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建设路径分析
——以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2022-01-06

对外经贸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校企教学质量

董 晶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1)

教育部“ 双万计划”的启动,预示着全国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迎来了专业建设的新时代,对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作为吉林省首批转型发展的示范高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紧抓“双一流”建设的契机,重新对专业进行精准定位、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主动应变对传统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综合改革,加大力度进行师资队伍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思路及建议对策。[1]

一、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勤奋、务实、创新、共赢”是新一代工程管理人的坚守与期望。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学校土建学科优势,整合力量,培养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优先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岗位标准、专业技能扎实、勇于实践创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型人才 。

(二)特色优势

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工程管理专业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积极应变,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探索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路径,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形成了BIM技术贯通,施工现场管理为主体,项目前期策划、后期运维管理为两翼,三个专业方向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帮助学生在就业上拥有更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

二、全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构建“学科、专业、思政、学校、企业”相互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强基固本,基础与前沿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紧跟建筑行业转型发展升级,以及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了BIM技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重新制订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将大数据、三维打印、建筑信息建模等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以信息技术助推教学内容更新,实现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

(二)强化实践,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实践育人体系

秉承“全程实践”理念,构建基于BIM技术“4层次、3结合、2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全过程。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联合教学,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共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个;校内除了建有工程训练中心、BIM技术培训中心、3D打印实验室、名师工作室外,还建有跨专业联合实训室,积极落实“三实”实践教学。即模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开展浸润式实地、实景、实操教学。

(三)注重实际,建立弹性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在新形势下,主动求变,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强化价值塑造,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变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应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创性地提出实行“2.5+0.5+X+Y”灵活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前2.5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0.5学期在校进行BIM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X+Y是根据施工的黄金时间灵活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是学校唯一一个形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专科、专升本、辅修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的专业;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形成了多专业、校企联合的模块化协同指导模式,设计选题全部来源于生产实践,侧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立德树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全体教师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精心挖掘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写“课程思政”教材。[2]做到了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同时,紧密结合行业、学校及课程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从国家(爱国情怀——着眼于传承和弘扬)、行业企业(职业素养——着眼于培养和提升)和个人(专业精神——着眼于内化和深化)三个层面深挖思政元素,通过课堂实践,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展现德育元素,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驱力。每位教师都真正做到用责、用心、用情投入,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3]

(五)站位科技前沿,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学院与行业协会、国内和省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以“1+1+n”的模式成立了省级示范性应用现代产业学院——清洁能源应用现代产业学院1个,建筑智慧运维产业学院1个。打造集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社会、专业行业互融互通为一体的清洁能源应用和建筑智慧运维管理人才培养新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与吉林亚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协同培养运维管理人才,成立“亚泰运维管理”冠名班,联合开展物业管理师培训,提升师生物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与吉林兴业建筑咨询有限公司、中海物业管理公司、吉林省求实建设软件公司、金蝶软件(中国)等企业开展助理审计师、助理验房师、助理造价师等学生顶岗实习项目。聘请合作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邀请行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学生校企共选、资源校企共享、过程校企共监、就业校企共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让学生可就业、可择业、可创业 。

三、强化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借助外力提升教师整体水平”的发展思路。以“积极引进、注重培养、稳定提高”为原则,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青年教师从自我提升角度克服惰性、 突破创新、积极进修,不断充实自己。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通过精心选拔、重点支持、全面协助,着力培育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

重视“青蓝工程”,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导师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学校、学院两级领导对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与反馈,切实做好传帮带。同时,学校通过培训、高校或企业学习、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督促青年教师正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投身于教学改革,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实施岗位调整和分类评价,促进了教师资源优化;采用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建设。教师资源得到了明显优化,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内涵建设。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建立了全员参与以课程群为牵引的教研室,选聘研究基础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学科建设助推专业改革;定期开展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教科研项目研究为支撑、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宗旨的教研室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助力专业建设;通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汇报,提高教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让老师们通过有效的教研室活动,经历从“课堂实践”到“反思总结”、从“理论指导”到“示范引领”、从“交流研讨”到“成长提高”的蜕变过程,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新上课和上新课的老师实施听课和助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丰富教科研成果。

(三)部分教学创新成果展示

1.独创“灭点法”——绘制双代号网络图

双代号网络图传统的绘制方法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痛点。“灭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难学、难教、难画等问题。具体绘制方法:将整个工作设为一个虚拟节点,借鉴单代号网络图的绘制方法,首先按照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初步的网络图,然后按照一定规则消除掉冗余的节点,易学、易教、易画。[4]如图1所示:

图1 “灭点法”——绘制双代号网络图

2.自制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好

青年教师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针对项目复杂工况,自创施工现场模拟沙盘,对复杂工况通过沙盘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已制作资源优化教具,把工期——成本优化问题化繁为简。

四、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构建以“教学制度建设”为首、“教学工作持续改进”为目标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

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规范教师行为,教研室一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首位。在学校、学院各项教学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制度,如教研室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模块化毕业设计协同指导规则、毕业答辩要求及组织流程、毕业设计BIM技术应用要求等;各项制度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长期以来,教研室负责人分工合作,职责明确,风清气正,工程管理专业2019年获批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教学团队2020年被学校评为“突出贡献团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激活课堂,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课堂教学效率决定教学质量,本专业一直高度重视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智慧课堂示范课程建设。饱满、有活力的课堂能够高度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通过智慧课堂、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检查评估、总结反思、延伸课堂等一系列辅助措施,深入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提升提高教学质量。[5]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开展教学工作评估

建立了政府监控、社会监控、内部监控三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监控专业培养目标、办学条件、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等,确保专业教学质量工作有部署、有督查、有总结、有反馈。完善教评学、学评教、同行评教制度,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学校、学院、专业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协调发展。[6]

五、未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具体对策

未来3年,工程管理专业将继续以“双一流”“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发展定位为抓手,以“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为途径,全面深化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为申报国家级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队伍建设,以信息技术助推教师转型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聚焦“双一流”和硕士点建设工作,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博士)。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培养的强大支撑。

(二)继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绿色建造智慧管理应用中心、新工科背景下管理工程产学研用实践基地两个实践平台连续获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吉林省财政厅民办高校发展扶持基金支持。未来2年,教研室全体教师将继续努力,积极争取、多渠道筹措专业建设资金,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不断改善专业软硬件建设条件,为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重点进行一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为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进一步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争取打造1-2门在线开放课程,争取建设1-2门线上、线下或混合式一流课程。加大力度进行特色教材的开发建设,鼓励并激励自有教师编写1-2部有特色的、辐射范围广的高水平专业教材。

(四)构建产教融合“全过程”协同育人新机制

从校企共建平台、共建师资、共育人才、共谋就业四个方面,全面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对接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清洁能源应用现代产业学院和智慧运维产业学院,促进产教融合、校地融合、能力融合、理实融合;大力推进“两站”建设,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一起,建章立制,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真正建成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通道。

(五)完善培养模式,托举创新人才

构建“理论与实践无缝结合,教与学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深度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力度推行导师制,吸纳学生进入课题组,组织、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成立学生科研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助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7]

六、结语

未来三年,工程管理教学团队将继续多举措优化教师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数字化背景下的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以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根本跨越,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双一流校企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