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矛盾论》思想与太极拳实践的互证与参研

2022-01-01张长念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论技击功法

张长念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著作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典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内涵。《实践论》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矛盾论》关于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等思想,是我们认识和解释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与我国著名传统武术拳种、具有“哲拳”之称的太极拳可形成鲜明互证,可起到相互参研的作用。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符号,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推崇,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哲拳”,源于其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将阴阳辩证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应用于身体运动,是中国传统武术吸收文化精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1 《实践论》和《矛盾论》简析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1]。《实践论》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发展于实践。“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2]人们在实践中开始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片面和外部联系,即认识的感性阶段,随着感性认识的积累与反复,认识经过感觉而达于思维、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规律性,即认识的理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认识的真理性由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了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性。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出发,“为了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写作的。”[4]该著作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思想,从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宇宙观(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的辩证发展过程。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对具体的事物做具体的分析,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互相合作,矛盾的双方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5]。《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2 太极拳文化述要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包含着丰富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拳”是中国武术徒手技法的总称,是身体动作的外形运动。“太极”和“拳”相结合、将太极思想应用于拳术形成的太极拳,是在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和武术格斗等基础上创造出的一项优秀拳术。自民国以来,民众对太极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对太极拳的练习和推广不断加强,对太极拳拳理的阐释更加全面和精辟,论述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数不胜数,理论上日益完善成熟;在实践上,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剧增,其影响力遍布全球,形成了包括套路、功法、推手和技击等在内的拳术体系,形成了门派林立、各具特色的太极拳诸多流派,其技击的运用虽然随着适用场景的变化而逐渐减少,但和搏击、格斗、散打、摔跤等相结合,在相互融合中创新发展。

2.1 太极拳拳理阐析

太极拳拳理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原理。历代拳家经过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养、长年大量习练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指导太极拳的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积累了大量的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指导着太极拳的习练和传承,如:陈王庭《拳经总歌》、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歌》、武禹襄《太极拳解》、李亦畲《撒放秘诀》《太极行功歌》、孙禄堂《太极拳学》、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陈微明《太极拳术》、郑曼青《郑子太极十三篇》等。“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拳种,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洗礼而流传下来,最终成为一个知名的武术流派,最重要的根源和核心就是其背后的理法体系[6]。这些著作来源于太极拳的实践,也为太极拳的习练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太极拳家和学者从哲学、文化、科学、健身养生、艺术等方面对太极拳拳理作了深入的阐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拳理。太极拳拳理包括在传承中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拳术理论精髓和技术要领等。

2.2 太极拳技术体系

2.2.1 太极拳套路

太极拳套路就是将太极拳单个攻防动作或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运动规律编组成的成套练习,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式化锻炼形式和表现形式[7]。太极拳前辈们总结归纳提炼练功心得体会,模仿自然界的一些事物或现象,创造出太极拳的招式,通过合理安排这些招式的先后次序、出现频率和变化等,创造出太极拳套路,即拳架子。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诸多太极拳门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为便于推广太极拳,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四十八式太极拳等,对太极拳的普及和大众健身具有重要意义。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一个门派的精华,是按照太极拳的基本拳理,结合门派的文化特色、适用场景和习练实际编创的动作组合序列,是太极拳思想在身体运动中的外在表现,是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2.2.2 太极拳功法

“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8]。太极拳功法是由太极拳套路提炼出的基本动作,或者在符合太极拳基本原理的原则下,提取出来的太极拳基本动作元素。通过强化基本动作练习,提高太极拳基本功,领悟太极拳理。基本动作熟练掌握之后,就可以组合出套路的各种动作,可以演化出无穷的变化。许多新时代的太极拳传承人与发扬者进行了深度反思,并结合现代科学认知体系和运动训练成果,针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现实条件和防身健身、对抗娱乐的需求,对传统太极拳修炼体系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重建[9]。其中的代表者有“三摇三摆太极功法”训练体系,以及太极拳“十二功法”,该功法是从传统各家太极拳提取出来的十二个基本动作元素,按照太极拳身体运动外在走圆、内在旋转的基本原理而编创,可极大地提高太极拳练习的效率和效果。

