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12-29孙秀娜

科学咨询 2021年5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学生作文

孙秀娜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园街道中心学校 山东东营 257000)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及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分析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网络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已有十六年的历史。网络语言以其方便快捷、幽默风趣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广大网友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并被广泛使用。

网络语言虽然看似纷繁复杂,但是其构词方式很有特点,根据其发音和书写方式,大致可归为九类。字母型字,如:BF(男朋友)、MM(妹妹)等;数字型,如: 520(我爱你)、88(拜拜)等;混合型,如:幸福ing(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过程)、3q(谢谢你);词意变异型,如:粉丝(英语fans),稀饭(喜欢)等;口语型,如:“哦,是酱紫啊!”等;图画型如:“(^_^) ”(微笑)、“(__^__)”(愁眉苦脸)等;词汇演变型,如:“__丝”(原意是“苦逼青年”,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它从最初不文明的含义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缩略和扩张型如:“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用法)、“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语句型,如“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扎心了,老铁”等。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形式,它基本上涵盖了广大网民对自身、对社会、对时代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网络语言以其简洁化、随意化的特性,赢得了广大中学生的普遍喜爱和追捧。据不完全统计,70%以上的中学生使用聊天工具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同时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将网络语言带入了学习生活中,这对语文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为网络语言增添了趣味,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语言,开设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修辞专题,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感受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进一步了解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兴趣。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如“逆行者”“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定一个小目标”“真香”等,让中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兴趣,关心关注热点事件,并且产生自己独到的看法。很多网络语言间接影响中学生关注社会政治事件、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中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激发中学生产生对优秀网络小说的阅读兴趣

中学生特有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网络语言产生很大的兴趣,进而主动关注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如阅读《蔓蔓青萝》《甄嬛传》《庆余年》等文字优美、故事情节紧凑曲折的网络小说,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中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时,从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口语水平,如“凡尔赛”“奥利给”“工具人”“神兽”“年轻人不讲武德”等,这些新奇有趣的网络语言,往往让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促使他们进行口语交流,间接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学生在网上交流的话题往往是感兴趣的,网络交流环境也相对自由平等,他们在交流中就更容易积极主动,有时甚至能妙语连珠。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确立的时期,他们的审美观还没有形成,是非观也不确定,在理解认同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对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经常用到谐音字,深受网络语言影响的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把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带到语文学习交流中来,在书写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错误是“时髦”、是“个性”,不愿意纠正。

同时,网络语言还会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目前,键盘输入是网络交流的主要方式。中学生如果长期通过键盘打字进行文字交流,并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就会降低汉字的书写能力。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可能沦落为键盘的奴隶。

2.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消极影响

网络阅读出现后,阅读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快餐文化作为一种大众休闲文化闯入我们的生活,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给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他们开始拒绝家长和老师提供的名著名篇,在网上浏览各种搞笑漫画、搞笑段子、奇闻轶事,哈哈一笑过后却留不下自己的思考,更难以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美的熏陶。

经典名著是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经久不衰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书籍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然而,中学生们喜爱的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简洁,多以2-10个字的句子为主,极少出现长的、复杂的句子。如果中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只要碰到稍长的、复杂的句子就感到难以阅读,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这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水平都非常不利。

3.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在常规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往往会强调作文用词贴切、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增强表现力、文章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但是,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过多加入网络语言,使文章过度口语化,甚至很多中学生借鉴网络小说式的叙述,经常词不达意。

那么,中学生能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网络语言频出的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意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中,彻底反对网络语言呈压倒性态势。随着网络语言在社会中的广泛使用,语文教学要彻底摆脱网络语言是不科学,也不理智的。

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棵树,语句就是它的枝干,而词语是枝干上的叶子和花朵。随着四季更替,只有枝叶、繁花不断枯荣,树木才能枝繁叶茂。同理,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或者退出历史舞台,都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因此,我们不必急于将网络语言赶出语文课堂,而是应该趋利避害地让网络语言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如何让网络语言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改变观念,变“消极抵制”为“主动出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中学语文教师在应对网络语言前,应该充分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个时期内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与当下的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网络流行语言入手,带领学生探究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如,2012年“杜甫很忙”。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组对中学课本上杜甫插图的恶搞涂鸦走红网络,杜甫时而扛枪,时而开车,时而卖西瓜,实在是“忙得很”。2020年一段段搞笑的李清照怼人视频火遍抖音等视频网站,李清照由此被网友戏称为“李怼怼”。虽然对“杜甫很忙”和“李怼怼”的争议很多,但此事确实唤起了很多人对中学的回忆,对杜甫和李清照的关注。我们可以开展一期纪念杜甫和李清照的主题班会,在给同学们介绍他们走红网络的背景之后,可以对杜甫和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及重要作品进行了解和探究,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到文学知识。教师还可就这一现象进行辩论,分正反双方辩论这一现象到底是童趣,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当然,利用这一类网络现象要适度,网络流行语往往都有戏谑的成分,教师在引导中,要强调对文化的尊重态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以通过辩论赛、课本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质疑等方式让原本生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加强规范化的字、词、句教育

中考和高考中,对规范字词的考察都占有一定比重,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正确书写、规范使用字词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体现。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字、词、句的规范化使用。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正规汉字汉语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必要的语体和语境知识。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里的文字魅力,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凝练厚重,从而对母语产生热爱和尊敬。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甄别健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养成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三)阅读经典名篇,提高阅读水平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兼具文笔和内涵的佳作,教师在授课时,可带领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经典名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也可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透过文本走进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在文本艺术的感染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经典名著,也是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都是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这些经典名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影响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经典名著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极具感染力,这些是网络语言和很多网络小说所不具备的。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体会到写作的迷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作文中倡导规范用语,合理利用网络素材

作文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网络语言有时会使文章变得不伦不类。目前,中考和高考都将网络语言归为不规范的语言,不提倡使用。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有用网络语言进行写作,应该及时加以纠正和教育,帮学生分析运用网络语言的利害关系,使学生了解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写作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修改病句、扩写句子等方法,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夯实规范化写作的基础。

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面临着缺乏写作素材或者素材老套等问题。这样的作文难免会显得没有新意或者空洞。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多多积累。而网络语言背后所涵盖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意义,就是不错的素材。

(五)自我提升,转换教师角色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语文教师应调整角色,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时刻关注和了解学生关注的知识点,不断更新、丰富自我的语文修养和文化见识。以朋友的姿态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网络语言之所以大受学生欢迎,还与其丰富有趣的内涵有着极大的关系,究其原因,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比如用““干饭人”指那些喜欢吃饭热爱美食的人大多是热爱生活的人;运用谐音双关修辞“我喝醉了谁也不服,我就扶墙”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为网络语言增添了趣味,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语言,开设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修辞专题,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感受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进一步了解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兴趣。

四、结束语

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语言走入生活,被中学生广泛接受并使用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中学生滥用网络语言对语文的基础教育、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作文教学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加强规范化语文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指导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字运用和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中学生作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