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产业支撑 加速赋能乡村振兴

2022-01-01中共莱西市委党校梁聪丽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农业农村

中共莱西市委党校 梁聪丽

一、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效、乡村宜居、农民富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月15号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标志着乡村振兴时代正式到来。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强调和部署了乡村振兴,标明了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1]。

2004年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但“三农”问题却仍然困扰着国计民生,农民综合素质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在农村仍然普遍存在,农村地区因此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主战场[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解决农村落后局面,对建设和谐、文明、繁荣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借助乡村振兴之势,不仅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按照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超过了50%时,这个国家的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就会向农业部门集中。美国在20世纪中叶就曾出现过这种典型的“逆城市化”现象,到了20世纪下半叶,先后发展起来的欧洲工业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亚洲工业化国家日本,以及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等国也都相继浮现出类似现象,引发了社会和经济学家的热切关注。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由此可见,推进乡村振兴是顺势而为,恰逢其时。

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需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才能达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振兴了才能为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奠定基础[3]。产业兴旺发达,才会有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才有利于农民实现持续的增收,农村也会更加富裕,增强了广大农民福祉。

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措施

乡村产业振兴内涵丰富、全面,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农村各大产业的兴旺和发展是另一个重点。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强化技术支撑和农业生产资料装备,实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产业体系构建,严格守住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的安全[4]。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业结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加速农业升级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根据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要求,调整我国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由增加产量型向提高质量型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

1.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坚持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相匹配,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既要统筹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与转型升级,又要加快推进畜牧业区域的布局调整,并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

2.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只有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在分析自身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路径,才能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第一产业的生产水平,促进农业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坚持以第二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发展第三产业,做优做强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并且同步发展物流业,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面向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相关体系,以此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引导建立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建设是发展高质量农业的引领和标志。构筑大宗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等农业品牌格局。实现一个县一个产业、一个村一个产品,让品牌战略真正落地,多方面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以凸显地方农业的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加强品牌宣传,推动品牌市场营销。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周边地区开展农业贸易合作,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其中包括仓储、运输等,提高便利化水平,扩大贸易规模[5]。

(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保障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形成包括农户经营、合作联合、社会化服务的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模适度的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新动能[6]。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业科技当自立自强。中央提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并将其作为重要任务。首先,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校在决策创新、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其次,加速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

(六)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以延链扩链提升产业价值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升产业价值,加快促进我国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多、农村繁荣发展。

1.优化乡村产业体系

根据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内涵,应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等方面优化乡村产业体系,促进粮食业、渔业和畜牧业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循环、高效的种养模式。用信息化、产业化促进农村工业化,用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

2.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以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一改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形式,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如整合土地集中利用,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采摘园、种植园等,融入观赏、农事采摘体验等项目,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消费,继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智慧农业建设要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向新业态转变。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经营中,不再主要依赖人力,而是构建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系统,具有作物分析、环境监测、精准调控等功能,依据自然条件改善农产品生产技术,实现差异化生产。在服务区域,提供准确、科学、动态的信息服务系统,如户外大屏幕和手机终端服务,为农民便捷地提供天气、灾害预警等信息。

3.打造新载体新模式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是在农业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综合引入电子商务系统,依靠信息技术收集和发布供需、价格信息,借助物流配送体系和生产基地,方便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推动“网红、人才直播+电商”等网络购物新业态蓬勃发展,将新业态延伸到农村,将手机作为农机新工具,将电商作为农事新业态,扩大销售渠道,推动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去,实现各方共赢。

选择有潜力、有特色的产业,培育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特色村镇。首先,支持特色村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打造特色村落。其次,要鼓励有条件的村庄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积极发展创意和循环农业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7]。最后,政府要创新特色小镇的管理模式,在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的同时,鼓励企业文化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特色小镇规范发展。

(七)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主要目的是让农民富裕,需要科学设定农户、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各方在产业链上所处的环节,让农民在利益链上占有更多份额,分享增值收益,使得农户和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各项收入。

四、结论

总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只有产业兴,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撑。鼓励和支持农民承担起稳定粮食安全的重任,严格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持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必须咬紧目标、持之以恒,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全面推进,2021年必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生产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