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话语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2022-01-01钟万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话语文明特色

钟万芳 程 波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整合统一,协同国家整体利益,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为国际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借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属于世界,并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发展的生态范式。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渊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立足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经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进入新时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经验。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生态思想是承接点。中国古代历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文化,精耕细作的小农思想在开发资源时尊重自然并祈求自然对农民活动的容纳与保护。深刻展现出人的所有活动在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搭建好稳固的桥梁做准备。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相应的回报,力求达到人与生态的动向均衡。

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生态治理观是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现代化具有丰厚的现实逻辑,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而日益演进。新中国成立前后,自然与人类之间不稳定状态渐趋,中国共产党在注重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生态建设的主张与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与生态建设同向同行。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构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构建,应建立宏观的全球视野,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普遍适用世界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面向全球开展生态实践,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绿色思想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相应观点。在文化交流与融合转换基础上,创新性生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新思路,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2.1 建立开放包容的生态发展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生态文明发展建立在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空间,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海纳百川的精神在建设全球生态的框架体系中兼具吸纳力。给中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搭建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生态建设要素,助力中国生态话语国际传播。

生态文明建设用全球性的眼光看待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发展适宜其它国家发展的生态体系与生态样本,帮助践行生态文明交流的融合文化并给予基础打样。赋予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国际传播的中国视角以及中国特有文化,深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开放性、包容性。同时,构建中国生态话语体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建立生态体制的同时展现中国对生态环境的坚守以及中国独有的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精神,提升中国生态话语权。

2.2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立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结果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结果成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有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土壤中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在一定基础上将给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特有的专注度,使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实践缓解全球生态实践的差异性。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按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以人民为主体践行生态路径。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使人民同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最终得益者。因此,话语体系在创建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传播中,维护人民的生态基本利益。

2.3 搭建全球生态建设结构——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转向全球大环境,根据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多样性,在国际状态下的生态话语需辩证认识,不断完善国际生态建设使其改造成符合各国国情的生态内容体系。全球普遍适用的话语体系在基本准则的大框架中吸收符合各国生态发展的优秀成分,经历建设性重构,建立最具影响力的生态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生态建设范式。

生态文明的建设性改造不仅是内容和方式的锤炼,还需运用国际标准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应的话语语境,建立富有代表的生态文明话语框架。秉承国际生态文明发展历史轨迹,制定相应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和指标,建立与国际相一致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规则。传播共同的价值标准和保护环境的绿色行为规范,营造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氛围。中国努力搭建全球生态国际的建设结构,承担全球生态责任,为全球生态建设提供中国力所能及的力量和建议,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路径

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在于内容构架,从最简单的发展内涵出发,加强对话语体系的传播尤为重要。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将生态文明的本质内容组织起来助力中国生态发展,加快向外传播的速度。注重发出中国生态建设声音,讲中国生态建设故事,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有效地转化为阐释“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内容、结构和形式上进行生态文明创新。

3.1 摒弃国际软环境,构建融合体系外环——树立生态国际视野观

中国在向外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传播时,应摒弃和打破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传播中国优秀生态文化,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变技术和模式经验的国际转换。同时,建立专有的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组织;搭建生态文明传播桥梁与交流纽带;搭建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包含的生态文明方式及其实施方案为世界生态文明保护提供应对措施,并用中国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构建国际生态融合方式,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传播海外,更需要翻译和传媒界的带动发展。在翻译领域内,培养高精尖的外语类人才,归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并翻译为各个国家的通俗语言,以语言交流的形式带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成果走向全世界。在传媒领域中,借助国际环保组织和中国对外交流组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搭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桥梁与纽带。

3.2 责任担当,兴建国际责任体系——秉承全球生态治理观

在国际生态文明保护中,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人口基数大、资源消耗巨大、科学技术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安全排污能力不到位,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对自身发展能力的维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和产业改革,增强环境治理技术的升级处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环境的自我愈合能力,从生态环境的最基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大后方,保护好生态建设基本线与最佳防护口。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主动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大任,为共同建设国际生态文明新视野、新环境而努力,注重对生态文明的细节建设,使国际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在生态文明观的国际话语传播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面临着共同的责任,更加专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发展。

3.3 承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生态国际话语——建立生态国际话语观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坚持向世界传播和平发展的理念并展现出深切关怀,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处理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态责任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氛围。开展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就以话语体系的形式为世界生态做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内容、措施、理念的有效传播,科学传播的方式将是重要一环。帮助其他国家对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为世界多一片绿色而努力,为保护后代享有蓝天白云的清新环境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这方面,各国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环境的改善和整治问题,呼吁全球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为生态文明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4 总结

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不仅存在国际国内阻碍,同时深受国民素质、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影响。如何构建国际话语传播更良好的方式,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寻适合中国发展的话语传播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传播应秉持中国特色,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包容互惠的原则,通过对外传播的方式增强中国生态话语权。力求中国生态文明成就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帮助,展示大国形象,同时增强中国生态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

猜你喜欢

话语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