新兴经验技术搜寻行为对知识创造有促进作用,而成熟技术搜寻行为会抑制知识创造;3)4 种技术搜寻行为在创新能力基础阶段易受环境动荡性影响,振荡幅度大,在创新能力中级与高级阶段趋于稳定。

(2)伴随自主创新能力从基础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企业超前技术搜寻、新兴科学技术搜寻、新兴经验技术搜寻所起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搜寻作用不断降低,合理的技术搜寻策略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3)作为系统外生变量,环境动荡性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在越低的环境动荡情境下,调节作用越强;而企业创新意愿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4 个方面:

(1)企业需要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阶段匹配相应技术搜寻策略,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跃升。研究结果显示,在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阶段,4种搜寻行为都发挥作用,但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跃迁升级,超前技术、新兴科学技术以及新兴经验技术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成熟技术的作用则不断降低。而在高程度环境动荡情境下,成熟技术作用增大,其他3 种技术作用降低。这说明四种技术搜寻行为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忽视能力动态性而错配技术搜寻资源,不利于后发企业的能力升级。

(2)企业在技术搜寻过程中加强知识积累效果有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存量不仅可以激发企业的知识创造,也对自主创新能力有着边际递增的促进效应。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发展陷阱,知识积累效果不高加强了创新能力提升的难度,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企业战略敏感度不足,无法把控前沿知识,形成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搜寻提升知识存量逐步消除知识缺口,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3)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性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外部环境变革驱动企业通过技术搜寻对自身进行系统性调整,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使自身稳步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该企业内部调整作为外部环境变革的组成部分促使其他企业内部变革,最终实现外部与内部的动态平衡。

(4)积极的创新意愿引导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意愿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态度,创新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路径,企业通过制定有效的引导策略有助于将创新态度实化为创新能力。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模型中没有对环境动荡性中的技术动荡与市场动荡进行细分研究,并未探索除环境动荡性之外的外部因素如创新网络耦合强度对演化机制的影响,未来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外生变量进行细化研究。第二,企业搜寻的知识需要一定时间进入知识存量,为了简化模拟,研究并未考虑该时间延迟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时间延迟问题。

猜你喜欢

存量意愿创新能力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10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单位:万平方米,月)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2020年1月64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腐败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