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

2022-01-01山东师范大学李琢周凌屹孙天蕾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党组织基层群众

山东师范大学 李琢,周凌屹,孙天蕾

基层社会治理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实际上,我国在基层治理方面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经验,对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资源,长期以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对其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借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制度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此总结出了我国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

一、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要大力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尤其是重视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要结合基层治理的具体事例和实际情况,发挥好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与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经验。其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更是党组织的“主心骨”,要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在基层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党的各层组织与社会基层组织组织紧密结合,使得党的基层工作能够在基层群体中发挥最大效果。在党的领导下,城乡社区那个组织有效开展治理工作,建立区域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共建共享机制,使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与稳定性不断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如果没有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坚强后盾,那么顺利开展工作就无从谈起,更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经得起考验。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疫情防控信息公开透明,疫情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控制,社会秩序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良性运转。

二、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保障人们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历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关键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其中,要重视基层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关键部分,而基层协商民主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制度的重要作用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民主协商中去。

基于中国国庆而产生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在群众参与的政治生活方面,全国各地都因地制宜探索出来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道路。这些经验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选材用人的相关制度规定。对选举制度与程序、候选人提名标准与名额等问题都要按照选举办法制定统一标准。此外,为保证选举制度化与科学化,应当及时组织培训选举工作人员,保证村(居)民群众都能够参与其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使选民公平、公正的选择自己满意的人选,真正将民主选举落到实处。

其次,要创新民主协商形式和内容,与时俱进更新活动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鼓励开展村(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真正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最后,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村务公开、监督问责等制度,使村民参与到民主协商的全过程中,落实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便捷的网上评议、网上监督、网上共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三、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治理

中国基层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基层治理离不开战略上的总体构想,更需要将政策和战略落实到实践中来,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治理。

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小单元”自治模式,细化工作职权。村委会和居委会与行政组织相辅相成,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城乡治理工作的复杂化和精细化发展以及城市化所造成的大规模社区的出现,传统的社区工作模式难以应对日常生活乃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具体工作,为解决这种问题,一些地方逐步探索符合本地区的小区域治理模式,理清权、责、职、能的分工与界限,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深化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化基层治理工作,特别是逐渐重视基层治理中出现的具体案例。从多个案例中总结出实践经验,提炼出理论内涵。首先,从日常小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而使基层治理逐渐走向深化。因为只有将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好,解决好基层治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力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作用。其次,从社区、村庄等小单位着眼,循序渐进开展工作。集中力量解决人民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和人民的有效沟通,做到精细化管理。总之,我国基层治理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大局中依法实施。同时,要注意根据基层实际,创造性地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在基层自治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做法并将其上升为政策和制度,把成熟的政策和制度制定为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方针。

四、增进多元协同,实现和谐发展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多元协同的方式,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从而形成中国特色,发挥鲜明的制度优势。我国基层治理与外部组织有着紧密联系,它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总体运筹。

以西方观点和单一化标准剪裁中国实践得出的错误观点认为,由于受到政府的影响和干预,我国基层自治能力水平不高,基层治理成就大打折扣。这显然是大错特错的,它将“自治”孤立起来,也将“自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唯一甚至是绝对标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基层社区的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各种力量共同支持和帮助,形成多元协同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依靠村(居)民群众、组织基层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发挥其自治功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人民自觉自愿的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基层治理体系内部也需要协同合作,培育和扶持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发挥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基层社会多样化构成的优势,鼓励各个基层组织、单位和社团组织有序、高效地参与到基层治理的现实问题中来,面对重大疑难问题,有效协调各方共同参与,为城乡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党和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增进多元协同推动党的领导、政府调节、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多元协同和有机统一。不同的主体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从而达到最优治理效果,这是我国基层治理及国家治理的文化和制度优势,是独有的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方法就是依靠居民群众,引导多元力量参与,实现基层社会和谐发展。一个好的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是和谐有序的,这离不开各方努力。

相关链接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工作原则。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猜你喜欢

党组织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