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政策执行现状与对策——基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分析

2021-12-29卢小宁

科学咨询 2021年50期
关键词:欠发达标准化校长

卢小宁 阎 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广东广州 510006)

早在2005年广东省政府就制定出台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提出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均提出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问题,广东省政府也在同年制定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作为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衡量指标。2009年,《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26号)指出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到2011年,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余地区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基本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从提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了,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实地走访调研以及梳理相关的政策文献,发现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即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政策执行现状并不十分乐观。城区与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均存在着问题,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举办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根据自身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第二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是由国家举办,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综上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应该是政府,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投资主体也应该是政府。

2.欠发达地区经费投入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即义务教育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成为了义务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和责任的承担者。但现实情况是县级政府也成为了义务教育的投资者,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迥异。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粤东、粤北地区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而不足产生的原因主要并不在县级政府,根据当地教育局以及校长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财政的绝大部分投入到了教育领域,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的教育发展需要,究其原因是分税制财政体系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相当部分的税收由中央抽走,这就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县级政府即使有心投入教育也由于本身财政能力的限制而无所作为,省级的统筹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预算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虽然今年修订了新的预算法但真正执行起来还存在着困难。

3.欠发达地区义务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欠账

由于县级财政水平的限制,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仅仅够维持低水平的运转。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部分学校校长的访谈,发现相当部分的学校都存着教育欠账。究其原因是经过广东省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以及教育创强,地方教育部门为了通过验收不得不大量举债进行学校的硬件建设,不可否认标准化学校建设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了欠发达地区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益。但是脱离当地经济水平举债发展教育无疑将对其学校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办学硬件建设

1.教育用地不足与教育用地浪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6条)。我国《城乡规划法》中有关城乡规划权限的划分(第14和15条)则要求县、市和省三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权限范围内积极地为义务教育发展创设空间[1],地方政府应该为教育用地做好规划和保障工作。通过在粤东、粤北的实地走访发现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土地使用情况存在着城区教育用地不足,农村教育土地资源浪费情况。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行,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趋势同样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区流动。大量的人口涌入必将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在粤东地区由于当地民风的原因计划生育执行得并不到位,超生情况严重,一个家庭有三四个孩子的不在少数。学生数量的增多加之教育用地不足就造成了城区学位不足,大班额的情况。土地的审批权限并不在学校,甚至不在当地的地方政府手中,即使在当地的政府手中,国土规划部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并没有预留教育用地。城区地区由于土地的不足阻碍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进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城区教育用地的保障成为城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首要难题。

2.校舍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第六条第一款的要求学校应该有计算机室、语言实验室(可由具有视听功能的计算机室代替)、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图书室(馆)(包括藏书室、阅览室)、仪器及器材储存室、广播室、团(队)室、心理辅导室、卫生室、综合档案室等[2]。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城区的教育用地不足造成了学校的教室不足,甚至在功能室改建成教室,教育用地的不足同样也制约了体育场地的面积。根据在粤东、粤北的实地走访参观部分中小学校,普遍发现功能室的配备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功能室设置不全的情况大量存在,计算机房或者没有,或者因为电脑老化不能正常使用,几乎使电脑室形同虚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通过在欠发达地区学校的走访调研,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区小学阶段教师的年龄偏大,小学初中的老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更为明显,部分小学的教师平均年龄已达到五十岁。就农村小学以及教学点而言由于教学条件艰苦的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小学任教,农村小学的教师大部分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公办后任教。城区的小学因为部分民转公的教师转入,造成教师的总体超编,学校没有办法引进年轻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由于教师的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一个老中青合理的教师梯队,当原有老教师退休后必将造成教师的断层。

2.教师的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

由于民转公教师的融入以及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师流出安置方式,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总体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的问题。通过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校长的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引进新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体音美教师不足,但是教师总体数量超编的情况。由于教师的总体数量是超编的这就使得没有办法引进不足学科的教师,加之农村地区教学条件较差,很多体音美专业的教师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在欠发达地区体音美教师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是因为某个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转做体音美教师,在农村麻雀学校还存在着兼课现象由于学生数量较少,教师不得不一个人任教两到三门课程,这样教育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3.教师流失情况严重

在粤东地区走访调研时当地校长戏称当地是珠三角教师培养基地,因为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比较低,特别是与珠三角相比。因此当一位教师在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定年限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取得较高的职业职称之后就跳槽到珠三角地区学校,然后学校再引进新教师形成一个向珠三角地区输出教师的循环。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造成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当地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在粤东地区尤为明显。粤东某地学校教师反映近年来教师工资拖欠越来越严重,这就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教师私下对学生进行有偿家教,这无疑加剧了家长的负担。同样由于教师对于工资过低、工资拖欠而不积极教学也加重了校长的工作负担。

