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之宝藏

2022-01-01王稳李晓华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武术课程思政

王稳,李晓华

(1.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132000;2.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吉林132000)

2016年12月7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并指出了思政教育要有“亲和力”“针对性”、各类课程要与思政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其主旨在于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掌握以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以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方向,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养成具有历史的、辩证的、系统的及创新的认知与思维[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要具有的“亲和力”“针对性”如何落实,则成为了新时期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由此也达成了学界共识:从开发具有专业特点、传统文化特色的系列课程入手,进而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拓展开发的具体路径,也就是说,“资源挖掘”是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2]。如:国内权威思想理论教育期刊封面文章就明确了“课程思政”重在建设,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3]。李雪萍、马发亮认为“当前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育人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4];王稳从承继“情义”文化的视角对大学武术“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进行了研究[5]。据上而观,学界在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且有益的探讨。但相关研究较为宏观,在有“亲和力”“针对性”等微观层面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还不多见,尤其是针对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研究从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与叙事形式,且最能“打动人心”[6]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为什么“中国文学”能够成为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宝藏这一问题,并试图对这一问题加以阐释,为进一步丰富当前“课程思政”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切实丰富其素材库建设。

1 概念解析: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1.1 中国文学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意为通晓许多古今文献及学问,可以解释为学问又或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化,这些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又作为一种精神贵族存续于社会之中,并反映与映照现实生活。由此,中国文学被认为拥有左右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7]。这即是三国时代曹丕所讲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8]但“中国文学”概念并非自古有之,而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之时的产物,并将中国文学划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其中既有小说、诗歌、散文和寓言这类文本,也包括民间传说等文本类型。

因此,中国文学的概念内涵广泛,其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并具有一种“历史还原”的价值意蕴[9]。尤其是自古以来,中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便是关于武术的内容。因此,古代文人普遍具备一定的武术技能,且普遍“尚武”,这为中国文学作品多体现“武”的特色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为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武”的元素提供了有力保障。

1.2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

探讨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概念,有必要对“高校武术”和“课程思政”这两个概念进行一个简要描述,以便更好解析“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概念。

首先,高校武术作为学校武术的下位概念,是学校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构建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以武术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武术锻炼、校内外武术文化活动为支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10]。“课程思政”则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新模式,其突出强调的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因此,“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就可以理解为:以高校武术课程为主体,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承载具有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新型教育模式,进而形成具有“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那么,这一新型教育模式,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有效挖掘高校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是首要任务。而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资源素材除了武术本身所承载的思政元素,还应努力围绕凸显具有“亲和力”“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材对资源体系进行“二次开发”。当高校武术课程所面对的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一个学习群体时,课程思政的“二次开发”更应努力探索和注重能让大学生们自觉接受“思想洗礼”的情感体验方式,并能够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涵养和启迪,同时这也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难点。

2 关系梳理:本研究的逻辑理路

解读中国文学与武术之间关系的逻辑理路,这对从“中国文学”中挖掘武术的课程思政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中国文学与武术之间关系的考证、梳理,才能从中华文化赓续传承的发展脉络中找到那种具有“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历史关联。

2.1 从中国文学中挖掘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缘起”——大学生了解和习练武术受文学影响

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审美力、辨别力,尤其是对文学中那些有着生动、鲜明形象和完整故事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语言、艺术手法是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态,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及所向往的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12]。尤其是那些文学经典经改编创作的武术影视作品让大学生们甚至全世界的武术受众从不同视角了解到中华武术与文化的巨大魅力。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接纳与践行是不能依靠强制来实现的,而认知认同是首要前提[13]。而中国文学作品大都是在历史事实、神话传说等素材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它是中国人意识和心理的共同组成部分[14]。由此,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华武术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武术受众群体不同程度地关注着它。正如学者秦子来在其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相关文学及艺术作品[15]。而董刚也在其学位论文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与调查发现,大学生喜爱武术与武术文学所展现的舍生取义、仗义疏财、明信守礼、嫉恶如仇的侠义情怀有关,这些内容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儿时的武术梦、武侠梦,并一直伴随着他们走进大学校园[16]。王智慧教授在其专著《尚武精神的消逝: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中同样进行了对学生了解武术途径的调查,并证明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通过武侠小说、中国文学名著、武侠电影了解、认知与喜爱武术的[17]。据上而观,正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对武者的侠肝义胆、仗剑走天涯的豪迈品格,以及对武术功法高深莫测的夸张、虚拟描述,让学生们对武术充满了期待与幻想。也就是说,大学生能够有所了解与认知武术,文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为本研究从中国文学中挖掘高校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开展也正缘起于此。

