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2021-12-31郭超婷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郭超婷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衢州 324100)

在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都体现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在2016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迅速引起了各行各界的共鸣。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体现了国家对培养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可以有效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低、创新能力较弱等原有情况,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与社会生产、经济联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来说,其身上承载着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中职思政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

(一)注重职业教育,忽视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将对学生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准,认为只要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好了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2]。有的学校虽然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但也仅仅局限于道德、思想等方面,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够深入;家长方面,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送孩子进入中职的原因是由于孩子自身成绩不好,没有考上普通高中,进入中职让孩子学习到一技之长家长就满足了,对孩子的期望很低,这些思想都阻碍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导致出现“注重职业教育,忽视工匠精神”的现状。

(二)教学观念落后,课程设置陈旧

部分中职学校的思政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于日常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就好,对于“工匠精神”的扩展较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都过于陈旧,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无法清楚地理解专业未来职责,导致学生缺乏工匠精神。

(三)思想问题突出,工匠精神不牢

中职学生都还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性格变化不稳定,不愿意服从纪律的约束。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思政课程也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工匠精神”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认为对自己的专业、未来发展、自身成长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他们的工匠精神是不牢固的,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思政课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难度。

二、中职思政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发挥思政理论课程作用

中职思政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几门课程,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书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内容,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为学生宣传“工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应用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程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二)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领指导学生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素质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深刻影响。想要在中职思政课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历史、相关事件,在教学中注重个人道德风尚,为学生树立榜样。中职院校应该重视对思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工匠精神,让教师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有效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三)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是全方面渗透的,其过程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仅仅依靠思政一门课程的贯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每位教师都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将思政工作贯彻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专业理论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有基本的认知,可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工匠精神。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课中,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拆装汽车上的零件,还要做到熟练拆装,做到精益求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做到“课程思政”[3]。

(四)重视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思政教学质量降低,这也是阻碍“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思政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学中。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许多关于赞扬匠人精神的视频,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利用视频、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事例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匠人精神的情感共鸣。例如,讲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第二讲第四节“恪守职业道德”中的职业道德的基础是爱岗敬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中有关大国工匠——李万君的事迹视频,让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体会李万君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敬畏感,对未来工作充满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国梦的建设理想中,为中国梦而奋斗,从而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可以组织小型的辩论赛,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可以开展小组研究谈论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小组谈论搜集资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注重创新教学形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五)注重开展思政实践教学

马克思强调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中职教育中的思政课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开展思政实践课程[4]。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认知,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思政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道德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比如观看大国工匠专题纪录片、感动中国纪录片,让学生完成读后感加深理解。也可以举办工匠精神的手抄报比赛、歌唱比赛、书画比赛等。校外实践,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感受工作氛围、了解工程或产品的设计规程、职业规范及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中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重视思政教育,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动中职思政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有担当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