2.2.3 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又称打手、揉手、擖手,是“一项两人相互搭手,听劲而动,黏走相随,既要化解对方推逼,保持自身稳定,又要乘势破坏对方平衡,使其倾跌的运动”。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格斗练习的一种基础方法,是以两人徒手接触来掌握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并控制对手重心,使对手失去平衡,同时保持自身平衡的一种技击方法。太极推手可以用太极拳的连绵劲力和引进落空的方法,配合步法、身法的不断调整,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是太极拳运动实践的升华”[10]。太极推手是从太极套路和功法到技击实战的过渡,是两人在一定规则下的有限对抗,通过推手,领悟太极拳的思想精髓,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法要领,掌握引进落空、引化拿发的太极技击方法,可以通过练习体会身体各种阴阳动静的懂劲功夫,提高知彼知己的能力,获得太极拳对抗的身体准备和实践经验。

2.2.4 太极拳技击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和核心,“技击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器械或身体为工具,在近身攻防格斗中,克敌制胜的格斗能力或技巧。”[11]《新华字典》对“拳”的一个解释是“徒手的武术”,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作为一种拳术,本质上是将太极思想运用在攻防技击上、运用在拳术中。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和灵魂,脱离了技击就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本意。“太极拳的技击思想,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又具有自身的柔和、缓慢、圆活、沉稳的技术特征。太极拳技击是一种极具理性和含蓄的技击方法。”[12]太极拳技击是对太极拳理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是对套路和功法练习效果进一步实践和检验,更是对推手的实践和检验。获得技击能力是太极拳练习的本原目的,更是保证能够正确练习太极拳,从而更好获得健身养生、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等功效的重要手段。掌握了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核心,即可与其他现代武术形式相融合,只需对接其规则和要求,就能进一步展现太极拳技击价值和丰富内涵。

3 太极拳的实践观

3.1 太极拳是身体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实践论》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实践论》重点从中国革命出发,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也包含了人的思维的实践和对自身本体知行规律的揭示。太极拳是身体本体的实践运动,身体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太极拳的身体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意识存在、价值存在和全面发展的存在,离开身体太极拳无法成立”“太极拳既是通过身体认识世界,也是通过身体适应世界;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一种以身体出发去体验世界和践行人生的身体学问,表现出高度的身心合一,不但通过身体进行思考,且身体本身也进行着实践活动。”“太极人一直将形躯之身和社会之身融合在一起,通过心的体悟、自省来认识自己和世界,通过身心的交融实现身体的价值升华,通过身心的修行和转化与自然、社会对话,进而获取适应自然和真理的方法,总之是以身体为载体和自然界、社会、自身进行沟通和对话。”[13]身体是太极拳运动的主体,也是太极拳运动的载体,是太极拳运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太极拳离不开身体,太极拳可以改善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感应能力、获得健身养生的效果,民众可以通过习练和体悟汲取丰富的太极文化的营养、感悟人生和社会、提高文化素养。太极拳是通过体悟和习悟、内外兼修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修身实践。

3.2 太极拳实践需要上升到理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14]唯物辩证法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认为,实践需要由浅入深,在深化的过程中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之能动的第一个飞跃。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内家拳种,具有非常独特的运动方式,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巧斗力”等和平常身体运动的方式相异,具有逆向思维的特点,都需要极为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也是太极拳练习要求用意不用力、梢节放松的原因之所在,需要改变平常手臂用力的惯性方式和惯性思维。而要改变思维方式和惯性运动,形成太极的整体劲、获得“真功夫”,其难度可想而知。加上太极阴阳的思想博大精深,凝聚哲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学等精华,内涵丰富,因而,领悟好太极思想的精髓并与拳有机结合更是难上加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也不无道理。因此,太极拳和其他拳种相比,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形成太极拳理也是太极拳实践的必然要求。在太极拳套路、功法、推手和技击实践的基础上,优秀太极拳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总结提炼,将其实践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体悟著之于书,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形成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和文献的精华构成了太极拳的科学理论,能够客观地反映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并科学指导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拳理也是传承和发展太极拳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太极拳经典著作和研究文献,比如太极拳界奉为圭臬的《太极拳论》等,才使得太极拳的传播更加广泛、经久不衰,不断创新发展。

