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森林防灭火困难及对策研究

2022-01-01四川警察学院明美君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隔离带林火凉山州

四川警察学院 明美君

一、凉山州森林防灭火存在的困难

(一)火源防控范围广泛

凉山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北为青藏高原,东南为四川盆地,地处横断山区,山脉与河流纵横交错,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的地势特征。陡峭的地势导致很多地区溪流湍急但水位较浅,不足以提供灭火水源。地势起伏大容易形成上山火和下山火,更容易在陡坡、山脊等特殊地形中聚集大量可燃气体。加上山区的风向变化莫测,引发爆燃现象更是增加灭火危险性[1]。复杂地形、崎岖地势导致道路建设困难、运输成本高。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只建设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余大部分山区仍以国道、省道和乡村道路为主。狭窄的交通道路将减缓消防队伍的行程。2019年的木里县森林火灾正是因为起火点位置偏远、火场内部道路崎岖,导致消防救援队伍的地面行进缓慢,无法及时控制火情,酿成重大森林火灾。凉山州现有林业用地401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66.7%,森林面积295万公顷,覆盖率达47%。全州范围内都存在森林火灾风险,需防控的面积非常大[2]。森林中多无人区,主要起火原因是自然火源,包括雷电火,聚光现象产生的火源,枯枝落叶腐化造成的可燃物自燃等。人为火源包括生产用火和非生产用火:生产用火可细分为烧林开荒、燃烧杂草作肥料、烟熏捕猎和野外烧烤等;痴呆精神病患者放火、报复社会性纵火、电线短路等非生产用火也是不确定的火源。

(二)森林防火宣传困难

凉山州群山怀抱之中分散分布的小群体居住模式,不利于经济、教育和交通发展,也给宣传工作带来空间上的阻碍。各地之间距离较远,不易于居民相互交流学习,难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宣传效果。因为教育落后的原因,部分放牧人不会汉语,只会彝语,理解防火宣传的内容存在较大障碍。汉彝杂居的局面使彝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又保持了自身特色。其中,火是彝族人传统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彝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地居民热衷于柴火饭,有囤积木柴的习惯,大量的可燃物囤积存在着消防安全隐患。当地农业种植以水稻和麦子为主,秋收过后会留下大量干草堆。干草堆可利用价值不高,处理起来还费时费力,传统做法多将其烧成灰烬以作肥料。但农田大多在山脚,离森林较近,一定条件下,火星有可能引燃森林。除了生活用火,火文化还融入彝族红白喜事和节日活动中,例如为逝者点长明灯,新人跨火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特别是火把节的举火把转山活动,增加了森林消防安全隐患。

(三)森林灭火力量不足

我国灭火队伍包括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应急森林消防队伍、群众森林消防队伍。凉山州各级各类的灭火队员共约1.8万人,其中专业的灭火人员仅有1300余人。相对经验丰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只有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非专业的灭火队员受制于培训不足和装备,参加小型林火、防御辅助性灭火工作尚可,但缺乏处理大型森林火灾的能力,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3·30西昌重大森林火灾”的过火面积已超1000公顷,毁坏面积80公顷。当日20时,凉山州各市集结扑火力量达2044人。然而,仅泸山火场就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地的应急救援力量很难达到控制火势、保护重点部位的要求,仍需跨区借调救援力量。从发现火情起,省内救援力量最快约4小时到达火场,全部抵达耗时长达13小时以上。跨辖区调动由于程序复杂、路程远导致耗时长,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火情救援。此外,凉山州的消防力量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结上千的灭火人员,但队伍的专业和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灭火技术设备应用局限

以水灭火技术是目前控制和扑救森林火灾最普遍的方法。背负式灭火水枪便于单兵携带,对初发的森林火灾和弱度地表火有很好的扑灭效果,也可以清理火场和浇注防火线。但是单兵力量较弱、效率低,无法快速应对复杂火情。消防水车装备储水仓、水泵、消防水带和其他消防工具,但对交通要求较高,难以进入偏远林区。