4.教师待遇偏低

由于教师的工资是由当地县级财政支付,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当地的财政收入呈正相关。但是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是普遍偏低的,调研发现粤东某地教龄二十年的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工资为三千多,粤北为五千多,同样条件的教师在珠三角地区可以拿到八千甚至过万的收入。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就为优秀教师的流失埋下了伏笔。

5.没有合理完善的教师进修培养以及流动机制

进修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也没有一个专业化的进修培养标准。虽然生均经费中有百分之五的教师进修培养经费,但是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教师进修培养机制,而且大多数的培训过多地流于形式,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在访谈中一些校长提到了有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不愿意参加进修,职业发展愿望较差,而且由于教师的工资过低造成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较差,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进修的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国家早就规定了教师交流机制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城乡教师交流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交流时间较短多为一学期或者一年,大部分校长反应来到欠发达地区进行交流的教师大多数并不会认真教学,因为只有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交流,教师还是要返回原校的。

(四)教育管理

1.校长的任用及培养

在我国校长多由政府任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长的官本位思想。这些校长把自己的角色仍然定位于政府机关的属庸,以科层制的管理方式运作学校,工作重心是对上级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这种定位对学校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正如黄崴所揭示的,它使得“学校政府化”“校长官员化”“行为媚上化”“管理经验化”[3]。义务教育的发展应该是由等级化到标准化再到标准化基础上的特色化,标准化并不等于千篇一律,特色化发展就在于一个校长的办学理念问题。由于校长是由政府任命存在一定的任期一般不会超过两届,如果在任期内不见成效的举措就不会实行,即使某位校长实行了但是在调走之后新来的校长也不见得会继续执行以前的校长的办学理念,这样会使校长的办学理念短视化和功利化,不利于一个学校的发展。

2.人事管理不合理

在我国公办学校的招聘权利并不在学校,学校教师的招聘要通过教育局向县编办,人社局协调共同招聘。教师的招聘权利不在教育局更不可能在学校,学校没有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状况进行招聘的权利。虽说在我国实行教师的评聘结合的制度,但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师流出安置方式,在访谈中有的校长就指出由于教师是分配到学校的,学校并没有开除教师的权力,一个教师如果教主科教不好可能会被调去教副科,副科教不了可能回去当后勤,但是不会离开这个学校,这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师流出安置办法。

3.校园安保以及后勤管理不规范

由于学校的保安没有编制,保安的工资没有办法由财政支付多由学校自己支付,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的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多是雇佣一些老年人充当学校的保安根本起不到安保的作用。在粤北的某寄宿制小学调研时该学校的食堂以及宿舍管理人员由学校教师轮流承担,因为学校经费有限,教师不得不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内容,这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承担了过多的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却没有发达地区教师的收入。

4.督学督导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

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定位没有厘清,教育督导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还是属于政府的行政监督行为并没有厘清,如果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不清,教育督导机构的督政职能就很难履行[4]。根据欠发达地区实地访谈,当地的标准化学校验收由市级政府教育督导室验收,验收小组并没有聘请拥有专业化知识的专家,更多情况下这种验收知识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执行。实际上由于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没有厘清,督学的职能,权力并没有对地方教育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与监督的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教育经费投入

1.厘清政府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比例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44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虽然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但是却没有明确分担比例,这就造成了管理以县为主成为了投入以县为主,正如前文所述广东省域内区域差异过大,发达地区县级财政足以支付教育投入,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则不能满足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以日本为例,日本各级政府有着较为明确的划分标准:学校教职员工资(国家1/2,道府县1/2);学校校舍建设(国家1/2~2/3,市町村1/3~1/2);学校的教材和教具(国家1/2,都道府县和市町村1/2;其中,学校的书费全部由国家负担)[5]德国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支出中,州政府承担了3/4份额,地方政府承担了1/5份额,中央政府所占的比例在3%左右[6]。根据广东省的实际情况,珠三角地区地方财政充足的可以由地方财政支出义务教育经费,而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应为省级财政承担。

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由省级财政负责,在省域内实现同工同酬,艰苦和偏远地区应该发放相应的补贴

我国《教师法》第四条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了政府应担承担教师的工资发放,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除了支付教师的工资以外根本无力进行教育基础建设,所以在省域内应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统一纳入到省级财政支出,我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专业人员,但在国外许多国家将教师定义为公务员,工资由中央政府统一支付,在省域内可以尝试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纳入省级财政支出,这样既实现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法律规定,又解决了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偏低的问题。

