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的传播及构建策略研究

2021-12-29张一弛张嘉倩

科学咨询 2021年50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者话语

张一弛 张嘉倩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话语体系是一个阶级、民族、政党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体系,是话语权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话语权,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曾指出:“牢牢掌握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课题。”由此可知,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谁就可以引领社会舆论的走向,引导社会个人及团体的认识,而话语体系的构建,决定其影响力、控制力和领导力。[1]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党员的培养过程中,高校起到了孵化器、助推器的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的传播,是学生党员自我认同、政治参与、意志表达、民主监督等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传播的现状

大学生党员教育话语建设,强化了广大大学生群体、学生党员群体的理想信念,纯洁了学生党员的思想,增强了学生党员为党的事业持续奋斗的动力。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的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的引领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总体来说平稳有序,但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传播源、传播载体、接受者和传播效果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2]

(一)信息源真伪并存

信息化时代,技术革新推动着微博、微信、抖音、知乎、豆瓣等信息平台的大量出现。海量资源充斥下,学生党员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通透。同时,不断融入社交功能的信息平台,又进一步拓宽了信息源,在互联网“匿名化”“去身份化”的“遮掩”下,不乏充斥着一些失实的信息。西方一些国家也乘机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甚至企图通过炒作等手段将某些社会事件政治化,此举冲击着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对其思维体系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新媒体信息传播时速性快、互动性强、真伪并存,虚假消息不仅混淆视听、扰乱民心,更具有无法估量的渗透力,如果未得到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弥散、消解高校党员教育话语的建构,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危害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的信息源甄别绝不可小觑,是教育话语构建的根基。[3]

(二)传播方式传统呆板

传播方式作为沟通教育者与学生党员之间的桥梁纽带,在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部分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与学生党员作为教育客体之间界限分明,大学生党员未能真正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从而导致下列情况:

一是单向的高高在上的传播多,双向平等对话少。一些教育者易站在制高点,不考虑大学生受众的需求,单向选择教育内容,以完成教育任务为本,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忽视了学生党员的共同参与。

二是灌输式多,启发式少。一些教育者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仅仅是文字的“朗诵者”、上级的“传递者”,面对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知识渴望的党员学生群体,运用的却是强制性教育信息灌输的方式,难以推进学生党员的认知改变,而启发式就是以理服人,唤醒学生党员对党的本质等深层次的认识,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将理论贯彻到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三是“漫天飞舞多,有的放矢少”。党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系统教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不可否认,受教育者的层次水平、理解水平、认知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个性的教育方式少,未能真正实现“精准教育”,也就未能使教育真正为党员学生所服务。[4]

(三)接受者缄默慎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主体人格不断独立、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时期,其主人翁意识、“天生的正义感”等感性思维驱使着大学生群体不断探索着多元化的思考角度、不断寻求着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然而,当教育话语传播到大学生党员后,由于党建工作历史性原因的影响及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危害,一方面,部分学生党员主体意识“认同感”不够、主体情感还存在一定“距离感”,致使理性思考、理性判断缺乏,最终导致理性话语也形成不足,理应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在党支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中,一些学生党员难以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地表达自我的意见,往往沉默缄言,抑或话语建构枯燥无味,不生动、没深度、没温度,无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话语是党员政治参与的最基本载体,只有将教育话语内化为学生党员自身的价值观,才能有深度和温度耦合的话语输出,才能真正以理服人。

(四)传播效度有待提升

党的理论成果传播的成效甚至关乎于国家政权的稳固。在线上传播中,日益发达的媒体、网络技术,连接着终端的每一个个体,而广大的大学生党员,由于具有良好的知识素质,易于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是各种传播媒介、各种信息源的易感人群,因此,自媒体承载的各类信息易“来势汹汹”涌入到学生党员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隐喻着错误思想的话语,融合图片、影像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消解了学生党员对传播话语的理性思考,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性话语的传播效度。