3.3 太极拳理论回归实践

认识还须再回归于实践,实现认识能动作用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的又一个飞跃,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当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适用场景的变化,太极拳实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杨建营教授依照太极拳的价值取向,将现代太极拳划分为健身养生类、艺术展现类和技击防卫类。纵观太极拳经典著作和名篇,讲的基本都是技击要领,融合了技击防卫、艺术审美、健身养生等多种功能,其文化、思想也寓于技击防卫之中,“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任何传统的武术拳种,其最初都是着眼于技击防卫而设计的,太极拳也不例外。”[15]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内家拳种,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俗称“内三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使用意识来引导内部“气”的运动,由“气”带动外形,从而做到由内及外、以外引内、内外合一,这种身体实践的模式,只有通过反复习练、千锤百炼才能形成身体的自觉反应,达到意动身随。太极拳理简洁明了,但应用于身体的实践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变化。在推手和技击中,对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攻防随时在发生转换,没有大量的实践,对拳理的理解、对自身的感知、对每一招式产生的效果、对对方的感知等就难以有深刻准确的认识。太极拳的实践依赖于科学的理论,错误的理论产生错误的实践,大量习练和名师指导都不可或缺。太极拳具有技击防卫、健身养生、艺术审美以及修身养性等功效,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太极拳实践的基础上,都是太极拳的实践功夫。

3.4 太极拳实践进阶之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6]。理论来源于实践,还须回到实践中去并指导实践。按照唯物辩证论的知行统一观,将太极拳的认识论分为拳理、套路、功法、推手和技击等环节,其中拳理是理论,是在套路、功法、推手或技击实践的基础上,对太极拳的感性认识加以整理和改造(这些感性认识,有的来源于自身的实践,属于直接经验,有的来源于老师的传授和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是经过思考和加工形成的反映太极拳内部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太极拳本质和核心的反映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拳理运用在套路和功法练习上(单练),是对拳理理论的实践,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看是否达到拳理要求的预期。由于主体实践的局限性(仅是自身的单练),对太极拳理的理解和领悟不易深入和全面。如果习练的目的仅是锻炼身体和健身养生,拳理指导下的套路和功法练习足矣,也能检验拳理和发展拳理;若要领悟太极拳核心和本质、获得“真功夫”,实践还需要更进一步。推手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对抗练习,是对太极拳理进一步的实践和运用,也是对套路和功法的实践和检验,通过推手练习“听劲”,感知自身套路和功法练习的效果,同时根据对方的反馈不断纠正和改进动作和意识。根据身体运动规律,“听劲”源于大量切身的实践和体会。推手是对认识能动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能促进套路和功法的练习。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招熟”“懂劲”“神明”是功夫进阶的“三部曲”,其中套路和功法练习可基本实现“招熟”,推手练习逐步体悟“懂劲”。而要领悟“神明”并将三步功夫融会贯通,没有充分的技击攻防实践便是空谈,技击攻防实践是检验套路、功法和推手练习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攻防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内三合”“外三合”、精气神意气力相统一等拳理要领也只有通过技击实践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技击攻防实践是对推手、功法、套路实践的深化,同时反过来促进推手、功法和套路的练习,也进一步促进拳理的完善。大多数拳理是太极拳家在技击攻防的实践中领悟得来的。拳理、套路、功法、推手和技击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深入递进;每一个循环的完成,都意味着认识与实践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

4 太极拳的矛盾法则

4.1 太极拳中的矛盾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主要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7]。《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对矛盾的解释是: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概括对立统一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统一的概括。矛盾和阴阳都是概括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身体运动的阴阳就是矛盾。《太极拳经谱》云:“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开与合、进与退、强与弱、快与慢、屈与伸、攻与防、内与外、呼与吸、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等都是太极拳中的矛盾关系,正是这些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太极拳独具特色的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智慧。

4.2 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拳的根本法则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根本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18]。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相融合的典范,周敦颐在《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拳就是依据这种阴阳对立统一、阴阳相反相济的思想而创建,它以太极思想为哲学基础。将阴阳思想运用于身体运动,无论从太极拳拳理、套路、功法、推手或技击上,始终体现着太极阴阳之道,贯穿着阴阳变化之理,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阴阳相互转化之规律。太极哲学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理论体系、拳术体系和技击体系中,阴阳对立统一法则是太极拳的根本法则。

