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2-01-01周游郑宇宏周超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理想信念少数民族

周游,郑宇宏,周超

1.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2.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背景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在关于思政工作的相关会议上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赖于全体思政工作者在从事具体工作时凝聚力量,共同努力。除此以外,考虑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必要。

(一)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教育在一个人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基础,确定了人们的前进方向,也是一个人政治立场的集中反映,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二)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要求

1.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

当今社会,社会价值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被着重提出,而部分存在忽略其个体价值的现象。事实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共同发展。高校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个人理想。

2.形成具体认知与抽象理论相结合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欲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被少数民族学生接受,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预期效果,有必要将抽象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抽象理论与学生已经形成的具体认知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包括WeChat(微信)、抖音视频以及哔哩哔哩动画等方式为学生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以期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这不仅可以尊重学生的民族特点,还可以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顺畅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3.运用通俗话语与书面语言相结合

少数民族的惯用语言便是这里所指的通俗话语,书本上富有专业性、理论性和抽象性的语言则是书面语言。通俗话语与书面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书面语言是前提基础,想要教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需要授课教师熟练掌握书面语言的文本话语,并深刻理解。通俗话语是补充说明,需要教师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转变为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通俗话语。对于教师而言,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乃至于语言是完全必要的,有助于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反馈。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流行用语正通过互联网进入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高校教师也需要学习一些网络流行语,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在日常中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特征

1.教育理念的革新性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再是以往简单的“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要输出角色,而更多的是充当一位“引路人”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信息获取的领航者。与此相对应,教育理念也正在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新型教育理念正在被广泛普及并接受,“翻转课堂”正是这一理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2.教育模式的多样性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路径网络化、主体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发展为主流教育形式之一。目前,实时教学与非实时教学是网络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而无论是哪种方式,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还可以通过论坛、学习社群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即时向专家请教。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被“校园围墙”封闭起来的学习壁垒,它以信息网络为传播载体,使得身在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通过网络听取世界一流教师授课,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不同的知识。

二、“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础

(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认识模糊

目前高校之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存在一部分群体缺乏政治热情,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对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目标不够清晰。加之网络上各类未经考证信息层出不穷,最终导致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客观分析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时常人云亦云,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诱骗利用。

除此之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受到宗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大学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尚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相对模糊的认知状态,因此容易被外界真伪难辨的庞杂的信息影响,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界。

(二)“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自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学生的理念信念教育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人们每天都会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基于互联网强大的“记忆力”,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信息,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信息,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互联网使用者眼前。与此同时,拥有及时传播性、交流互动性等特点的互联网平台的存在,使得一些用心不良者对负面新闻甚至是捏造的谣言进行有计划的传播,信息的接受者中就包括许多高校民族学生。相当比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三观”不够成熟,对于真假信息的认知和辨别能力极为有限,在很多情况下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待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互联网媒体平台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亦完全可以善用互联网传播平台,了解时事政治,学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拓展兴趣,开阔眼界,扣好人生的每一颗扣子,成为真正为时代所需要的优秀青年。

2.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和高接受度对少数民族工作教师提出新要求

在调动各资源全力推广新媒体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存在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对其难以接受的情况。近年来,尽管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教育公平方面实施大量的举措,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也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和城市相比,二者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拓展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重用它来指导自己未来发展与实际生活,实现融会贯通,进而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高校还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友好交流,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养成营造一个有利环境,使他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并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还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正是多个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创新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欲创新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首要的便是运用互联网的优势。目前,互联网主流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小红书等,只要善于运用这些平台,就能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形成添砖加瓦。需要深入了解目前少数民族学生的喜好与关注点,再利用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与优势,以引导的方式完成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目的,促进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优化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平均年龄比较大是多数地方高校的普遍现象。虽然大龄教师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毕竟大龄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与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新媒体教学模式广泛使用的当下,要改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要求高校有意识地录用学历更高、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师。此外,高校还应该注意教学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既要有领头羊带领,也需要有团队伙伴的鼓励。构成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成员多是同级别的党组织、团组织、院系的主要领导,他们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并且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做出实际效果,仅从单一的角度出发是不行的,学生有时还需要有如朋友般亲切的教师鼓励、陪伴他们前行,也体现出优化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结构的迫切性。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理想信念少数民族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