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导后合 构知立新
——科学思维导图在课堂前后测的运用研究

2021-12-31沈杰超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绘制导图知识点

沈杰超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五中学 浙江杭州 311100)

一、研究源起

(一)研究背景

笔者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遗忘性很高。据调查,两个班级100人,每天的预习作业仅15人会在书本上划线,30人会翻书看一下,剩余学生会将预习作业直接无视。此外,预习作业属于软性作业,难以衡量预习作业完成得如何。这直接导致上课过程中学生不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课堂上会花一段时间用帮助学生找知识点。比如,讲生物部分的新课时,因为知识点比较零散,很多学生预习不到位,使得听课效率不佳,一堂课结束后不知道讲了什么。另外,笔者在教授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很多学生不做笔记。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听的阶段,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因此,笔者想到将常用的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二)科学课堂的前后测

科学课堂的前后测是针对课堂前的预习阶段和课堂后的反馈阶段。思维导图最早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位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博赞提出,它可以将一些杂乱、枯燥的知识通过一些线条、图形等关系变成易于记忆、互相有联系的图。思维导图上中心明确,各分支显眼,各层次紧密联系。笔者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科学课堂的前后测,让学生用制作思维导图的目的去预习,率先理清本堂课所涉及的内容,并大致以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关系图。通过一个能够测评的思维导图,学生的预习会变得更加有效,也更有方向性。然后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对预习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在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再次修改思维导图,通过不同颜色的笔修改原先的思维导图,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起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二、科学思维导图在课堂前后测中的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预习 激发兴趣化解难点

思维导图不仅可用于一本书或一个章节的内容,也可以运用到一节新课中。在教授新课前,学生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将预习痕迹体现在书本上,多以圈画为主,极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在旁边做好注释,写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或理解,或者教师会让学生预习后将课后问题解决掉。但这种预习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展现出学生的预习程度,有些学生会随意圈画、浑水摸鱼,若此节内容需要学生课外自己看书学习,那么这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并不会学到本节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一些浅显易懂的课,笔者会在预习阶段让学生先自行预习,圈出关键词,将关键知识点罗列出来,找到关系,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1]。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学习 梳理知识把握重点

学生预习时要制作思维导图,那么他们会将需要画上去的内容在书本上摘出,不管以划线还是画圈的形式作标记,都有助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更加熟悉,上课更能跟上课堂的节奏。另外,从学生预习时所画的思维导图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预习程度,如关键知识点是否预习到位,从思维导图中还可以看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困惑点或难点。部分学生在制图时会将一些关系画错,这说明学生对这一方面理解存在误区,需要重点讲解。另外,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关键点画上去,这侧面说明学生在预习时没有理解到或者看到,在课堂上需要将知识点梳理一遍,再针对性地讲解[2]。

讲解完之后可以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组内互相评价,评价自己缺少了哪些,存在哪些误区,也可以互相评价,评价对方的优缺点,再完善预习时所画的思维导图。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预习时的思维导图都是统一的黑色色调,上课讲解完之后的思维导图则是色彩鲜艳、重点突出的。学生在课上会发现自己预习的不到位,上完课回顾时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可以更方便地发现缺失的部分,在分组完善的时候也可以对比小组成员的思维导图,发现对方有而自己没有的部分,这时候就统一用红笔进行补充,学生自己再看的时候就可以一目了然。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从红色部分看出学生自己在预习作业上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快速高效主次分明

笔者除了在让学生预习新课时制作思维导图,还在复习知识点时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复习阶段制作思维导图,内容是整一章节的知识点,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点,还需要弄清一章节内知识点的联系。思维导图的布置可以是复习完一章后布置,也可以在复习该章知识点前布置。复习完后布置,学生可以进行二次巩固,但往往会按照教师黑板上画的或者课件上呈现的绘制,而缺少自己的归纳与想法。复习前布置,学生会出现各种方式的思维导图,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高,绘制出来效果不佳,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笔者是在上完复习课后布置的,从以下几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的模式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状态[3]。

1.提纲式思维导图——低阶思维

很多学生在绘制章节思维导图时,会觉得知识点繁多,无从下手,部分学生会用提纲式的思维导图,即将整章内容按照每一小节进行归纳,这种思维导图就好像提纲一样,要求不高,将每一节的重要知识点罗列出来即可,属于低阶思维水平。

2.框架式思维导图——中阶思维

框架式思维导图指的是,将知识点用一个大致的框架连接起来,在框架式思维导图中可以大致看清包含、并列等关系。在书本每一章节背后都有一张简单的框架图,有些学生在绘制时会以书本后的框架图为基础,思考本章每一节内容的相互联系,将其表现在思维导图中。

3.绘图式思维导图——高阶思维

绘图式思维导图指的是将所有知识点放在一个图中,即这张图画一条线将所有知识点串起来。比如,绘制花的结构时,画一朵花并把结构标上去,比用文字表达花的结构要更生动形象,更利于记忆。绘图式思维导图需要更高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理解能力,还需要绘画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将文字转化为图画[4]。

三、反思和展望

本文通过研究科学思维导图在课堂前后测的运用,一方面希望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另外希望学生能将知识点掌握得更加扎实,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其次,希望学生能将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延伸到其他科目中。在新课授课中进行两次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建构的知识模型更快、更细、更全,将零散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建构起联系。

笔者将科学思维导图分别运用在了新课预习时,新课教授中和复习课时,让学生对一节内容与一章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绘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预习时建构思维导图模型,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新课教授可时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与自我反省能力;复习课时利用已有的思维导图基础,完善模型,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转化能力与绘画能力。另外,在复习课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类型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能力,并针对相应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时,两个班100位学生有92位绘制的是提纲式思维导图,仅有10为学生绘制的是框架式思维导图。但在七年级下就增加到68位绘制框架式思维导图,到了八年级之后,两个班仅有个别学生仍在绘制提纲式思维导图,也有18位学生绘制图画式思维导图,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5]。

但科学思维导图在课堂前后测的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往往会将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拼凑在一起用以应付复习时的思维导图。而建构主义强调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创设情境,所以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稍微缺乏吸引性。此外,要绘制一张好看的思维导图,学生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去构思去整理,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思维导图可能更适用于周末作业。还有学生的参与性,小组合作完善思维导图时,部分学生的参与性不佳,有些仅仅是埋头苦干。要培养学生对关键字的抓取,也需要教师钻研……

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出现更多的思维导图,但不管是何种思维导图,都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把握得更明确,复习时更清晰,并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研究科学思维导图在课堂前后测的运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猜你喜欢

绘制导图知识点
绘制童话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作品赏析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绘制世界地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