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创新研究

2022-01-01姜太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教育

姜太生

(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0 引言

从我国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以来,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努力的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普法纳入到高校教育改革当中,形成了体系化的法治教育模式。但因法治教育在高校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体系尚未完全统一,教育形式也存在单一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中仍然缺乏有效的法治推动力。为了更好的实现依法治国的发展目标,形成敬畏法律、信仰法治、依法守法的社会发展模式,高校需努力探索完善法治教育体系。从高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多个维度开展法治教育,以合力形成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覆盖。同时,高校应统一思想,将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认真贯彻到高校教育中去,积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当前的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学生的思想正受到各种新鲜思潮的影响,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应将法治教育纳入学生的思想教育环境。根据当前高校对法治教育的探索,本文将法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并通过对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现状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创新现有法治教育体系,完善法治教育合力,对强化高校的教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

高校法治教育起源于法制,要与法制进行区分。从原理上看,法制是对民主政治的制度化,通过赋予载体依制度行使集体权力,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和权力存在的制度。而法治主要是由社会层面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从实质来看,法制强调的是普适性和强制性,主从于要求和约束。而法治强调实时性和务实性,是法制在运动中的实现形态。大学的法治教育是通过体系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来培养学生形成守法观念、法律信仰及素质的活动。同时,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具备普适性,面对各专业学生,在法律观念和法律条款的掌握能力各有不同,因此法治教育需实现多元化的理论习得和技能培养。依托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法治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提升法律素质,鼓励他们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学习、生活及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明确权利与义务的观点。

高校的法治教育常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法治教育还能丰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以法治观念完善思维,形成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的完善人才。随着思想教育发展,高校的教育目标正逐渐多元化,并强调与时俱进。因此,在法治社会建设中,高校的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又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变革。两者相辅相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 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及分析

2.1 法治教育的成绩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法治教育在高校已取得较好成绩。学生通过法治体系、法制运行机制、依法治国等内容的学习,已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高校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部分融入实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法治社会为公民美好生活和社会有序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学生逐渐摈弃了法律无用的观点,并对法律的权利与义务有了理性认识,在面向社会时,学生也形成了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维权。同时,学生逐步形成了法律信仰,在行使权利和义务时,往往表示愿意遵循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总体上看,学生初步形成了法律信仰,并逐步养成了法治思维,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高校的素质教育普及,当前的大学生在各个方面接受教育,在法治方面已能独立、客观地看待法律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较好的法律意识。同时在受教育阶段,其价值观形成也伴随着法治思维的成熟,已经形成了认同法治、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的合格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增强了其竞争力。当然,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2.2 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法律知识普及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高校在进行普法教育时,依托思想政治相关课程来实现。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普法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与思想政治内容相当,但在具体实施中,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长均有不足。且在考核内容上,法治教育并未成为思想政治考核的重点,缺乏对理论和实操部分的全方位考核。首先,在教学中受教师个人水平、高校资源、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限制,法治教育的层面仅停留在了部分重要法律制度的学习,对法治的全面普及能力有限。其次,法律知识的学习停留于文字表面,缺乏实际的引导和实践的训练,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法治社会和法治精神,相对于对法律的规范性而言,法治精神更能体现出教学成果的好坏。最后,缺乏合适的法治教育环境,学生和教师都未将法治教育提升到个人培养高度,缺乏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教学的双方都无法很好的体会到法治的作用。总体来看,法律知识普及时深度和广度均有受限。

2.2.2 学生法治思维培养需加强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法治思维培养,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法治思维。在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并不完全依赖于立法、执法,而高校需形成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具备法治思维。从现象上看,学生在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尚未能掌握法律赋予的权力,合法保障自己的权利,往往存在怕麻烦的心理。在面对一些影响不大的侵害时,学生选择隐忍;在面对一些影响巨大的问题时,学生又会表现出一些超越法律赋予权力的行为,这些足以证明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校园暴力、求职等问题中,大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成熟的应对手段,往往朝着法治思维的对立面行进,这也是缺乏法律信仰的值观表现。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作弊等问题也是学生缺乏契约精神的主要表现,其本质仍然是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法律素质的缺乏造成的。同时,虽然素质教育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但高校缺乏法治实践的环境,且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发挥出实践的重要价值。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与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脱节,既在课后没有法治内容的思考,又在遇到违法现象时不能及时干预,将现象分解为教学实践。因此,法治实践仍然是高校法治教育中缺乏的环节。

2.2.3 法治教育系统性不强

从高校的教学体系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法治教育的合理规划,也缺乏对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再加之缺乏有效的法治实践,最终导致法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系统性缺乏。首先,高校法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持续、渐进。而高校的主要课程中缺乏法治教育,仅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组成,且教学采用大班制,本身就削弱了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大纲内容较为固定,缺乏对当前法治改革的时效性把控,教师未能及时将法治的最新要求和最新思想传授给学生,课程也缺乏多样化元素,导致枯燥无味。再次,法治教育由思想政治教师授课,该队伍本身就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学习,法治教育的专项培训频率和次数也较少,面对法治发展,他们自身具备的法律知识已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法治教育要求。最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法律知识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当前高校在非法律专业的法治教育上,缺乏了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中的法律条款及相关教学知识,并未延续到对学业之外及生活中进行思考和运用,缺乏有效训练也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形成法治思维。

