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021-12-30徐梅梅

科学咨询 2021年40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黄 海 徐梅梅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目前社会道德风尚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而其实际的意义就是进一步吸引各界认识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自我在社会之中的整体价值。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说,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有效的自我认知。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还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相关情况。目前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模式,成为了各个高校运营德育渗透方式的一种。而高校一定要加强志愿者活动结构组织的构建,更加有效地实现在和谐社会下在校学生志愿工作的创新,对于目前志愿者活动所具备的积极意义和缺憾进行反思,并对于相关的时间活动和环节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丰富,使学生能够加强感性的认知,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和谐社会下充分实现青年志愿者价值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需要保证有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与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并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1]。在以往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强调的往往都是只付出、不求回报,虽然这样的价值预期看似完美,但是却忽略了青年志愿者所具备的主体性。各个高校需要积极地引导青年大学的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逐渐将提供服务转向成员自身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从根本上发现志愿者活动本身内涵的有效方式与策略[2]。

(一)在目标定位下,实现多元化的个性素质培训

目前青年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其在服务水平、综合素质和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弱,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对志愿者的培训,通过培训来促进发展[3]。比如说通过专家的论坛、现场观摩等方式,来为志愿者传递相关的知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低年级和刚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还能进一步调动起志愿者自身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志愿工作的业务技能[4]。

(二)在当前发展的目标定位下,逐渐寻求进阶性的活动内容的安排

在安排进阶性活动的相关内容的时候,需要充分适应青年志愿者成才方面的需求,并且让每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能够有机会去实现自身价值。在进行志愿服务计划安排出过程中,需要涉及进阶性的服务内容,结合各个年级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包括学生自身的性格,来制定出相应的志愿活动[5]。志愿者在初期的阶段,可以参加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志愿服务,在经过一定的锻炼之后,可以逐渐尝试一些较为专业、复杂的志愿服务。依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志愿服务的内容进行安排,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地对社会的架构进行了解,进一步提升时间的能力,实现更加和谐的发展[6]。

(三)在进行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化的特长发挥

在开展志愿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一定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所以在开展高校的青年志愿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将其与专业相结合,比如说,针对医学类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医疗服务,而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程序的编写,而师范类的学生则可以考虑家教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各个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各个专业学生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7],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此同时,随着目前高校志愿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对青年志愿的相关行动进行加强,对于高校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实分析,进一步积累活动的经验,使其能够成为更加长效的机制,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素质与技能,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

二、实现青年志愿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社会的和谐,最基本的保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人际之间的关系和谐了才更有可能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通过对规范和制度的规范,对组织形式进行约定,才能实现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和管理层面三个群体之间的和谐与融洽[8]。

(一)在相关的组织定位下,实现交叉式的信息交汇

在目前组织的高校志愿服务中,需要进一步建立起志愿者与管理者之间、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志愿者能够更好实现和谐的关系,也可以更好地在相关的志愿活动之中将自己的爱心奉献出来。在通过互联网、短信等平台,实现多种信息的交流,并实现多渠道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志愿服务的活动更有序与有效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在三者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加强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社会群体分化带来的矛盾。

(二)在规范化的组织定位与需求之下,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志愿服务活动

各个高校的志愿活动的重点内容与方式方法需要充分地结合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第一点就是需要根据志愿者自身的条件差异和个人服务的意向与要求等,对志愿服务进行安排,使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与专长能够在相关的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第二点就是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来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服务计划,结合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特征,并结合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来开展青年的志愿者活动,将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服务。

(三)在规范的组织定位下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在当前的高校青年志愿活动中,需要实现规范化与法律化的要求。高校在建立注册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更好地推进《志愿服务条例》的立法。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和权力进行明确的界定与规范,对服务主体与被服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对志愿活动的开展、培训、监督等进行明确的规划,充分满足青年志愿者及相关组织的基本权益。

三、实现青年志愿活动在运行环境上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和谐校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也是文明校园高校青年志愿活动发展的一个有效的优化系统与基础的平台[9]。

(一)社会化的管理定位下实现整体性的管理

在开展高校志愿管理的活动的时候,重视的往往只是组织开展服务活动,但是结合青年志愿活动的整体管理情况,其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包含了组织结构的组建与招募,包括培训交流等等,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更加和谐的运行,各个环节都是相关联的,也是缺一不可的。而保证整体的协调运作,也是在高校和谐运作的一个重要基础。还需要充分地实现高校和谐运作的基础生态链。而开展同伴教育和结对互动,包括参与学校的招聘会、运动会等大型的互动,能够更好地打造出更加和谐的环境,发挥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化的管理定位下逐渐实现延伸性的拓展

在延伸高校青年志愿互动的领域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拓展相关的服务形式,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和地方组织之间的联系,加强社会服务团体之间的合作,加强服务网络的建设,实现高校具备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结合,将临时活动和服务相结合。探索与拓展青年志愿活动的社区服务的项目,积极地进行文明社区的建设,不断地优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并将其作为高校志愿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拓展志愿活动形式与内容,延伸活动环境,延伸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实践中发现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结合点,为高校的青年志愿者营造出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实现青年志愿活动在资源上的和谐

为了保证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注重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键内容就是能够全面的落实、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科学观念对青年志愿互动进行指导,是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主要方向。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实现人力资源为发展的志愿服务方式,而各个高校需要积极地鼓励青年大学生能够更加地大胆探索,并能够勇于实践,不断地进行创造,对志愿活动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如果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医疗服务或者是能够对大型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职能,立足于现实,着眼在未来服务之中。通过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进行挖掘,能够实现区域的经济飞跃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的态势。高校志愿活动需要针对社会的发展,开展法律援助,做好青少年心理的咨询,建立教育和环保等方面的新项目,将志愿服务的视点逐渐投射在弱势群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还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在组织发动,还是开展服务,机制建设的方面,高校都需要重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快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工程,积极地营造出参与志愿服务为荣的舆论环境,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视野下,创新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促进社会更加深入的发展,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环境中,拥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当前高校的青年学生是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主要群体,也能够为青年树立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具备良好的社会服务品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