2.2 从中国文学中挖掘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根本”——武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学影响

武术文化学者程大力教授在其专著《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中提出,武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文学艺术这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文学艺术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18]。而著名武术家邱丕相教授进一步认为“武术的框架体系中就包含了武术与传统文学”[19]。如,中国文学中的“侠文化”“复仇精神”“民族大义”等价值的呈现则对中国武术文化形成了很大影响,这也成为了习武人刚正不阿、追求正义、为国捐躯等思维与行为方式[20]。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武术课程思政所需研读的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这部著作就是在以往关于隋唐的正史、野史、民间传说以及通俗小说的基础上汇总加工而成,作品中以秦琼、罗成等英雄好汉辅佐李渊、李世民开国创业故事的讲述,勾勒了秦琼、罗成等人物武艺高超、明辨忠奸、通思达情、骁勇善战、忠君报国的形象。它由《说唐》《十八棍僧救唐王》等中国历史小说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着重讲述了程咬金、李元霸等民间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而这些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夸张化传播,使武术功夫有了“光电”效应,仿佛习练武术可以达到一个“超人”的境界,并代表了公正无私[21]形象。这些都是形成武术文化中对国泰民安、平安幸福的期许与对忠义形象的崇拜。可以说文学作品对武者功夫与狭义精神等武术文化的宣传影响深远,也使得人们自古以来对武者有了一种崇拜与敬仰。这正如戴国斌教授所提出的,要重构武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挖掘武术与哲学、武术与艺术、武术与文学等,以丰富武术教学的内涵[22]。因此,武术文化所受中国文学之影响正是从中国文学中挖掘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根本”,尤其是文学作品从历史、实际生活及娱乐角度,运用通俗形态、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情节,来激发人的空间想象,而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文学作品将是很好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素材。

2.3 从中国文学中挖掘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核心”——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教化功能

文学的精神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典范形态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23]。古人提倡“文以载道”,强调了文学的教化作用。正如《庄子·天下》与《荀子·儒效》所提出的“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这里所说的“志”,是指与修身、治国、教化等密切相关的志向。这即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毛诗序》所提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教化功能。而古代人文儒士通过文学作品“立言”与追忆,尤其是诗歌具有“诗言志”的传统,诗被看成道德教化的工具。如:《诗经》中《秦风》《无衣》即主要以战争为主题的诗,体现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而杜甫作诗时始终本着士大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信念,其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即使是现代的中国武侠小说,如金庸先生的每个作品都给世人留下博大精深的武侠理念和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也是中国人能够深深喜爱金庸武侠小说的重要原因[24]。这些中国文学类型无不凸显出中国人的意境、气韵、风骨、意象、性灵等意涵,这种意涵又与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这种意涵正是中国人的价值与身份认同,而武术又作为一种具象化的符号通过身体修炼承载着这些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在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所突出的“武侠”文化把中国人体文化中负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演化成绚丽多姿的武打艺术,以其动人情节及维护正义、惩戒邪恶、育人节操为永恒主题,可以说对文学作品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文学家认为中国文学天然具有“文道合一”与“诗乐合一”的“体用”作用,这其实恰恰体现了文学与人、世界原初的本体论关联[25]。因此,文学作品以人物刻画道德,能够加强对人生的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现出忠孝仁义、弃恶向善、家国情怀,具有教化劝善的功用。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道德教化功能及“成教化,助人伦”的基本思想,具有一种情感价值,这也自然成为了从中国文学中挖掘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核心”所在。那么,通过“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以武术的身体活动唤醒学生们对美、崇高和神秘事物有所感知的情感,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 资源挖掘: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从中国文学中归纳和提炼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特色性范式。毋容置疑,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充分挖掘自身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和资源,并加以开发、运用到高校武术课程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中国文学作品中能够挖掘出什么资源,则是构成高校武术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最基本内容。为此,本部分从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器物、伦理、精神三个层面挖掘高校武术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体现本研究的价值。

3.1 器物层面:从中国文学中对“兵器”刻画的资源挖掘,能使大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华文化的“史”

在中国文化中,兵器的发展从最初原始的生存需要出发,最终演化发展为相对独立且具有军事、文化、历史等价值的事物,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剑与刀”铭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光荣梦想,是正义的象征,是“百兵长胆,精神长存”的价值体现[26]。因此,古人就将兵器带到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通过类比和隐喻,将使用武术兵器的相关经验渗透于文学创作,用以反映兵器与当时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可以说兵器自古就和文化相辅相成[27]。由此,对从文学创作中的“兵器”的追寻,也是对中华武术与历史的一种追忆,以见证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