2.2.4 家庭及社会法治教育能力弱

高校教育是联系家庭、社会和学生的纽带,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也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但从现状来看,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往往没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组成也各不相同,生活背景直接决定了其家庭是否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家庭的法治理念整体情况不乐观。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了学生的个人观念形成,而法治教育通常不被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因此,法治教育在大部分家庭是一个盲点,学生是从进入大学后才逐渐接受法治教育的。与此同时,学生在校园中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内心较为单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学校教育虽然能为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但很多时候还需要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来正面影响高校教育。在网络发达的当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如何借助互联网向学生进行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已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综上所述,高校的法治教育应正确看待上述问题,通过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3 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创新

高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法治教育来看,高校教育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力、完善的师资培训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经费保障。同时,为了搭建高校与社会、家庭的桥梁,还应具备教育环境搭建与沟通能力。因此,高校的法治教育体系创新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法治教育管理创新

当前法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师对法治教育课堂的管理、法治教育教学管理及教学监管等内容。首先,通过对当前教学管理进行梳理,确立当前思政教师、法治教育课程、学生三者的权责利,分析思政教师在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是否符合其岗位要求。按照当前法治教育要求的理论结合实践对课堂进行改革,增加实践参与环节,并结合学生入学、学习、毕业三阶段的动态法治思维监测机制,以结果为导向评价教学质量。其次,整合教师队伍,统一培训,形成统一的教学标准考核要求。通过对思政教师的法治教学进行调研,找出共性,形成取长补短的培训机制,结合内培和外委培训,增长教师的法治知识、增强其法治理念、稳固其法治信仰。再次,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以多载体形式开展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监督和考评的平台。例如可以将课件、资料等电子化材料输入在线教学平台,通过学生点击量及下载量作为教辅材料质量评估依据;可以将课程进行在线教育,学生积极参与评论,并完成课程任务,作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依据。

3.2 师资培训及人才引进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高校不得不积极培养相应的师资队伍。为了让思想政治专职教师队伍普遍胜任法治教育要求,亟须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采用骨干培养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均能获得较好效果。首先,在本校专职教师中进行摸底考察和自荐选用,对在法治教育方面有突出能力的教师,应当培养其成为学校内法治教育专职骨干,通过帮传带等作用以骨干促全面,实现教师队伍法治素质提升。其次,建立培养考核机制,以培养为目的,考核为监督,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法治素养提升。辅之以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和学生法治掌握度作为教师考评内容,丰富教师队伍的奖惩范围。再次,通过外培形式与法治教育专业名师或专业人才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定期为教师开展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法制制度等体系知识的培训,并及时回答教师们在自我学习、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关联关系,做到知识不脱节、方法不落后。最后,积极引进法学方面人才。无论高校定位为理工科、文科或者综合性大学,均需积极配置法治教育专职教师,丰富教师队伍,融合法学知识过硬、法治信仰坚定、教学技能优异的人才。通过校内外人才融合制度,形成法治教育的先进生产力,服务于高校的法治建设发展。

3.3 法治课程设计

法治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严格按照一般学科的课程设计进行。首先,开展学科课程设计。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涵盖学生所需的法律常识、意识形态、法治信仰、法律技能等,通过对法治的运作进行剖析,以宏观层面向学生逐层剥开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其次,建立实践活动课程。将生活之中常遇到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法学场景,以沉浸式方式引入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其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最后,通过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渠道,全方位覆盖学生课余的法治教育,通过新颖的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3.4 法治教育合力平台搭建

法治教育不仅是高校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时,高校可以作为主体单位,建立家庭、社会、学校联动的教育合力平台,全面打造健康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建立家长沟通桥梁。用微信等平台作为载体,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普法知识宣传,说明法治教育的利害关系,让家长形成初步的法治观念。通过对校内外案例分享,逐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法治学习的校外课堂去。其次,通过与司法机关、媒体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建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法治建设的志愿活动,以亲身经历去感受法治的力量,通过锻炼培养出坚定的法治信仰、良好的法治意识,并掌握基本的法律工具,让他们在面对侵权等行为时不再退缩。最后,由教师带领下,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关于法治的社会实践,通过调研、分析、总结、陈述,实现对法治的全方位理解,将其纳入学习考核,督促学生认真对待,以全身心投入收获法治教育的成果。

4 总结

虽然法治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但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索补充,高校的法治教育体系正在完善。通过建立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课程设计创新以及合力平台建设,可以由点及面实现法治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为建设法治社会作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