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网球运动损伤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1-05陈志斌李良明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体育院校网球

陈志斌,李良明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网球运动损伤”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年份为2001—2020年12月,共得到254篇文献,去除会议、报纸等与网球运动损伤不相关文献后,得到227篇有效文献。

1.2 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运用Cite Space V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将导出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结合数据分析出网球运动损伤的年发文量、关键词、科研机构、作者的可视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网球运动损伤领域文献数量统计与分析

由表1可知,2001—2003年的发文量在逐年下降,且在2002年关于网球运动损伤文献没有发表,这是由于我国网球运动项目发展起步较晚,在国际大赛上的成绩并不突出,所以这期间少有学者去从事相关的研究。2004—2006年的发文量有所上升,这与中国女子球员在国际双打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关,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网球取得历史性的突破,2位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婷和孙甜甜获得女双金牌,随后郑洁与晏紫在2006年澳网和温网比赛中都取得冠军。

表1 2001—2020年我国网球运动损伤发文量统计表

由图1可知,2001—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关于网球运动损伤领域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具体可分为以下2个阶段:(1)起步发展阶段(2001—2010年)。此阶段网球运动损伤的发文量逐年增加,但文献的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网球运动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导致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员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球运动发展氛围,所以研究网球运动领域的学者自然不多。(2)稳定发展阶段(2011—2020年)。此阶段发文量呈波浪式增长,平均值为每年18.8篇,是第一阶段的3倍,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且在2012年、2014年、2015年发文数量急剧上升达到峰值。这是由于我国网球运动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11年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娜获得法网女单冠军和澳网亚军,2014年在澳网获得冠军后,排名也达到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世界第二位 。这一时期由于“李娜效应”,网球运动在国内发展迅速,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员日益增多,在科研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网球运动的热潮,网球运动损伤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与网球运动损伤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图1 2001—2020年我国网球运动损伤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2.2 网球运动损伤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反映其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者感兴趣的学术话题 。运用Cite Space V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在节点设置区中选择Keyword(关键词),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从图2可以看到,关键词节点有335个(N=335),关键词连线860条(E=860),网络密度为0.0154(D=0.0154),表明关键词之间联系较多但密度很低。分析图谱可知,关键词共现频次排名前15位的依次为(括号内为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运动损伤(109次)、网球(94次)、网球运动(52次)、预防(45次)、损伤(33次)、预防措施(21次)、流行病学研究(20次)、损伤特征(20次)、膝关节损伤(20次)、生物力学建模(19次)、大学生(17次)、治疗(15)、网球运动员(15次)、网球肘(12次)、对策(10次),其余关键词共现频次均在10次以下。

图2 2001—2020年我国网球运动损伤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

由图2可知,根据网球运动损伤领域共现网络聚类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以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为中心的研究网络,包含以下节点:预防、治疗、网球肘、网球运动员等。这表明在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对运动损伤的研究是一大热点。叶松(2013)在研究中发现,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优秀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00%,主要集中在四肢关节部位;周静秋(2020)在对网球膝关节损伤特征调查研究中发现,业余网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率与性别、年龄、训练水平等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第二类是以网球运动项目发展为中心的研究网络,包含以下节点:大学生、网球、网球爱好者等,表明网球运动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学生。郭敏(2006)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兴趣是促使网球运动项目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刁凯(2017)在研究中表明,随着我国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网球运动项目正在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类是以预防运动损伤为中心的研究网络,包含以下节点:损伤、对策、预防措施、损伤特征等。栾丽霞(2005)在调查中表明,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和种类较多,主要以关节扭伤为主,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训练和学习还会给学生生活上带来一定的麻烦。鲍勤(2005)在研究中表明,常见的网球运动损伤有许多,要预防运动损伤,就要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

综上所述,目前网球运动损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损伤”“网球”“网球运动”“预防”4个方面,研究热点体现在网球运动损伤的成因探究、网球初学者在运动中损伤发生率的研究、网球教学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处理研究、优秀网球运动员损伤及处理研究等,绝大多数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重复研究内容较多,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跨领域研究较少,导致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研究成果差距不小。

2.3 网球运动损伤领域科研机构共现网络分析

运用Cite Space V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在节点设置区中选择Institution(机构),得到科研机构共现网络(图3)。从图3中可以看到,网球运动损伤领域科研机构有178所(N=178),具有合作关系的只有37所(E=37),网络密度较低(D=0.0023),最大的核心网络是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对科研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2。从图3、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网球运动损伤领域的科研机构主要是以全国知名体育院校和师范性大学体育学院为主,特别是专业体育院校在该领域研究占主导地位,专业体育院校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专业体育院校拥有众多科研水平高的教授博士和高水平的教练员、运动员等,学校的科研实验室也成为研究体育领域的主要场所。在科研机构前8位中,发文量主要集中在高等体育院校,这说明高等体育院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领域科研成果的高低。

表2 2001—2020年我国网球运动损伤领域排名前8位科研机构

图3 2001—2020年我国网球运动损伤领域科研机构共现网络

从图3中看出,最大的合作团队是由南京体育学院、中国网球学院、哈佛医学院共同组成,合作关系最为紧密;其次是由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盐城工学院体育部、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机构共同组成的团队,合作关系也较为密切;由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组成的团队,也有合作关系。另外,像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众多研究机构都是以独立研究为主,并未与其他机构形成固定合作关系。

通过分析发现,网球运动损伤领域的科研机构合作并不充分,形成合作关系的科研机构不多,主要是以独立研究机构为主,研究运动损伤领域应多与运动医学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做到“体医融合”,这样才有利于科研过程中信息交流。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不够,所以导致该领域科研成果较少,在今后研究中各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合作交流,为网球运动损伤领域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2.4 网球运动损伤领域作者共现网络分析

运用Cite Space V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在节点设置区域中选择Author(作者),得到作者共现网络(图4)。从图4中可以看到,图谱中出现了261个节点(N=261)、103条 连 线(E=103),网络密度较低(D=0.003),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很低,只有几个团队存在合作关系,其余作者都是独立研究或是机构内部合作。其中,最大团队是以蒋宏伟教练(正高级)为核心,团队包括刘君、苏阳、钱竟光教授等,该团队主要从竞技体育、职业网球、网球俱乐部、预防损伤等领域进行研究,且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刘君教授在运动医学领域也有十分密切的合作。合作关系较为密切的是以盐城工学院的韩奇为核心,包括仲崇霞、王乐华、张庆凤等学者,该团队主要从运动损伤、网球运动和大众体育等领域进行研究;以及由集美大学的练光祥、陈翼建等学者为合作的团队,该团队主要从网球教学、教学模式、老年人体育、主观运动强度等领域进行研究。作者合作关系仅局限于师生、同事间的合作,不利于不同学科与地域之间作者的学术交流,不能发挥学科融合的优势,导致在该领域的核心作者较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不同机构、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作者间的合作交流,为网球运动损伤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图4 2001—2020年我国网球运动损伤领域作者共现网络

3 结 论

3.1 国内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年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但高质量的文献数量不多。

3.2 国内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网球、运动损伤、网球运动、预防损伤等方面。

3.3 科研机构主要是以专业体育院校为主,科研机构间合作较少,仅形成以南京体育学院为核心的科研机构。

3.4 研究作者主要集中在专业体育院校,突出的有蒋宏伟和钱竞光,但该领域核心作者较少,且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密切。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体育院校网球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逆行者的武汉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超级殚跳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