太极拳将太极阴阳思想寓于身体运动,关于太极劲力有“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论述,关于身体有“三节”之分:头为上节,也称梢节;胸部、肩和上肢为中节;腰、下肢为下节,也称根节。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本质上是双方攻防技击的一项武术运动,对练中要尽量保持自身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太极拳通常采用破坏对方稳定性的同时发动进攻的方法,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目的。”[19]若要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首先在身法和意识上要立身中正,头为一身之主,要虚灵顶劲、心神中正,保持上节中正安舒。此时,躯干进行着剧烈的屈伸运动,中节和下节之间须分阴阳使身体随时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中节以两肩带动手臂和胸部运动,下节以两胯带动腿和腰运动。对整个身体来说,肩和胯之间要分阴阳,肩前跨后或肩后胯前、肩左胯右或肩右胯左、肩上胯下或肩下胯上,随时保持自身的平衡,同时将对方的作用力引化,为自己“静之则合”蓄好劲,从而形成上节中正领劲,中节和下节之间分阴阳的“动之则分”的运动模式,破坏对方的稳定性,同时为自己“合即出”蓄劲,即可实现“四两拨千斤”,当劲力方向为隅劲时,两臂之间、两胯之间分别分阴阳。对身体局部来说,根据攻防需要,胸和两肩之间等部位需要分阴阳,胸背开合,有时形成含胸拔背之势。身体分阴阳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方式,不论套路、功法练习,还是推手、技击,都要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根本遵循,努力提高身体分阴阳的能力和意识。

《太极拳论》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以对方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攻与防的矛盾关系主要体现在推手和技击中,双方始终处于攻防等矛盾对立统一之中。自身身体阴的一方主要为防,引化对方的劲力,实现“引进落空”,阳的一方则为攻,准备蓄劲发放;双方有攻必有防,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随着双方的变化而随时发生转换。“在推手过程中,通过动作招式和触觉,感知对方的意图和劲力的各种变化,有意识地控制和卸掉对方的来力,化走其攻势,并制对手于欲动未动之先,使自己在阴阳变化之中保持平衡。”[20]

快与慢的矛盾关系在太极拳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太极拳因练习套路时慢悠悠而常被人戏称为“老人拳”,之所以慢练是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攻防原理和通常的方式不同且理法深密,唯有慢练才能体会拳理、逐渐掌握劲路,领悟意气力“内三合”的内在机理。慢是为了快,通过慢练获得正确的太极功力;攻防时则是有目的地慢,慢是快的前提和准备,调动对方的同时积蓄力量,寓快于慢,攻击时更快,以慢制快。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攻防技击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了刚与柔的矛盾辩证统一规律。太极拳有柔有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老子《道德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表现为顺畅、灵活、有韧劲,柔方可顺随对方的劲路有效地运化,人刚我柔,我顺人背,随曲就伸,化掉对方的力使之落空,顺人之势,借力打力,以柔克刚;刚柔要相济、互补,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化解对方要柔,但不可纯柔,纯柔则无力;发放对方用刚,但不可纯刚,纯刚则滞。刚柔要随机应变。

其他矛盾关系也都遵循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矛盾辨证统一规律。

4.3 太极拳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各种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对于具体的事物做具体的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习练太极拳,体现出不同的功能需求和价值追求。据王晓燕等的研究,目前,经过现代化发展的太极拳,其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既包括了传统的原生态太极拳,其主导价值功能是技击防卫,同时融合了艺术审美、健身养生等多种价值功能[21]。大众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太极拳习练的主要价值功能,比如以老年群体为主的普通人群一般仅仅选择了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能,主要价值功能决定了其主要矛盾的差异,技击防卫类太极拳主要矛盾是攻防,艺术展现类太极拳主要矛盾是动作的美丑,健身养生类太极拳主要矛盾是健康的益损。太极拳创建之初的最终目标是克敌制胜,技击性是其本质属性,健身养生、艺术展现、文化智慧等都是在攻防技击基础之上的附属功能。但随着主导价值功能的变化,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如果只追求健身养生,追求太极拳发力、发劲和技击的准确性的一些猛烈动作,或者艺术展现类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些动作等,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对健康有害,这些动作则需摈弃。