3.省级财政应该明确合理的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投资结构

省级财政应该向义务教育倾斜。逐渐建立起义务教育投入以省级统筹为主[7]。经济建设的重点不在高等教育,但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广东省政府都在高等教育投入过多,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就广东省而言,在省级财政中向高等教育投入过多,向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投入过少。这是不合理的,在“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应逐渐加大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

4.建立规范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根据广东省的区域发展现状而言,对欠发达地区应该建立起长期的、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珠三角而言可以采取匹配性条件补助。但是对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欠发达地区应该实行非匹配性条件补助,即省级政府应该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一笔固定的义务教育规范学校建设使用资金,该项资金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即用于规范化学校建设,不用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与此同时应该完善对该项资金的监督机制,使教育投资能够落到实处避免被挪用、挤用。

5.各级政府应该尝试拓宽教育经费筹资渠道

我国《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体制进行了规范性表述:“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集)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根据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广东多侨乡尤其是在粤东地区尤为明显。在调研过程中粤东某小学就利用华侨投资兴办了校舍以及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教师待遇,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利用好华侨资源,争取华侨的教育捐助,利用华侨捐助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省域范围内可以尝试发行教育彩票,我国教育彩票的发行始于清政府时期,但未能延续下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教育性质的彩票发行、或单列发行或由国家统一发行,然后按一定比例抽取一部分资金专用于教育。除了发行彩票,将现有彩票公益金更多地用于教育事业也是解决教育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8]。

(二)办学硬件建设

1.合理规范义务教育用地规划,落实国土规划部门的规划责任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撤点并校。根据城区教育用地不足的情况,要将义务教育用地规划纳入到城镇发展规划中来。国土规划部门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义务教育的发展,预留义务教育发展用地。规划部门进行城镇规划时应该听取教育部门以及民政部门的合理建议,根据当地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以及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数量与分布区域合理地设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避免产生超大班额,运动场地不够,生均面积不达标的情况。通过在农村地区的走访发现,在粤东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情况,相邻的村子都保留有村小,但实际上每个村小都是麻雀学校,而且由于地处平原地区村与村的距离并不远,有的两个村小相距只有几百米,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进行布局调整即进行撤并来合理地规范教育资源。但是根据校长的访谈得知当地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并不是很好,这就要发挥乡镇一级政府的调节职能,对存在矛盾的农村协调保障布局调整的进行。虽然教育部已经叫停了撤点并校,但现实情况是一部分适合撤并的学校,仍然应该进行撤并。对于城区而言要做好城镇规划建设,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用地,对于农村而言要合理整合利用已有的资源,避免浪费。

2.功能室建设以及教学设备的配备应该立足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虽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对功能室以及教学设备做出了细致规范,部分地区由于本身用地,经费的限制不能够完全按照其标准配备。根据与部分校长的访谈,由于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年龄稍大的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根本不会使用电脑,不会制作电脑课件,而且对一部分老师来讲教学并不依赖于多媒体设备而是更加青睐板书。这样一来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就不太合适,不是学校不应该配备而是在现有经费有限,以及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如果完全按照此政策进行势必造成现有教育经费的浪费,因为电脑以及多媒体都有使用年限,即使不用几年之后也将无法使用。当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更趋合理之后,有大量年轻的教师融入教师队伍即教师有使用多媒体的能力以及使用需要,届时再配备将会发挥出更大得作用。

(三)教师队伍建设

1.根据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年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根据实地的访谈一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教学水平并不是很高,还是民转公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些地区应该尝试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出安置方式,可能对于教师来讲,类似当年的国企改制造成的工人下岗,但这并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虽然此举会损害一部分教师的利益,但是对于地方教育却是有诸多益处的。一来可以缓解地方教育财政负担;二来可以为教师队伍输入新鲜的血液,三来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但是政策的执行必将迎来巨大的阻力,同样尝试实行教师的提前退休为年轻的教师让出位置,但是此举无疑会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如果能够落实教育经费以省级统筹为主,教师的提前退休或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根据教师的学科分布情况合理地配置教师

对于欠发达地区体音美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尝试定向培养的政策,即由地方财政出资,成立专项资金在师范院校以及艺术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类似于免费师范生但却更加具体。可以由师范院校的相应专业在学生大一入学时签订定向培养合同,即地方财政出资为定向生提供学费以及一定的生活费,定向生同样在毕业之后到该地服务一定的年限。这样既可以帮助大学贫困学子又可以解决当地的部分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

