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园联动”: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路径

2021-12-31冯永东吴雪梅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田园劳动学科

向 前 冯永东 吴雪梅

(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府悦园第二小学 重庆 401331)

“荷锄园”里人人忙,师生辛劳在农场,耕地种植是作业,挥汗田园是课堂。每年的5、6月份,沙坪坝区学府悦园二小“荷锄园”里都是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周末,一年级同学和家长一起开心地收割了他们照看半年的油菜,爸爸收割、妈妈挑拣菜籽空壳,孩子们搬运,这种丰收的快乐多少分数都换不来。对于劳动的每个孩子,学校都会送出一份礼物——将油菜籽压榨后分装成瓶的菜籽油礼盒。这就是学府悦园二小劳动教育新常态的一个小场景。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府悦园二小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因地制宜,在校内开辟实践场地,合理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周密安排学校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四园联动”,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

一、“四园”劳动:构建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内容

“四园”指的是校园、田园、家园和社园。“四园”劳动教育,包含校园劳动、田园劳动、家园劳动、社园(社区实践)劳动等内容,旨在劳动实践体验过程中培育理想、发展本领、开发潜能。“荷锄园”是学校开辟的种植园地的别称。“荷锄”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本意是“扛着锄头”,泛指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劳动生活。基于校内种植园地的“荷锄”劳动课程是体现学校“潜能教育”办学思想,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发展需求出发,以劳动培育理想、发展本领、开发潜能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潜能无边际”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之一。

(一)校园劳动:自主管理以涵养品德

学校开展“每班一块责任地”“每生一盆花草”等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体现在儿童每一天的校园生活中,以自主管理涵养品德。按照校园布局将整个教学楼根据班级数量进行区片划分,每个班级都有属于本班的责任区域,每一天学生校内生活从劳动开始、以劳动结束。一个窗台就是一个班级小花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种养的花草,浇水、整理、拔草,课余时间变成劳动实践的时间。针对两个主题活动,学校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与评价机制,校园劳动的落实、管理、评价等都由学生完成,激发了学生自觉劳动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田园劳动:亲身体验以提升能力

开展“每班二分地”“每个节气一期公众号”主题活动,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农场就是课堂,种植也是作业。将种植园作为学校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自动手、亲子互动、亲历生长。充分利用班级“二分地”,将书本知识带到了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种植、照料、收获、分享全过程,体会耕耘的艰辛,收获劳动带来的愉悦,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立体化、生活化。出汗即体验,田地即天地。立足二十四节气,根据四季规律种植不同农作物。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学生依照时令种下农作物,寒来暑往无间断,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劳作和创造,将“收获季”从秋天延展到一年四季。

(三)家园劳动:持之以恒以培育习惯

开展“每周一家务”“每期一道菜”主题活动,以持之以恒培育习惯。周周有主题,事事有清单,让劳动成为常态。学校建立家庭与学校长效联动机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规定不同的家政项目,让学生每周末完成全校统一的家政作业,每期学做一道菜,以劳动为抓手,帮助学生学会弯腰、学会用双手解决问题,体验与困难打交道,感受劳动带来的愉悦感。

(四)社园劳动:体验参与以发展潜能

开展“每期一次社区实践”“每期一次职业体验”主题活动,以体验参与发展潜能。学校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资源链接,与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团体保持互动,通过社会多维实践,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社区见习,帮助儿童提前接受职业启蒙,参与公益服务,为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奠定基础。组织学生进工厂体验,感受工匠精神,增强他们对于劳动的兴趣、热爱与担当。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体会到生命的高贵正是源于劳动中的无私奉献。

二、融通联动:拓展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四园”劳动教育是校园劳动、田园劳动、家园劳动、社园劳动融通联动的教育,我们着力于场域联动、学科融合与学段延展,让劳动教育打破边界,和学校的各个“学习场”融通联动起来。