人工降雨技术需要多云天气才能实施。然而,属于季风气候区的凉山州只有夏季暖温的热带海洋气团到达时才多降水,春、冬、秋加起来的降水才占全年的10%,往往不具有人工降雨的自然条件。

凉山州虽已完成航空护林站的基础布局,具备航空灭火战斗力,但仍存在大型机源缺乏、高原机型少、力量分散薄弱等问题[3]。面对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的偏远林区突发性大火,主要是靠直升机在邻近水库取水后,运输到火场进行吊桶灭火。在泸山大火时,直升机吊桶载水技术受天气因素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针对小型林火,常采用风力灭火装备。该装备通过大量高速的强气流吹散燃烧物的热量,使其温度下降到燃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该装备在立体空间内可燃物较少时效果很好,但不适用于火灾荷载密度过大的情况。开辟隔离带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多是在前期防护中划分隔离带。临时开辟隔离带时,消防员需携带小型装备,若队伍人数不够时、效率并不高,还需扩大开辟面积。如果时间紧迫,枯草深密且倒伏朽木过多,隔离带避险的方案难以奏效。

二、凉山州森林防灭火的对策

(一)进行防区划分加强重点管控

可用于森林风险防范的资源有限,采取防区划分、重点管控的方法,能够优化分配资源,减小火灾风险。应充分考虑居民聚居、地形地势、气候气象、基础设施、历史警情等情况,进行统筹协调后,将全州主要林区划分为周界、警戒区、防护区、禁入区,并进行更为精细的网格划分。再对网格型区域进行火灾防区风险等级评定,分为高风险区域、中风险区域和低风险区域,根据风险等级调整防范手段和资源投入。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管控工作。重点区域应为中高风险级别的防区,包括电力和通信设施、加油站、交通道路关键节点、景区、学校、宗教祭祀场所。这些区域可事先开辟隔离带,修建防火墙或阻火带,设立微型消防站,修建蓄水池和消防通道。重点时段是根据往年火情得出的易发火灾时段。每年2-5月为干旱期和林火高发期重合,全年70%的火灾都发生在这段时间。应加强巡逻巡视,临时设立检查点,积极排查隐患。重点人群包含需监护的未成年人,精神疾病患者,有犯罪前科或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员。对这些人群应该登记情况、定期排查、加强宣传。重点环节是指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相关行政部门应严格行政审批许可,常态化日常监督检查,负责考核培训工作人员,杜绝易燃易爆物品流通环节发生火灾或进入林区。

凉山州森林多、面积大、部分地区属于无人区,光靠人力监管很难及时发现隐蔽地区的火情。运用火灾探测设备,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森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能大幅度减轻看管的人力、提升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水平。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上实施有效的监控,及时发现火情、了解着火位置,给救援人员提供最新的信息。

(二)发动村民自治强调对口宣传

面对防控面积大、专职守山人员少的困难,仅靠政府和各基层自治组织很难做到统筹兼顾。在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由各村书记村长牵头,建立村民护林自治小组,可以弥补人手不足的问题。针对彝族以家支为纽带的传统,选出各家支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德高望重的彝族人加入自治小组,向同家支族人开展宣传工作会更容易获得认同。成立自治小组后,政府需安排专业人员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森林防灭火知识的定期培训。小组成员进一步在全村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并轮流看护村庄附近森林状况。

作为彝族火文化中的一部分,防火意识深入人心。消防宣传应在尊重彝族民俗的基础上,挖掘火文化内涵,基于本土文化,加入现代用火防火知识,进行消防知识宣传,例如民间传统的修葺防火墙,划分“断火路”,分隔围断燃烧枯枝落叶等方法可以进行现代化改进。一些极易造成火灾事故的用火陋习应坚决摒弃,例如囤积柴堆、草堆、粪堆,用火无人看管等。