在线下传播中,教育话语常常脱离了学生党员的个体生活、脱离了学生党员的社会经验认知,没有用学生党员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教育内容被认为是处在高高的“神坛”之上,满足不了党员学生对其大众化的话语消费,最终也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构建策略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区,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自媒体时代信息内容的多元化,高校里教育话语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教育话语传播力、解释力不足,均使党员学生面临着理想信念上巨大的考验。因此,在新时代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话语意义重大,关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架构“双向”“精准”“高效”的沟通渠道

常言道:“尊重和理解是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信息化时代的沟通不仅仅需要停留在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接受、互相信任的层面,更应该强调个性化基础上的“精准”“高效”的沟通。

首先,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播地位。教育者是传播者,学生党员也是传播者,双方都是传播主体。不仅如此,学生党员还具有选择教育话语传播内容与方式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用“听得懂”“喜欢听”的教育话语来感染青年学生党员,提高理论宣讲的温度。

其次,尊重个性化的思想表达,尊重学生党员的自我主动参与。例如,在开会讨论时、在征集意见时,要给予学生党员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事件融会贯通。

最后,需要给予学生党员充分的话语表达权,包括学生党员理性思想与非理性思想的表达。理性思想的表达,可以让教育者看到青年大学生党员身上的特点与亮点,从而有目标、有计划、有信心地开展下一步教育举措。而非理性思想的表达,则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拨开青年学生党员的迷雾、进一步坚定信心跟党走的关键一步。

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学生党员非理性思想产生的深刻根源,进行对话、讨论、阐述,确保教育话语的构建能根解其因。这样,党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话语背后的丰富内涵,获得理性认识,党的形象才会丰满,党的理论才会得到传播,让“真理越辩越明”。

(二)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主体地位,在于具有能动的主体意识,并作用于主体行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其成长成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然而,当代青年学生党员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生活在和平年代,并没有经历过革命浪潮的淘洗,凭着一腔热血与一片向往成为了学生党员,这样就导致其对党的感情深度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感情羁绊逐渐淡化,部分青年大学生党员对党员主体身份的构建与认同就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与偏差,再加上新媒体传播语境的渲染,极易导致非主流价值观取向、非主流文化趋势在学生党员中弥散开来,进一步冲击了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影响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此外,还导致了部分青年学生党员群体在表达时,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匿名式”地隐晦表达,而很少正面、正式地发表相关言论。

因此,高校教育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树立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加强青年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足够认同,避免身份的绝缘化,在教育话语表达上既适度又有高度,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适度是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合适的表达,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对于混淆视听的信息能保持坚定的党性原则,能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高度是能与时俱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并表达自己,提升话语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三)不断推动教育话语的创新

中国特色的党建教育话语,包含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思想,是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具体的文化价值取向,要不断推动教育话语的创新,因为只有把教育话语立起来并传播开来,才能引领党的新思潮落地开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与新理论。首先,应将这些理论在党员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其次,在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话语创新。

话语创新,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话语创新必须解决广大学生群体、学生党员群体最关心的问题,接受学生们的检验;二是话语创新要生动鲜活,教育话语的创新并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要充分挖掘学生丰富话语体系中的“精髓”,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既语义丰富又蕴含深层意义;三是要让创新的教育话语传得深远,具有更强的传播力、生命力、渗透力,让广大学生、党员学生都能够听得到、听得懂党对他们的声音,了解党的新思想、新作为。[5]

(四)推进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建设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战略意义,推动着努力探索实现有效教育话语的路径。

其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管理需有利于教育话语的传播,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应主动汲取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管理的创新性、灵活性,从而准确、快速、广泛、高效地传播教育话语。此外,管理人员尤其是支部书记与支部委员,其自身的工作意识、工作思维应与时代紧密相连,增强教育话语的现代性、创新性与传播性。

其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需有利于教育话语的传播。一方面,丰富与扩展活动的内容。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融入其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与表达欲,增强学生党员的粘性。另一方面,丰富与完善活动的形式。改变固化、单一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例如,在主题党日活动中,高校教育者可创新性地采用辩论、抢答等“游戏式”教育话语传播的方式,引导学生党员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利用学生喜欢追热点的习惯,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与学习,从中贯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

其三,建立有利于教育话语传播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教育话语传播的监督机制,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工作时,保证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避免出现偏差。[6]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教育者话语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学生党员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中的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