4.4 太极拳的攻防核心

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主要矛盾,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太极拳推手和技击攻防主要矛盾是对双方重心的攻防,脚是支撑身体重力的主要部位,同时借助地面反弹力推动身体移动。在太极拳中,除极少数的腾空动作外,绝大多数的动作都是在脚的支撑情况下完成的。即使在移动中,重心也要平稳地过渡,脚下不得晃动。这种脚下支撑的保持状态,太极拳形象地喻之为“根”,意即脚如“树根”般深入地下,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了稳定。从技术上讲,巩固自己脚下支撑稳定性的方法称为“扎根”,破坏对方脚下支撑稳定性的方法就是“拔根”[22]。落空理论的出现,产生于对人体运动的核心点(中国武术认为是“下丹田”)的认知。一个协调完美的身体运动一定有一个动力交汇点,由于它做到了稳定性与动力性的统一,而给予身体稳定的支撑与充足的动力,故称之为核心点。核心点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最坚固的点,有时也是最脆弱的点。它的坚固是因为它具有稳定性与动力,它的脆弱是因为这个点一旦被破坏,人体的稳定与动力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对核心点进行的攻击就是核心进攻,对核心点进行的防御就是核心防守[23]。攻防中控制对方重心、攻击对方核心、破坏对方根的稳定性,同时保持自己重心、保护自己核心、守护自己的根,使对方引进落空,发放时劲力整体合一。李亦畬《撒放秘诀》曰:“放时腰脚认端的”,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5 太极拳练习的内因外因

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太极拳的学习中,自身通过勤学苦练对拳理的领悟、太极劲力的掌握和运用、身体意识和技能的提高等是内因,老师的讲授教导、同行的建议指点、拳友的切磋指导等是外因,自身的努力是决定太极拳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外因也十分重要,外因是太极拳学习提高的条件,外因通过自身的领悟和习练而起作用。“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思想拳,更是一种哲理拳,‘三分靠练,七分靠悟’,这需要习练者首先要弄清太极拳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才能最终领悟太极拳。”[24]“太极拳习练者经过长期‘体悟’和‘习武’的过程,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体悟’是技术和修为的渐进过程,只有静下心来,通过身体的反复‘习悟’,德才能愈来愈明。”[25]《太极拳论》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太极拳的习练过程,是一个不断去拙化僵、知己知彼的过程。

5 以《实践论》《矛盾论》指导太极拳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既是实践的矛盾论,又是矛盾的实践论。从理论性质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的认识论;从理论内容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实践的辩证法;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两部著作都发挥了“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从现实意义上看,这两部著作都是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6]。坚持以《实践论》《矛盾论》指导太极拳,一要多练,拳谚云:“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拳打万遍,神通自现”,任何太极拳水平的提高都建立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之上,都来源于身心的实践,没有扎实的太极拳实践,任何天才也不可能成为太极高手;太极拳是实证功夫,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二要明理,太极拳的苦练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太极拳论》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避免盲目练拳、正确地练才能提高,加强对阴阳哲学和太极文化的学习,领会太极拳理的精髓,用太极拳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发展理论。三要勤悟,通过身心的反复“体悟”和“习悟”,太极拳“三分靠练,七分靠悟”,要勤于思考、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反复体会,“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四要多切磋,《太极拳论》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要在推手和攻防技击实践中体会太极拳的矛盾规律,在切磋中验证练习的效果,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6 结语

《实践论》《矛盾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践论》所揭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认识实践过程与太极拳拳理、套路、功法、推手和技击的实践进阶之道,以及《矛盾论》所揭示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和太极拳阴阳相反相济、对立统一形成鲜明互证。太极拳是身体的实践,太极拳修炼就是对身体的教育和习悟。太极拳实践需要上升到理论,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太极拳理论要回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精进。太极拳是由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构成的统一整体。根据太极拳矛盾的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好太极拳攻防的主要矛盾,认识太极拳水平提高的内因和外因。

《实践论》《矛盾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其所蕴含的普遍真理在当今乃至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出发,分析《实践论》《矛盾论》思想与太极拳实践的互证性,在太极拳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对更好地把握太极拳内在规律、提高太极拳练习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对矛盾法则指导下太极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攻防核心、内因外因等方面的论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待今后进一步地探究。

猜你喜欢

实践论技击功法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实践论(节选)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