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劳动教育和课程相遇
——以大班“青青农场”种植活动为例

2021-12-31

好家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种植园青青农场

文 黄 未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要求:“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基于此,我园开启了“青青农场”系列户外种植探究活动。

一、农场规划

以往,幼儿园种植园地规划和改造都是教师和保育员的任务,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权力。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环境以动态发展的形式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幼儿应是环境的主人,更是整个劳动过程的主力军。教师放手把种植园还给幼儿,用一个“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种植园”问题,开启了幼儿的劳动探究之旅。

问题一提出,幼儿便热烈讨论起来。“我觉得应该是一大片地,种满各种各样的瓜果”“应该是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每一格种不一样的蔬菜”……到底什么样?于是,幼儿分头行动。有的给奶奶的自留地拍照,有的和家长参观田野,有的利用网络云游乡村等。积累丰富经验之后,幼儿来到种植园地现场探查和测量,幼儿合作设计草图,最终一张由“小设计师”合作完成的《青青农场规划图》定稿了。

根据图纸的提示,幼儿指挥“大力士爸爸们”前来帮忙平整土地,而他们也戴上小手套捡拾碎石、敲打泥块、搬砖运石,开始布局园地。不久,一片分隔成六块自留地、充满幼儿稚嫩感的种植园地在幼儿的劳动中初步成型。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为期两周的种植园初期创设劳动,让幼儿体会了充满趣味的劳动创生过程,成为改造环境的小主人。

二、选种播种

看着集体的劳动成果,喜悦之余,幼儿心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种什么”。为此,“我最想种的植物”调查活动开始了。面对“西瓜”“椰子”“向日葵”“南瓜”“榴莲”“哈密瓜”等答案,幼儿一时不知所措。在多方求助后,幼儿理清了思路,知道了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种植的植物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植物还能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都能种植。最终,幼儿集思广益,用画笔完成了《青青农场种植计划》。

幼儿根据计划开始收集各种种子,还有需要的劳动工具,如小桶、花洒、小铲子、小锄头、小耙子等。万事俱备,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播种时刻。在家长志愿者的陪伴下,幼儿学会了怎样使用工具、怎样翻地、怎样栽种等,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关于植物的生长,幼儿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这是正常的,特别是有些幼儿没有种植的经验,因此常常有很多天真的想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支持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幼儿的想法会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越来越接近“真实”。

三、照料生长

此时的“青青农场”自然成了幼儿心中的宝贝,幼儿争相前往劳动。这时,教师用《“班级小当家”值日生表》给了幼儿隐形提示。通过讨论,师幼共同制定了《“今天我是小园丁”安排表》,在安排每天小园丁的人选后,又明确职责:松土、除草、浇水、施肥、捉虫等植物护理;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每人都担负起小园丁的重任,轮流忙碌在农场里,除了日常的照料外,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轮流值日的方式,也解决了以往由于植物生长缓慢,幼儿不是每天都能发现变化会逐渐失去观察兴趣的问题。幼儿用语言、表征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每天十分钟的“植物生长故事分享”成了幼儿最期待的美好时光。

每一个在劳动中出现的问题都会成为“重大事件”,引起幼儿积极思考,而学习就随着一个个问题而发生,也一次次引发了教师关于如何建构有价值课程的思考。有一次,一位小园丁向幼儿报告了发现的问题:“萝卜们太挤了!”原来,幼儿在撒种子的时候希望能长出更多的萝卜来,就密密麻麻撒了一地。由于没有足够的间隙,萝卜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幼儿第一时间想到了请经验丰富的保育老师支招,最后用“狠心拔除”和“细心移植”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春天里,幼儿在农场里照料种植的香瓜。有人惊讶地发现,在同一片香瓜地里出现了不同形状的瓜叶。“难道香瓜的叶子还有不同吗?”幼儿查阅了各种资料不得其解,最后拉着保育员一起去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大班的哥哥姐姐去年在这块地里种了小白菜,成熟时菜籽落在了泥土里。到了春天,这些残留的种子开始发芽长叶了。

幼儿在农场劳动中,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直观地感受到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建构起关于植物的直接经验。幼儿通过外显化和操作化的劳动教育,获得的不仅是物化的成果,还可以获得潜在和内隐的价值: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建构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品格。

四、收获分享

丰收的季节,幼儿亲手采摘,收获着喜悦,并且通过精彩的活动不断延续着喜悦。活动室中的自然角,一时间成为“果实秀场”。幼儿动手布置小展台,把各种果实放在其中进行展示,介绍它们的“生长故事”;幼儿还把收获的果实投放到区域游戏中:科学区中认识和比较果实的各个部分、绘制生长日记、劳动区用玉米皮编织各种小工艺品作为毕业纪念品、数学区用各种豆子玩起了抓豆子猜数字的游戏、语言区用绘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有趣的发现……

在一个个小游戏中,新课程不断生发:萝卜收获后,有的幼儿建议学着奶奶的样子做萝卜干,怎么做?教师帮助幼儿寻找教程,并网购了腌制用的五香粉,幼儿撸起袖子忙碌起来。可是,在风干阶段遇上了下雨天。于是,有的尝试把萝卜干放在活动室的通风位置,有的在午睡室打开了电风扇,最终因为天气原因萝卜产生异味。幼儿在失望之余约定下次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再次尝试。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些劳动成果作为自然资源与课程形成了有效链接,发挥着动态价值。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迁移、递进、延伸,并且收获着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

五、回顾展望

“青青农场”在幼儿的劳动中不断变化和丰富,时而茂盛时而枯萎,幼儿也不断体验着劳动带来的辛劳和满足。夏天到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主题回顾式的绘画活动“我和青青农场”。

通过介绍每幅作品,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收获。有的幼儿认为,不同生长方式的植物应该种植在不同的区域,靠墙的区域种会爬藤的植物。

比如,丝瓜等需要靠支架生长的植物可以种在相近的区域,紫茄子和小红椒等长在泥土下的植物可以种在一起,但是要保持一定距离;有的幼儿发现,两个小组种植的两批茄子长势不同,因为有几棵茄子种在一颗大树下,它们长得又小又慢。原来植物生长需要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也有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自己想种的植物因为得票少,所以没有入选“青青农场”,有点失望。幼儿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接下来一人拥有一块自留地,可以是种植园,可以是班级自然角,也可以是一个小花盆。

从幼儿自行选种选择种植环境到照料,都由幼儿自主决定,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量自己设法解决,以此来满足幼儿的个性需要。教师鼓励幼儿梳理劳动经验,将在“青青农场”中获得的集体经验,迁移到个人的劳动中,从而实现幼儿种植劳动微课程的建构。

整个劳动过程,是师幼共同收获劳动成果、关爱生命、责任意识、自然科学、社会交往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劳动创造财富、美化生活,帮助教师转变视角,让幼儿站在“学习的中央”,也帮助幼儿在“青青农场”里成就自己的“大事业”,建构起满足自身兴趣与需要的真课程。

猜你喜欢

种植园青青农场
农场假期
某花卉种植园区天然气管道在建工程造价争议的司法鉴定
星星眼
农场
青青芳草地
就是因为那个洞
一号农场
浅析16—18世纪巴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