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探析

2021-12-29马云霞

科学咨询 2021年50期
关键词:文章情感语文

马云霞

(礼县实验中学 甘肃礼县 742200)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材里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同时还拥有自身深刻的内涵,正是因为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情感铺垫,才为情感教育带来了实施的机会。素质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相对于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重难点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加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共情能力。语文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具有感情以及将人文精神统一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统一和健全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性格,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自豪感,用积极的文化熏陶自身的涵养。当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过于重视知识教学,学生也就很难形成语文共情能力,更无法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利用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教导,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走向光明的道路。

一、借助背景资料实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背景资料的重要性从而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但是语文课文中的背景资料却十分关键。一篇文章的背景资料就像标题一样重要,其不仅记录了文章的写作时间、作者信息、时代背景,还决定了整篇文章情感的“主旋律”。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导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文章,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文章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入手,只有感受到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感受,才能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真正地做到深入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工作时,不能只将自己所教导的内容局限在课堂之中,而应该多利用情感教育带动学生去探索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比如,在讲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时候,首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这篇文章创作时的背景,引导学生得知文章是在李大钊的生活背景下创作的,一共分成了两个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将创作背景导入到课堂之中:跟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地到达了全新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黄河的河滨之下撰写了一首荡气回肠而又壮阔的史诗。同时,中国本该拥有的辉煌与骄傲也回到了我们的怀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人,我们才应该永远地怀念,有了他们才有了共和国的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也应该永远地记在自己的心中……教师在营造完课堂的气氛之后,开始给学生介绍五四运动后中国处于怎样的形势,然后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资料,把学生带到作者创作文章时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和作者相同的环境和氛围下阅读这样的文章,感受到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普通国民是如何的伟大,用这样轰轰烈烈的文章,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初中教师要利用好每篇课外的背景资料来展开情感教育,要基于其中的情感主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更直观、更通透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通过创设情境实行情感教育

现如今的热门教学模式便是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利用身边丰富的资料和各种各样的形式,把学生带到相应课文应有的学习氛围当中,从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达到情感教育应有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化”教学与“情景式教学”是教师必要的两大法宝,尤其语文这门学科本身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紧相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情景不是教师随便设想的,要有理有据才能发挥出作用,要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实行语文的情感教育,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深入阅读的教学目的,感受到文章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到《背影》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创设学习情境:父爱无声,并且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渗透着父爱。同学们,在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表述出父亲对自己浓厚的爱,而且在平常的生活中,你们有去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父亲吗?父亲有没有一些动作会让你们记忆比较深刻?你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读懂什么?用这些问题便让学生陷入了自己的回忆当中,把文章当中所学到的内容和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互地联系了起来。这样就很好地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紧紧联系起来了,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感知到文章的情感主调,通过亲身体会后才能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又比如,在学习到《蜡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在播放视频中可以展示出蛋糕上的蜡烛,给人们一种希望和一种寄托;在晚餐当中的蜡烛,在黑暗当中繁衍出浪漫的气息;在祭奠的时候点燃的蜡烛,代表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寄托。在这样的情境基础之上开始课堂的教学,便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蜡烛所繁衍出的含义,并且展开深入的阅读感受,探索出蜡烛在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感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会这个过程,让学生自行组队并为他们准备蜡烛,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教学问题并最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这样既可以创设情景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核心知识并提升他们的情感能力,又能以任务为驱动督促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情景化课堂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教师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适当做出创新,从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提升自我教学素养。

三、借助情感朗读实行情感教育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由此可见,富有情感地去朗读文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情感,用这样巧妙的手段来实现语文的情感教育。真正富有情感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需要非常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当中的内涵。一些教材当中的古文和古诗,尽管当中的内容非常简练,但是文章的内容是押韵整洁的,并且诗文当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不会低于抒情的文章。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情感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去朗读文章,并在朗读的过程中为学生指出问题,帮助他们找准情感。

比如,在学习到《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这首古诗词利用精简的语言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寂静荒凉的画面,让人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有一种寂寥、莫名的惆怅之情。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文的形式描绘出“在黄昏日落的时候,夕阳下几株枯藤缠绕着老树,干枯的树木,一动不动地在枝头上站立着几只乌鸦;在日落黄昏的小桥下面,细水长流,在不远的地方,有几间若隐若现的幽静茅屋。看见一个人在夕阳下独自牵着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自己孤独地走在长满荒草的古道上面,在夕阳下身影也被拉得很长”这样的一个画面,让学生通过教师所描述的画面和自身的朗读来明白世人在当时怀才不遇、流落异乡的惆怅之情和满腔的哀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本文所表述的含义和情感。利用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带到学习的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枯燥的语文学科变得富有情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加强学生和语文之间的共鸣。通过带有情感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到作者的感受,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却忽视了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要及时想好相应的策略,要采取多元化的情感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合教材教学实行情感教育

虽然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感觉语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当中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来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在课堂当中将教材用来充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且还可以在课堂当中利用视频展示、朗读、情景剧表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到语文课文,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相互共鸣。通过创设趣味化、生动化的课堂氛围不但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高效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到《乡愁》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在诗歌当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间连贯了整个诗歌,借助生活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把自身想要表达的乡愁更加地具体化,通过这些现实中所存在的事物,表达出了诗人在自己漫长的生活当中,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同时流露出了诗人所具有的历史感。通过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结合文章中所给出的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剧的表演,以这样的方式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出的“乡愁”,并且可以浓烈地增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便充分地将课堂的教学以及教材相互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真正地实行了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逐渐地在学生心中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喜爱探索语文知识,用这样的方式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和教材相互结合。

五、结合文章作者实行情感教育

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实流露的感情,人们单纯的心灵才能被打动。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往往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互共鸣,才能寻找到文章当中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将语文中抽象的情感更加地具体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给语文教育注入自己的灵魂——情感,为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当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在写文章时候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文章刚开始就先介绍了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所说过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我们的世界里面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刻在学生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便变得沉寂起来。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段故事:在高高的缆车上面有幸福的一家人,在观赏着秋天时枫叶被染红的美景,并且正在欢声大笑之时,缆车突然便脱离了缆绳,急速地向地上坠落。这样的话,缆车中的生命便会瞬间消失,就在脱离缆绳的缆车快要坠地的时候,父母用自己的双手把只有两岁的女儿托了起来,在救援队到达的时候,父母已经遇难身亡了,而他们用双手举起的女儿却依旧活着。然后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护患体验,如果你是那个女孩,在父母为你建立起第二次生命之后,你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变得更加地深刻?”,用换位体验的这样一种简单方式,让学生去深刻地思考生命这个严肃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用这样的方式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当中的浓厚兴趣,正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特效,为学生创建有趣且具有未知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共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集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总而言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知识活动当中,情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所改变和创新。教师只有将语文的情感教育融入语文的课堂当中,将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作为自己的一种使命,源源不断地给学生传播传统的情感美德,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作用,彰显出学科的价值,真正地让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进行感悟,情感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观念自然地融入文章中。同时,教师也应该对情感教育的实施进行不断的探索。

猜你喜欢

文章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放屁文章
台上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