从武术的角度看,兵器可谓十八般样式各不相同,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可以将其归为近攻、远攻和防御3大类。如:我们常见的近攻类兵器有刀、剑、斧、矛等;远攻类兵器有弓、矢、弩等;防御类兵器有盾、甲等,而这些类型多样的兵器也被认为是战争的缩影和物化[28]。因此,诸多中国文学作品都对相关武术兵器进行描写刻画,以反映一定的历史景象。如:《文心雕龙·封禅》中写到:“义吐光芒,辞成廉锷。”“廉锷”就是锋利的剑刃;还有《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斧”“斤”兵器的描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通过这样的文字表达,则可以让人回到那“武士在战场上舞刀弄剑、杀敌破阵的作战局面”,并感受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以使学生了解兵器在中华民族对异族威慑力方面的历史价值。还有一些文学中的诗词文体,通过“兵器”在战场上的刻画,还原了士兵的勇猛善战及奋不顾身的战争场景。如:“扫欃枪,血染彭门战”(刘潜《六州歌头•项羽朝》);“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而这些战争历史场景中的“枪”“剑”描写正是战士们奋勇抗击敌人、抵御外辱的一种表现载体。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三国演义》),其在小说中着力歌颂的诸多对象都有传奇的兵器,尤其对人物的兵器描写可谓精彩绝伦,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刀身如月。疆场上关羽凭着一柄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阵斩颜良,取长沙,拔襄阳……所向披靡。而描写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之形象最为精彩与深刻,这种形象代表着“义勇双全”,是中国民间尊为“关公”和“武圣”的典型代表与身份符号,并被各朝皇帝赋予关羽为忠义的化身,使之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还有描写赵云(子龙)的“枪”,在汉水战役,赵子龙策马飞入曹军,其枪法超群,他“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以此表现出赵云的“英勇善战”与“忠心事主”。通过兵器与人物的关联,反映出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以及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与巨变。由此,也成功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明代长篇小说《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也是以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著书立说的,重点叙述了戚继光抗倭所取得的“十捷”,以突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小说中描写戚继光为抗击日寇,对日本刀进行仿制与改良,并创造了以盾、矛、枪、刀等兵器相结合、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最终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表现优异,后被称为“戚家刀”[29]。这部作品表现了抗击外来“倭寇”入侵的史实,同时更表现出“抗倭”英雄的足智多谋及英勇顽强。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中并不单单是本研究所举的这些个案,这里要说明的是通过中国文学中兵器的资源挖掘,能够让大学生们了解我国战争历史和兵器文化,使他们能更加直观地在武术学习中有更多的历史回忆与铭记,最终让大学生通过武术课程感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提高大学生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自豪感。

3.2 伦理层面:从中国文学中对“武德”刻画的资源挖掘,能使大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华文化的“礼”

“武德”作为习练武术群体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伦理在习武群体中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投射[30]。在中国文学的诸多作品中就蕴藏了很多“武德”伦理思想。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其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立身处世等伦理思想。从相关资料上看,孔子非常尚武,提倡:“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梁启超在其所著的《中国之武士道》中明确提出:“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31],可见孔子对武的崇尚。《论语》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孔子所推崇的侠者精神,也是“成人”的基本要求,其中所表达的伦理思想就包括武者要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还有,战国时期的著作《墨子》,所提出的“必务求与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大害”《墨子·第十六章兼爱(下)》,表达出一种“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伦理思想,尤其是墨子主张“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所表达的“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让自己从头到脚都受伤了也在所不辞”的伦理思想,进而表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任侠”精神,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与正义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些内容被后世称为“武者侠风”的行为准则,墨子本人更被认为是古之大侠及“侠”的祖先[32]。因此,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就可以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使大学生们了解古代圣人的“文武双全”及“武者人格”是“礼”的价值表征。

