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有效探讨

2021-12-29刘妤潇

科学咨询 2021年5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培训

刘妤潇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校区 江苏苏州 215000)

一、建立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各界强烈关注,我国教育部在2019年开始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说明目前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小学学习阶段身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基础时期,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则会对后续的人生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为今后形成稳定、协调的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新闻上频繁出现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造成惨剧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简单将其归因于“娇生惯养”等理由,势必会忽略问题的源头,即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完善,导致这些惨剧没能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控制,最后酿成惨剧。同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在时间和其他必要条件叠加下形成的,一些问题还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及早发现问题的苗头进行干预,就将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心理疾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现有的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过于依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没有建设完成,大部分的小学领导小组、校外专家、家长、班主任未能形成合作管理的体系,因此针对这些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本文进行探讨,希望各个相关主体能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点,引导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教育打下基础。

二、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家校合作

部分家长长期缺位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印证了这一言论,在小学阶段学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如果家长,尤其是父亲长期处于暴力状态,学生则会出现暴力倾向的问题,如果家长自身沉默寡言,则学生有更大的概率较为内向不善沟通,小学阶段学生将家长作为一个榜样去学习,会与校内学习到的内容产生严重冲突,从而无法使得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家庭因素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是小学阶段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维度,目前许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认为是学校教师的职责,没有为学生树立榜样,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没有做好表率,有时候还会对其进行打骂或者娇惯的行为,对健康心理的形成造成了阻碍。

(二)师资队伍不足

首先,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践较少。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通过培训的形式,由班主任、任课老师,或者学科教师接受培训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并没有结合实践来检验培训的内容,因此很多时候不能灵活运用心理学专业的工作体系和方法,没有能力及时、全面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

其次,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后续教育跟进不足。目前普遍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但是心理学发展是一个较为快速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所面对的问题也会随着时代变化使得原有的心理培训的知识内容渐渐落伍。同时,目前现有的培训后的继续教育仍然偏重形式,大多形势下以下发文件或者提交报告等形式完成任务,没有真正落实。

(三)提前预防不到位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虽然在执行方面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也开展了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但是许多工作仍然集中在帮助心理健康已经出现异常的学生当中,防范于未然的意识还不强。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意识不强,更多注重对已经产生的暴力、狂躁、抑郁等问题的处理,但当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显露,说明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间,使得后续解决难度变大。

日常针对防范心理问题的工作有所不足,相关教育部门也没有针对性制定非评判性的干预措施,还没有制定相应评价指标,在各级各类的小学也没有对心理健康预防工作进行评估。目前许多下发的文件只是针对教师、课程、硬件、讲座、专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针对心理预防的具体监督与评估还有所不足。

(四)体系整合不足

引导小学心理健康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协作才能保证效果,教师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小组、校外专家以及家长的支持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来解决心理问题,单单依靠某一个主体或者某几个主体的力量是不足以根本解决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校领导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教师解决资源上的问题,校外专家则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家长需要配合教师一直执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目前这方面的整合有所不足,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更多时候起到的是分配任务的角色,没有给予相应充足的资源,而校外专家则没有被聘请从而不了解实际情况,也无法提出相应的建议,家长不配合更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寸步难行,实施体系整合,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加强家校合作

首先,通过建立家校联合制度,通过家校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进一步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小学阶段学生今后人生的重要程度。通过定期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定期与家长一同接受相关方面专家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一起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其次,同时也需要落实家访制订,将更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家长。教师可以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家长的实际情况,能够了解家长是否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耐心引导使家长了解自身应该起到的作用,同时针对家长存在的困惑进行一一解答,从而使得家长有能力能够配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是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活动。针对目前各个学校缺乏心理健康实践的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心理专家的指导以及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的示范作用,心理专家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更多案例性质的内容,使培训对象能够从实践中学习,而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来增加各个理论的理解,定期开展实践活动来提升校内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其次是建立培训后的跟进机制。通过成立专门培训后跟进部门,分工与归属明确,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必须有系统地跟进培训后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帮助小学心理健康的相关教师在培训后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心理知识内容与体系,能熟练地掌握针对部分学生的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与时俱进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加强日常心理健康疏导

班主任需要加强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平时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提升心理健康。在学生遭遇情感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适当采用正念训练的方式,在课堂活动前引导正念呼吸,可以进入一个放松的氛围当中,还可以鼓励将其用于学习当中,更加集中注意力。疏导过程中,不能一味解决当下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其能够了解自我心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透彻了解自己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接纳态度。通过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强化引导,从而进一步消灭由于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设立目标—执行—激励这一路径鼓励学生完成目标并获得相应的反馈。

针对学生心理状态,还应该建立预防机制,及时通过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班级的内部监察及时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班主任可以组织各个任课老师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融入心理健康的内容,从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班级内部也需要建立监察机制,赋予各个班委监督心理健康状态的职责,首先建立定期报告制度,根据实际学生表现,尽早发现心理不健康的苗头,并将结果报送给班主任,其次针对心理健康的危机事件,制定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心理教师反馈。也可以建立互帮互助体系,自发动员同学发现解决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四)整合各界资源

学校是学生、教师、家长、专家以及社会群体共同作用的场所,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也应该基于上述几个主体提升,不应单纯聚焦于教师视角,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串联作用,将教师与其他主体建立起联系,进一步提升这几种主体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整合各界资源需要心理教师同时与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校外专家以及家长三者进行合理协调才能保障达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对于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只有直接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带动整体教师的重视,因此通过直接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各班主任、各科教师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监督中坚力量,直接作用于全体学生,以点带面,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具体的班级管理方面,也能通过心理健康教师与班主任共同选拔各班级心理委员,让学生自主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作用于全体学生。此外,学校领导小组能够放大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让其不再出现让位于文化课的现象,提高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工作的重要程度与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落实。

其次,校外专家定位于为校内心理教师提供建设性建议,并进一步制订校内的培训计划,在校内产生一种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能够提升班主任辅导学生心理的技能。同时校外专家也可以定期开展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相比于学校教师而言心理专家更具有权威性,使得家长在主观意识上面能够更加配合心理健康的执行,进一步提高家长在校外的心理教育水平,帮助心理教师一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最后,心理教师将领导小组与专家团队所制定的相关措施传达给家长,并与家长进行合力执行,这一阶段心理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家长配合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专家团队一同提出建议,让其在课后时间起到监督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实现家校合作功能,家长也可以将一些疑惑或者建议反馈给心理教师,从而发现一些理论的不足并能够进一步完善。最后心理教师还可以直接与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提升家长的相关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培训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