3.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我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的晋级增薪制度。但是根据走访调研得知该项规定在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得到实施,在欠发达地区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以省级统筹为主的基础上,将教师的工资与其学历、教龄、职称挂钩并实现逐渐增长。《教师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提出了除工资之外的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以及到偏远贫困地区任教的补贴,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尤其是在农村和山区更应该将相应的补贴足额地发放到位,在地方财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到偏远贫困地区任教的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

4.完善合理的教师进修培训和交流机制,关键是将政策落实到位

根据与校长的访谈得知教师的短期流动也适合农村地区,因为教师的交流期过短,则心思也不会放到教学上。在一定的区域内,教师并不属于某一个学校而是属于同一地教育主管部门,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校际差异合理地分配教师。即使是教师的交流也应该将年限延长,并将交流学校的教学质量纳入到考核当中来,交流教师不仅要保障工作时间也要保证工作质量。教师的进修培训要常态化和制度化,在访谈过程中一部分校长表示将教师的进修培训作为一种教师的福利,而且提出教师寒暑假都应该参加教育培训,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就需要学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教师进修培养规划,省市一级政府应该为教师的进修提供帮助,做好协调工作。

(四)教育管理

1.完善校长专业化标准,落实校长的竞争上岗机制

在我国校长多数是有教师岗位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要求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义务教育法》规定“逐步探索校长选聘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校长选聘的竞争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教育专家办教育”,促进教育自身规律办学的必然选择[9]。义务教育的发展必将由标准化走向标准化基础上的特色化,校长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未来与发展。改革校长的任命制,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可以避免校长的办学理念的短视化和功利化。虽然竞争制下的校长会考虑短期内的教育成果,但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必将会将学校的长远发展融入自己的办学理念当中。校长多是由教师发展而来,可能并不具备作为校长的专业知识。一个教师更多的是把事情做对,而校长则是要做对的事情。校长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应该在任职前得到培养。

2.建立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

转换用人机制,实行评聘结合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评价机制。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依据,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义务教育师资标准化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将教师的聘任和任用分离,即类似美国的教师和国家签订聘任合同等同于公务员,但是和学校签订雇佣合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评聘分离。将教师的管理权利下发到学校,学校应该有权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招聘相应的教师,同样地有权开除不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

3.校园安保以及后勤市场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校园安保以及后勤服务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由政府财政支付,学校监督执行。在欠发达地区,可以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统筹学校需要安保人员的数量,由政府出面与专业的安保服务公司签订合同,聘任的保安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分配。后勤服务同样可以由学校外包,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后勤服务,政府可以支付一定的补贴,但是要对外包的后勤服务加强监管,后勤服务的监管权应该在政府部门,学校只是进行管理,监督则由相应的政府食品卫生安全部门监管。

4.完善义务教育督学资格制度,建立督学职务系列

目前我国教育督学资格制度不够完善,只有《教育督导暂行条例》对督学的专业化要求不高,同时对获得资格的程序、撤销资格的情形以及获取资格后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明确的设定。为此国家应制定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督学应该具备的资格条件,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督学。将督学设立成公务员系列,形成督学职级制度,职级标准除了一般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原教育督导的职级层级。督导队伍应该以专职为主,专职督学属于国家公务员,主要负责编制年度督导计划和督导方案,招募并组织督导队伍搞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根据督导工作的实际需要聘任兼职督学,兼职督学可以从教育专家、学者中聘任,负责从理论上探讨督导计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欠发达地区的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面临着经费不足,教育布局不合理,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综上所述,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欠发达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合理的教育布局是欠发达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前提,合理的教师结构是欠发达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关键,规范化的教育管理是欠发达地区标准化建设的保障。通过调研发现欠发达地区的标准化学校目前基础和前提条件并没有解决和落实好,其实标准化学校建设不应该只是学校硬件建设的标准化,更多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调研中粤北某地的学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不尽如人意,但是却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基本礼仪素养的训练,并尝试着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点是令人鼓舞的。在广东这样的经济差异显著地的份,标准化学校政策的执行如果教育投入由级统筹为主还可以在全省执行同样的标准。如果仍是以县为主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以县级投入为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执行同样的标准无疑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总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应该过多注重硬件条件,不是硬件条件不重要而是在一个合理的条件下,更多去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义务教育硬件标准化并不能代表义务教育的标准化更不代表着义务教育的优质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欠发达标准化校长
标准化简述
财政部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