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农村互助养老供需匹配现状与建议

2022-01-01西安工程大学俞倩吴芳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供方供需供给

西安工程大学 俞倩,吴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依据近十年来老年人口的数量显示,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甚至高于人口总增速两倍之多,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1]。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务农收入较少,子女外出务工[2],身边缺乏照顾家庭照料资源父母等现实问题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上日程。

互助养老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农村实施互助养老既是我国现阶段以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路径,互助养老类型的特点是农村内部把握互助养老建设的主动权,像一个大家庭根据自身养老需求自主决定互助养老的方式与内容、时间。这种养老模式自主自发并且灵活适宜,既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内心需求,又充分调动村庄内部服务积极性,使服务资源得以合理配置,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最为经济实用[3],因而被预测是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养老方式。本文先对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介绍,再对陕西省互助养老供需匹配现状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助养老的发展建议。

一、互助养老模式的基本概念

农村互助型养老是指通过邻里互助、亲友互助、人情互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年龄偏小的帮助年龄大的,身体健康些的帮助有疾病的,在互助中实现精神层以及生活照料方面的满足的一种养老模式,以自发模式形成与维护为基础有利于老人“安全的”“满意的”“幸福的”生活,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区别于普通机构养老的模式化,有利于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感,一定程度弥补子女不在身边的心理孤独感。是从物质与精神双层面满足老年人口需求,从而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互助模式。

二、陕西省农村互助养老供需匹配现状

(一)供需双方个体特征对比

1.供方和需方人口特征对比

对供需双方来说,受教育程度都是影响供需意愿的重要因素。初中及以下的受教育程度人群比初中以上的受教育程度人群更不愿意提供互助养老帮助,同时也更不愿意接受互助养老帮助;经济自评差的人比经济自评好的人更愿意接受互助养老帮助。

第一,供方的年龄低于需方,更加有体力和能力去提供帮助,而有养老需求的大部分是年纪偏大的,自己的生活能力较低,所以更需要被照顾。

第二,供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数占高于需方受教育程度高的占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愿意去提供帮助以及更能够接受新鲜事物。

第三,供方经济自评好的人数占比高于需方经济自评状况好的人数占比,生活压力更小一些,所以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2.供方和需方家庭特征对比

第一,供方有配偶的人数占比高于需方。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有配偶的老人养老压力更小,所以更加有条件和能力给别人提供养老帮助,无配偶的老人养老压力更大,更需要别人照顾。

第二,供方子女少的人数占比高于需方。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子女少的老人养老压力更大,所以希望通过给别人提供养老帮助,在未来获得别人的帮助;需方虽然子女多的比例更大,但可能子女间相互推诿,不能给老人足够的照料,所以有互助养老的需求。

3.供方和需方健康自评对比

供方健康状况总体好于需方的健康状况。第一,完全健康的群体里,愿意供给的数量多于愿意需求的数量;第二,随着健康状况的下降,在不同组里,均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上述结论说明健康是供给方产生助他行为的硬约束条件。综上所述,供方的经济自评较好,家庭照料负担较小,健康自评也较好。需方的经济自评较差,家庭照料资源不多且健康自评较差。

4.具有供需双向意愿的群体特征

第一,供需双向型人群经济状况较好。经济状况好的人群养老压力较小,所以更乐意去提供帮助。

第二,供需双向型人群有配偶的比例较高有配偶的人群养老压力更小,更愿意去提供帮助,也希望在以后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

第三,供需双向型人群健康状况较好。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健康状况好的人群具有提供帮助的硬性条件,同时他们在提供帮助以后期望以后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

(二)供需规模匹配现状

有供给意愿的占比与有需求意愿的占比相差悬殊。说明大多数农村中老年人愿意提供养老帮助而不愿意接受他人养老帮助,这一点令人出乎意料,可能的原因为:一方面,受与农村老年人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认为,养老责任本就应该由子女或家庭来承担。家丑不可外扬的厌诉心理,使得即使家庭供养资源不足,老人也不会选择求助于乡亲。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影响,农村老人乡土意识浓重,认为乡里乡亲的关系,能帮助就帮助。那么究竟是老人的家庭供养资源充足,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支持?还是上述原因掩盖了老人实际的家庭供养资源短缺的现实呢?本文进一步进行了供需的成因对比的介绍。

(三)供需成因对比

从需求方面来看,不愿意接受互助养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养老问题应该靠家庭,家庭无能力解决就自己解决和不想欠别人的感情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在农村老人中根深蒂固,老人实际的养老需求可能受此观念影响而被压抑。那么“不想欠感情债”为什么会成为影响老年群体互助养老需求的主要障碍呢?根据中国乡土的差序格局[4],每个人与周围人的联系由强及弱,就像泛起的涟漪,一圈圈向外开来,“人情社会”里个体与弱关系的缔结,靠的是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平等利益交换,而农村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资源在不断丧失,原有的社会网络规模也在不断缩小,自知等价利益交换难以维系,故比较排斥乡亲以互助方式进入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从供给方面来看 ,愿意提供互助养老帮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乡情人情关系和期望日后得到帮助。一方面,说明乡土人情即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现代化情感依然影响着多数中老年人的思想认知,反映出在农村开展互助养老有着城市所无可比拟的充分供给资源。另外,“期望日后得到帮助”也是农村中老年群众的主要供给动机。而这恰恰反映出互助养老模式的设计初衷。随着时间银行等劳务储蓄工具在学界取得系列成果,“互助”的时间价值和灵活劳务储蓄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体现出农村民众对互助养老优势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有所期待。

三、陕西省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建议

(一)动员农村老年群体摆脱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束缚,释放真实的互助养老需求,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农村的信息相对比较闭塞,而且农村老人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且农村老年人受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认为,养老责任本就应该由子女或家庭来承担。因此,为了互助养老工作的更好的推广和开展,应该把宣传工作做在前面,把互助养老的运行模式和好处以及其他地方的实施情况及实施的效果给农村的老人宣传到位。可以由乡镇政府出面组织宣传员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同时利用村里的广播向村民宣传互助养老的成功案例,加深老人对于互助养老的认识。老人对互助养老的模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参与的意愿、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充分利用供给资源,发挥村组织领导协调作用,促进供需均衡发展

供给群体具有较为理想的供给条件,能够确保互助养老的供给侧充足供给。所以应该大力发挥村组织的作用,将供给资源充分利用,同时也对村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在村委会中形成一个专门负责互助养老工作的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开展。也给供给方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即可自愿选择提供的服务方式,共同促进供需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供需双方家庭养老资源的信息收集,提高互助养老精细化供需匹配

即通过收集供需双方家庭结构、受照顾程度、照料强度等相关信息,通过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有效分析哪些因素对于供方或需方有显著影响还是都没有影响,这样能更好的对症下药,从而提高互助养老供需匹配的精度。

猜你喜欢

供方供需供给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消费低迷供需博弈 全国猪价大致稳定
一份来自客户的肯定:广日电梯获中梁地产“长期合作供方”荣誉称号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中国船级社大力推进海外供方认可服务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外购供方质量准入管理与标准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如何建立供方管理体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