面对思想和语言上的障碍,只有发展凉山州的教育,扫除人们的思想盲区,才可以让他们正确理解护林防火的意义。可协调当地教育部门,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教育课题和活动,做到森林防火进校园、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事业。考虑到部分地区的彝族群众不会汉语,应使用彝族语言、文字、传统文体活动针对性开展宣传工作。

(三)打造专业队伍统筹灭火力量

应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省、市、县级分别设消防救援总队、支队、大队,城市和乡镇按需按标准设立消防救援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指挥。设立专门的消防衔级职级序列、队伍服装标志,呈现出消防队伍的专业性和职业特点。根据消防救援职业特点,建立规范顺畅的人员招录、使用和退出管理机制。坚持在实战中培养指挥员,确保队伍生命力、战斗力。组建专门的消防救援学院或消防专业,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应尊崇消防救援职业的荣誉体系,以激励广大消防救援人员许党报国、投身使命。

根据每年凉山州森林草原火险形势,统筹安排森林消防支队向火险等级相对较高的地区实施靠前驻防。靠前驻防时,可从支队中选派指战人员,对地方上专业扑火队伍进行联防联训联建,培养一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员和战斗员,解决地方消防力量不足的问题。

全省应统筹调配力量,按照立足本省、辐射周边、支援全国的机动扑救模式,与铁路、民航等部门建立联合投送机制,要求具备在编成员内抽组1万人跨区快速机动的能力。在凉山州森林火灾高风险期,省森林消防总队按照临近原则,可安排甘孜、阿坝、攀枝花等地抽调森林消防总队和航空救援支队进行增援。

(四)升级灭火技术更新灭火设备

(1)配备化学灭火剂。林火传播的原理是高温下进行稳定的有焰燃烧,需具备四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化学灭火剂和链式反应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便可以抑制或中断链式反应,使燃烧不能继续,从而阻止林火传播。采用粉末状的化学灭火剂比以水灭火更高效,还能克服地势陡峭造成灭火剂流失的不利影响。

(2)爆破灭火技术[5]。爆破灭火原理是利用炸药产生的冲击波灭火、靠爆炸产生的真空灭火和爆炸产生飞溅的泥土覆盖在林木上还能产生持续灭火作用。将爆破灭火技术和其他灭火技术相结合使用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与隔离带间接灭火技术结合使用,以爆破方式开辟防火隔离带,在爆破灭火同时又能快速开辟隔离带,对迎面而来的林火更起到压制作用,即达到快速灭火目的又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航空消防技术。西南林区地形复杂,道路条件差,大型灭火机械装备无法进入林区,且大规模队伍进入山区扑火效率低,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是依靠消防飞机直接扑救[6],地面队伍清理或建立阻隔。加强航空应急体系建设,能够快速大幅度提升扑救林火的能力,且具有安全、高效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发展成熟的直升机吊桶灭火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森林火灾扑救的核心力量。

凉山州的航空灭火技术多采用直升机载水,在泸山大火时,受天气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参考发达国家的灭火技术,航空飞机可以联合采用投放化学灭火剂、爆破灭火弹和运输灭火装备去灭火地点的方法。现在研制的无人机技术载重技术也可以应用到林火战斗中。当着火点火势不大,位置为悬崖峭壁时,可直接用无人机投放灭火剂、灭火弹。

(4)消防机器人在森林火灾中发挥着辅助灭火救援的作用。消防机器人可代替消防员进入高危、复杂的火场执行任务。消防机器人到达现场后,轻松穿越火线,根据地形铲除草木、灌木、树木等可燃植被,迅速开辟防火隔离带以阻止火灾蔓延,有效配合主力作战力量完成侦查火情、灭火救援等任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为消防员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隔离带林火凉山州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林火蔓延中林火-风双向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半边天
隔离带对侧风条件下超车过程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论传统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凉山州为例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