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垃圾分类监管策略研究*

2022-01-01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鲍薇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源头设施分类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鲍薇

一、引言

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首先是减量化。减量化就是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和资源节约。

但是,根据调研,目前在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源头减量成本居高不下,投放主体理念依旧是“你要我分”“我要分”的理念尚未形成。源头减量不理想,后续的收集、运输、处理成本仍然高举。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旦政府对垃圾分类的财政补贴减少或取消,垃圾分类工作将反复。

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难点

从2000年开始,浙江省提出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然而至今垃圾分类仍然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如下:

(1)源头治理重点领域任重道远。随着宅经济、云消费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以及疫情影响,快递、外卖行业发展迅猛,并产生大量包装废弃物。据统计,2019年,我省快递量130亿件,同比增长30%,全省纸质、塑料等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量超过200万吨,快递的绿色循环发展任重道远。

(2)居民的分类意识仍需提升。垃圾分类难在各个投放主体,特别是居民的分类意识提升以及分类习惯的养成。虽然绝大多数市民知道垃圾需要分类,但市民认知度高、正确分类率不高。一些基层组织对垃圾源头减量仍处于应付状态。大多数市民认为垃圾源头减量与自己无关,对一些基层组织搞的“新模式”,居民不知所措。

(3)分类设施设备不足。足够的分类设施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保障。有些地方终端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配套不完善,前端分类虽精细,但收集运输或处理阶段混收运、混处理,严重影响居民分类积极性。

(4)监管手段不到位。目前有些地区运营模式采用人工为主的定时定点模式,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的财政支出居高不下。垃圾收费制度仍然是过去的定量方式,居民减量投放没有积极性。有些地方虽使用了信息技术,但产生的大量数据仅用于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

(5)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在一线从事垃圾分类监管的人员基本是第三方企业招收的外地民工,环卫工作环境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招收环卫工人难。据国新办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人力成本将不断上升,设备替代人工,将成为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垃圾分类监管策略研究的意义

第一,垃圾分类监管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垃圾源头减量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地球上本没有垃圾,垃圾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的资源。垃圾处理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减量。垃圾源头减量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增加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建设设施占用土地、减少环卫设施邻避效应,同时也能节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维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

第二,垃圾分类监管策略研究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建立垃圾现代“智治”体系,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实现高质量的垃圾分类监管。

第三,垃圾分类监管策略的研究是提高现代治理能力的具体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运用智慧化手段进行垃圾分类监管,特别是源头减量的“智治”,提高垃圾分类监管效率,节省垃圾监管的人力成本、设施建设运维成本,建立可复制、能持久的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

第四,垃圾分类监管策略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民环境素养。通过垃圾分类绩效管理,让各垃圾投放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监管工作,实时监管评价垃圾处理各环节、各部门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全过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环境素养。

四、生活垃圾分类监管策略

十多年来,浙江的垃圾分类之路坎坷而漫长,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监管的各环节日趋完善,现代化“智治”手段的使用将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也是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赋能,建立多跨协同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整合人、车、地、事、物等基础数据资源,构建立体化、可视化、标准化的垃圾分类综合信息展现体系,做好垃圾分类各阶段采集的数据分析,强化垃圾分类各主体的作业监控、分析、预测和调度,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决策。构建跨层级、跨城乡、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形成协同快速响应体系,实现全门类、全行业、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目标。系统建设要实现监管可视化和高效化,对各种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环节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对各个垃圾投放主体、垃圾种类及重量、投放正确度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各个阶段各种垃圾产生量、处理方式等。

(二)智能技术,实现垃圾分类科学决策

通过前端投放点的智能技术,采集各个投放主体投放垃圾种类、数量、正确率等相关数据,分析各主体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实时状态,为差异化收费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前端收集设施、中端运输设施、末端处置设施,构建垃圾处理全生命过程的感知网,对各环节作业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垃圾产生点、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转运站、可回收物二次分拣站、垃圾处理设施之间的联系,推进精细化分析垃圾产生、收集、运输、消纳处理过程。通过对垃圾来源数据分析,建立垃圾产生者与垃圾收运、处理之间的联系,分析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提高垃圾分类各类收运、处理设施建设的布局合理性;分析处理终端数据,细化垃圾种类及垃圾量,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通过数字化迭代升级,实现跨场景、多部门、多层级、多类型数据的归集,进行综合研判。建立公众导向的服务评价机制,政府对各主体垃圾投放准确性、源头减量进行监管,市民也可对政府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垃圾处理资源化等工作效率进行评价,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使决策、机制更完善。同时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市民可追溯所投放垃圾的最终去向,增强民众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公众的满意程度是信息系统建设成效评价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能进一步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三)绩效管理,提升垃圾“智治”能力和水平

政府绩效评价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它是由收集资源、确定评价目标、划分评价项目、绩效测定及其评价结果使用等组成的行为体系”。构建统一的垃圾分类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依据管理数据进行管理考核,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根据SMART原则,确定客观、高质量的绩效目标。

二是设计可量化、可考核、可评价的指标。遵循系统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独立性的原则,科学界定评估的项目和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无法定量的绩效指标,如公众满意度调查、专家打分,采用定性方法。根据工作性质、职能的不同,评价对象给予不同的评价权重。

三是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工作。引入以专家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从投放环节、分类收集运输、分类处理、源头减量等维度,对各个投放主体投放垃圾种类、重量、分类正确度及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建设运行效率(投入、产出、效率、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绩效测评。

四是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总结经验、规划未来。改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责任机制,用于政府工作目标的调整、垃圾分类模式的改进以及加强公众交流与沟通。

(四)差异化收费,实现垃圾源头减量

做好源头减量,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减少政府财政负担,建设“无废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差异化收费制度,对于可回收垃圾的收集投放给予积分或现金奖励,对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实行计量收费,做到“谁生产,谁治理”,按照“产生越多,付费越多”,以户、楼或单位为基本单位,设定一个基数,在基数范围内,收取基本处理费,超过基数,按一定比例递增,超得越多,费用收得越高。垃圾产生量低于基数,则给予适当奖励。通过收费制度,促进可回收物的充分回收利用,“光盘行动”促进粮食等资源的节约,净菜等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收费制度与信用制度体系相结合,对恶意乱投放垃圾的采取经济以及诚信惩罚。

五、结语

如何处理好垃圾,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民生大事。随着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生活垃圾的管理日趋成熟,促进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建立,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垃圾减量化、工作持久化,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量,以谋求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源头设施分类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分类算一算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