(一)在场域联动中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

从物理空间来说,每一次劳动都有其特有的物理环境,如劳动场地、劳动工具、劳动氛围等,它们形成一个环境场域,并相互联动。在这个场域中,学生从认识劳动工具到了解劳动环境,从开辟劳动场地到学习劳动技能,从种下一粒种子到收获一棵植株,学习的不只是劳动技能,还有更宽泛的劳动常识,还能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

从社会空间来说,每一次劳动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它们形成一个教育场域,并相互联动。在这个场域中,学生学习榜样、学会服务、学着吃苦,养成劳动素养,培育劳动精神。

(二)在学科融合中发掘劳动教育的深度

劳动无边界,学科贵融合。学科教学重在培养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人,发展人,为未来输送合格的、优秀的劳动者。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劳动意识、职业意识,通过课堂学习、主题活动、作品展示等方式渗透校园、家园、田园、社园劳动教育内容,开发劳动潜能,培育劳动素养。比如,语文学科的《千人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糕点制作的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拓展训练中学生找身边的“千人衣”“千人笔”,尝试做糕点,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劳动教育的过程。

“四园”劳动是一个整体,学校开展综合性活动,用活动主题的方式将各个学科卷入劳动教育中。比如,开展“我身边的工匠”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充分考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特点,用讲、画、唱、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职业理解,并在家庭、学校、社区多个劳动场所里实践体验。

(三)在学段延展中形成劳动教育的梯度

学校依据学生能力基础,由浅入深地延展劳动教育内容。低年级学生侧重为校园劳动和家园劳动,劳动教育内容以认知为主;中年级学生校外参与时间增多,田园劳动和社园劳动的比例加大,内容以体验为主;高年级段学科综合能力加强,课时比例侧重在社园劳动和校园劳动上,以参与实践为主,每个孩子都经历从认知到实践的劳动能力发展过程。

依据学生年段特征,由扶到放地延展劳动教育形式。分年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一二年级侧重教师引导,三四年级侧重家长示范,五六年级侧重习惯的自主养成,每个孩子都经历从引导到独立完成的劳动参与过程。比如“每期一道菜”,一二年级学会做简单的凉菜,三四年级学会做稍微复杂的热菜,五六年级学会做有难度的特色菜,每个学生六年里就能够学会做十二道菜。

三、生命成长:突显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价值追求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系统性、年段化并适宜学生成长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常识,掌握生存的技能,领悟生命的意义。

(一)学习生活常识:劳动教育从培养习惯开始

从学科课程到劳动课程,从在校奋笔疾书到在家园、田园弯腰劳动,劳动教育从一张简单的家务劳动清单开始,一二年级会穿戴、会整理,学做水果拼盘,三四年级会洗衣、会折衣,学做凉菜、炒菜,五六年级会熨烫、会缝补,学习物品采购,学做特色菜。在自我服务和服务家人的过程中,看得见的是“做事”,看不见的是“成长”。学习生活的常识,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就这样悄然开始了。

(二)掌握生存技能:劳动教育以发展潜能为导向

从田园到家园,从校园到社园,从“小农夫修炼”到“小义工修炼”,从“小当家修炼”到“小员工修炼”,从农耕时代传统劳作的了解到现代社会创造性劳动的体验,学生了解种植、生产流程,掌握生存技能,发展劳动潜能。在实践中,学生尝试着用劳动克服困难,正确面对生存挫折,看得见的是“劳动”,培养的是“生存能力”。

(三)提升生命意义:劳动教育以培育素养为归依

从“流动锦旗”的评比到“劳动潜能娃”的评比,从“小小农具展”到“跳蚤市场”,从“果蔬连连看”到“丰收节”,通过一次次专题教育活动,学生从活动中认识生活的意义,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生命意义。“做”是智慧的出发,劳动是奉献的开始,看得见的劳动培育的是看不见却关乎学生一生的素养。

总之,“四园”劳动教育是校园劳动、田园劳动、家园劳动、社园劳动融通联动的教育,我们着力于场域联动、学科融合与学段延展,让劳动教育打破边界,和学校的各个“学习场”融通联动起来。学府悦园二小在劳动教育中坚守儿童立场、开发儿童潜能、注重价值引领,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实践路径,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田园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