如果说上述案例代表了中国文学作品所凸显的一种“武德”伦理精神典范,那么,文学作品中也突出反映了武术的“武德修养”的伦理价值,是“礼”的一种直接表现。《论语》中讲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中庸》则直接将“中和”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中和”能“参天地之化育”;《庄子•说剑》载:“夫为剑者……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即明确“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用剑之道。因此,“尚中贵和”的文化理念成为塑造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重要资源,也就表现出了武术技击伦理中的突出特征,讲究“点到为止”,强调“拳打人不知,出手不伤人”“武以止戈”的斗争伦理。这些都是“礼”的一种体现。还有,在中国文学作品的诗歌中也反映出了“武德修养”,如:文天祥之《正气歌》中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在文天祥看来,“正气”充塞于天地中,超越了具体时间和空间,代表着天地的正义秩序。还有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广为流传的《前出塞》:“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反映出动兵用武绝非是以杀人为乐,而是采用最有效手段、最微小杀伤来反抗入侵,最终实现保护百姓、守卫江山的目标。这些文学作品内容都深刻反映着我国传统的“武德修养”,并影响了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与战争伦理,表现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以“正义”作为尺度和目标,并依靠“正气”“正义”之“礼”,匡扶天下、安顿百姓。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着传统“武德”的情理与人伦,是引发学生们深邃思考的重要内容,其“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的“武者”最大之“礼”正是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文化宝藏!

3.3 精神层面:从中国文学中对“尚武”刻画的资源挖掘,能使大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华文化的“魂”

武术的全部内涵倾注着中华民族的个性、气质、心理,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华[33]。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志士都有尚武传统,而且中国文人总是善于用他们真挚的思想感情,把对人生、社稷等理想与抱负抽象出来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以此创造出具有浓郁“爱国精神”的伟大杰作而奉献于人类。这也难怪古代文学作品中总是出现与“尚武”有关的动人文字,描绘着他们祟高的思想境界和爱国的民族魂魄。

在中国文学中的关于“尚武”主题最早出现在《诗经》中[34],《诗经·小雅·鼓钟》:“周乐尚武,故谓万舞为雅!”还有具体描写秦人尚武之风靡当时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作品《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可见,从《诗经》战争诗歌中展现了秦国士兵在作战时的威武气派、高昂士气,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尚武。且尚武风俗的遗留与传续,也为中国文学的诗歌创作埋下了尚武精神的文化基因,并贯穿于众多古代以战争为主题的军旅诗歌创作的文脉之中,使尚武基因通过诗歌的文学形式存续于后世[35]。如:《楚辞·九歌》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对其进行了重新创作,其中《国殇》则被认是屈原的“尚武”之作[36],悼楚阵亡将士,勇武悲壮。从“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在强敌面前楚军浴血奋战,其斗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尤其是篇中描述的: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其激昂慷慨的文字表达体现出悼念将士为国捐躯之深情,颂扬他们至死不屈的英雄精神,可谓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弘扬“尚武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怀的杰作。还有比较经典的,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李白的文字表达展现了战士们的从军经历和作战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美好愿景,真切歌颂边疆战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出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愿望。

据上而观,这些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武相连”,那时的文人往往文武兼通,并非常人所以为的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将呈现给当代大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榜样”,还原古代文人特征与形象,间接证明习练武术的重要性。当然中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尚武精神的佳作还有很多,而这些体现“尚武精神”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更能激发起历代人民的爱国热情。历史上许多爱国志士、优秀人物、民族英雄,无不同武术结下不懈之缘,用“尚武精神”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军事文明与中国人在各种危难时刻自强不息、勇于抗争、不畏牺牲的魂魄。因此,这些内容都将是大学生了解武术与中华文化“魂”的绝佳课程思政素材。

4 结语

纵观中国文学作品中“武”的表达,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发展史。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之路,武术也从单纯的杀伐之术升华为“强我种族,壮我国魂”之道,而一代代文人用笔、文字刻画那不惜用生命和热血来英勇践行的爱国精神,以揭开中国文学中“武”的帘幕,体现中国文学的文化风骨与厚重沉郁的民族情怀,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发奋图强的力量与坚韧不拔之意志。这使得中华民族的子孙后辈了解到正是战场上的生死历练造就了中国武术,也明白了刀剑对决制衡下的“止戈为武”的原始要义、武人风仪与英雄气象。虽然中国文学与现实的映照有其虚构或流变的轨迹,但不变的是对中国文化之魂魄的赓续传承。移影观照,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应涵育大学生们的习武追求,将武术技能教学和尚武精神始终并举,并以强身、强族、强国为逻辑主线贯穿始终,绝不能远离家国情怀,这也是大学武术课程所应有的核心要义与内容。而对于这样的认知,伴随大学生始终的中国文学就是那具有“亲和力”“针对性”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之宝藏。最后,借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藏着的武林》的主题诗《战•止戈为武》,奉献给所有武术工作者及习练武术的大学生们,让我们怀着尚武的热忱为国强身!

逐鹿操戈言武事,

死生胜败在须臾。

男儿若是为家国,

驰骋沙场胆满躯。

——《战·止戈为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武术课程思政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