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礼文化,做个文明中国人
——德育工作中开展中华礼仪文化教育之初探

2021-12-31钟根鸿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周公礼节礼乐

钟根鸿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 广东江门 529100)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是因为我们有一套完整、宏大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且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有效地规范着人们的伦理道德生活和行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把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共同心理和行为活动。这个文化体系,就是中华礼文化。传承中华礼文化,做个文明中国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

一、追寻礼文化之源头,坚定做文明中国人之信念

礼仪文化的源头是周朝,先驱是周公。周公开创的礼乐文化,称为周礼。什么是礼?礼者,示人如弯曲的稻穗也。喻指一个有礼之人,就像结满谷物的谷穗那样,低头弯腰,示于人前。为了让人活得更像个“人”,周公亲自制订《礼记》《乐经》,对“礼”和“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礼,是调身体。“礼”,让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规矩,并且符合大自然规律。

乐,是调心理。人有七情六欲,但不能过分,过分就会伤身体,故用“乐”来调节。

孔子是一位礼学大家,从小就好礼,特别留意各国的礼,曾五次向老子问礼。孔子把周初的仁政作为最高的政治追求,终生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把礼文化传播开来。《礼记》和《乐经》成为孔子传授弟子们的两门重要课程,不仅是讲授,而且重视践行[1]。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共有三千弟子,以诗书礼乐教授他们,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孔门的儒生对礼乐的学习也从没有中断过。虽然《乐经》亡于秦末战火,但《礼记》一直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作为儒学教材传于后世,教化万民,让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二、明确礼文化之作用,坚定做文明中国人之信心

周公所创的礼乐文化,实质是一套详细全面的治国方略,它的本质是“经国家”(即治国理政之道)、“定社稷”(即有助于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序人民”(即有助于人民遵守秩序,养成文明好习惯)、“利后嗣”(即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尧舜和周公之治,都把“礼”放在第一位。周公是周文王的二儿子,为人孝顺父母、仁爱天下,先辅佐大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制礼作乐,辅助侄子周成王摄政。为了让礼乐制政令畅通,周公认为,道亡则守礼,身教重于言教,把自己家里的子孙后代教好,才能让老百姓上行下效,实现天下太平。周公让儿子陪周成王读书学礼,成王有错,他罚自己的儿子,以教育周成王。周公以“孝、仁、礼”齐家治国,让天下大治,为后世为政者树立了典范。

《周礼》是全世界的宪法都比不上的行为规范章程,让当时周朝的人们生活在伦理道德和自然风光之中,身心和谐,幸福安康,周朝统治得以延绵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此后,每个朝代建立之初,都物色一个精于礼学的专家来制定一套礼仪制度,并对老百姓进行教化[2]。这些礼制对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明白礼文化之内涵,坚定做文明中国人之决心

中华礼文化中有三个关键词:礼貌、礼节、礼仪[3]。只有懂得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关系,才具备一个文明人的基本素养。

礼貌,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表现。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修养,是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反映出来的,谓之礼貌。

礼节,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礼,要有节制,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恰到好处。礼多,有巴结之嫌;礼少,显得傲慢。

礼仪,是礼的整体表现形式。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中以道德品质为准绳,以规范、恰当的言行来表达自己。

礼貌、礼节、礼仪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程式化了的礼节。讲礼貌,懂礼节,明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行为规范高度统一,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四、坚持礼文化之实践,坚定做文明中国人之恒心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礼的要求,包括见之礼、语之礼、坐之礼、衣之礼等,而衣食住行之礼,仍是现代人需要学习和实践的。

(一)见之礼——“拱手”

拱手礼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见面时最基本的礼仪。行礼时,双腿站直,对平辈时,上身直立;对长辈,上身微俯,双手相互握合于胸前,形成一个拱形。也可一手虚握,另一手包住,不高于颚,不低于胸,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用于遥祝时,手可抬高,宁可高而不低于胸。拱手礼,男女有别。男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女子行礼时,右手在外,左手在内。见面、告别、祝贺、感谢、道歉、重大节日等场合,站、坐都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地行拱手礼[3]。拱手礼,讲究距离之美,表示真诚、友善与尊重。

(二)语之礼——“慎言”

讲话的原则是“慎言”。首先,不能无语,但也不能过多,要做到恰到好处。与人说话时,要做到心地纯正,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其次,要言为心声,恰到好处,做到四不说: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第三,谈论正事时,要言简意赅;逸兴闲谈时,切忌蜚短流长。第四,要切记言多必失。

(三)坐之礼——“如钟”

坐姿的原则是“如钟”。正确的坐姿是:把双足的脚跟合拢,端庄大方;或右脚尖向前斜出,保持身段均衡;把左腿翘在右腿上,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但不能翘得过高。不良的坐姿有:脚尖相对,成人字形,不好看;把比脚张开,拢成八字形,实在不雅观;双脚交叉,懒散厌倦的样子,印象不好;脚尖翘起把衬裙露出,易招人议论。

(四)衣之礼——“整洁”

穿衣的原则: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思是说:穿衣服需注年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就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需要衡量农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女子穿着不能太紧或太暴露。

(五)茶之礼——“奉茶”

我国自古倡导“敬茶敬香茶,请坐请上座”的待客之道。客人来访,请坐之后,便奉上香茶。斟茶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茶以八分满为宜,不能斟得太满。第二,水温不宜太烫,以免烫伤客人。第三,如果有两位以上客人,茶色要均匀,并用茶盘端着,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六)酒之礼——“止酒”

古代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而且绝对不允许喝醉酒,这就是“酒为祭不主饮”的道理。西周时期,对饮酒作出礼仪规范:斟酒时,主人须给客人先斟酒,斟酒时不可以斟满,一是为了避免浪费,二是为了避免客人无法端杯。再斟酒应在对方干杯后,或杯中酒很少时。为长者斟酒时不要太频繁,斟酒时切忌揺动酒瓶和把酒壶口对着客人。客人在夹菜或吃菜时,不要上他斟酒;对不会饮酒或不能再饮的客人,不必强斟酒;长辈不宜给晚辈斟酒。

《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学习礼文化,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成不了人,只是动物而已。可见,学习礼文化,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像个人。一所学校不教礼,学校将会变成“动物园”;各个国家都不学礼,那么地球村就会变成动物世界。从今天起,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礼文化,做个文明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猜你喜欢

周公礼节礼乐
论周公的法理学说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探病礼节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熬夜看书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