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视角下高校党员党性修养提升新路径研究——以浙西南红色文化为例

2021-12-28蒋金晶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丽水党性修养旧址

蒋金晶

(丽水学院商学院,浙江 丽水323000)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1],而党性修养教育更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之一。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角度来说,每个时期的党性修养教育都应与时俱进,要与当时的社情、国情相一致。当今社会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性的教育意义重大,不可松懈。

高校党员党性修养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更关系到国家的复兴。针对高校部分党员存在理想信念松动、纪律意识不强等现象,各高校应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党员党性修养路径,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浙西南红色文化凝练出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对全面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意识具有重大作用。

一、浙西南红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1.浙西南的红色文化资源

浙西南,就其地理方位而言,其边界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般指浙江省丽水、金华、衢州3市,有时也指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5市[2]。就军事概念而言,“浙西南”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边界清晰明确——浙江省丽水。丽水是浙西南红色文化的主要承载地,又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的地级市,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是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形成的精神沃土,为开展党性修养现场实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据丽水地方志记载,丽水有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429处、其他遗址36处。这些遗址有的也称旧址,包括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陵园、故居,承载重要事件发生地的旧址和旧址群,以及建国后期兴建的纪念馆、展览馆和反映革命时期党的发展进程的遗迹等。经过各地的努力,丽水至今已拥有省级党史教育基地8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23个,另有丽水市红色地名文化展15处,这为广大党员开展红色基因现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从地域分布上看,丽水辖区内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遂昌县4处,庆元县3处,云和县2处,景宁畲族自治县1处,青田县2处,龙泉市4处,松阳县3处,缙云县1处,莲都区3处。总体分布较为分散,各个区(市)县均有分布。根据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遂昌县和龙泉市的红色资源最为丰富,莲都区、庆元县和松阳县次之,景宁畲族自治县和缙云县较少。

就类别上看,丽水的红色资源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办公机构、活动纪念地、烈士陵园、纪念地、纪念设施、故居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主要包括: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厦河)、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兴华广货号)和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新四军驻浙江(丽水)办事处旧址、住溪(披云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王村口红军挺进师革命旧址群、中共遂昌支部旧址、中共遂昌县委旧址、遂宣汤游击根据地门阵革命旧址群、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安岱后旧址群、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枫坪遗址群、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群、中共青田县委旧址等。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主要包括:新屋村南乡革命纪念馆、景宁中共第一党支部党史陈列馆、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季步高烈士故居、李逸民将军故居、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竹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纪念馆)、浙江省庆元革命老根据地县纪念碑、庆元县官塘乡白柘洋村革命纪念馆、缙云县革命烈士陵园、青田县革命烈士陵园、梅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2.浙西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一,提供思想价值,坚定理想信念。浙西南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浙西南红色文化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新时代党员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凝练出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方面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忠诚使命”表明了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决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求是挺进”秉承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至今日,无论面临怎样的局势,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与奋勇挺进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党员的修养水平;“植根人民”诠释了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群众路线的宗旨,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第二,弘扬斗争精神,保持奋斗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奋斗精神,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让党员同志们时刻保持警惕性和竞争性,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二、浙西南红色文化在丽水高校党员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

1.浙西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的现状

开展浙西南红色文化理论研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功效。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资源已成为丽水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既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丽水各高校深耕理论研究。据当前知网关键词搜索,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现今的时间段,主要围绕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革命史、弘扬路径、思政育人等方面展开,其中针对浙西南革命精神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较多,成果最为丰硕。学者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育人经验,依托党建课题或思政课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对党员党性教育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持续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传承红色文化提升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丽水高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基层,在传承浙西南红色文化精神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对浙西南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自2018年开始,丽水学院相继开展“学思践悟新思想,青春筑梦新时代”“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社会实践主题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访谈退役老兵,感受革命激情,重温革命之路。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表明,大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总体认可较高。

2.浙西南红色文化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丽水学院师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20份。其中,填写问卷的老师62人,占14.76%,学生358人,占85.2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浙西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党员教育中虽然有一定的应用,但相对其他红色文化资源,其应用存在明显不足。

丽水高校党员师生对浙西南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升。他们对于浙西南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十分认可,认为对浙西南红色文化的学习确有必要,但是由于相关教育教材的匮乏,不少党员师生只停留在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概念背诵上,对于浙西南红色文化的具体了解则十分缺少。在调查中,对“您对浙西南红色文化了解程度”这一题的回答,“比较了解”占13.57%,“了解”占13.33%,“了解一点但不是很清楚”占69.05%,“不知道”占4.05%。

丽水高校师生党员对浙西南红色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升。当前大部分师生党员对于浙西南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党员是以自学为主、集中为辅的方式学习,而集中学习的时间一次不会超过2小时,主要依托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党课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丽水高校师生党员对浙西南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接受程度有待加强。“两微一端”为高校开展浙西南红色文化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但也有不少师生党员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宣传这一途径。甚至有部分党员表示网络宣传教育中的视频或公众号推文若非强制则不会认真学习。对“您认为学校关于浙西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如何”这一题的回答,“一般”占比51.43%,还有2.14%认为“完全没有”,显然,高校对于浙西南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强度有待加强。

丽水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浙西南红色文化宣讲需要全体授课教师的参与,但由于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未能充分实现浙西南红色文化在党性修养教育方面的育人价值。部分教师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培训,在浙西南红色文化理论知识方面存在欠缺,还有部分教师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且缺乏信息反馈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三、红色文化视角下高校党员党性修养提升的新路径

1.深挖红色文化史实史料,编写特色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教育,在此基础上,加大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史实史料的挖掘力度,打造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品牌,编写特色教材,提升党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尤其需要加大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活动、人物的研究,为党员党性修养教育教材的编写打下坚实基础。特色教材的编写,还需要着眼现当代的历史大背景,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高校党员对党的政治信仰。同时,还需注重对史实史料的细节描绘,深挖感人细节,使其在新时代党性修养教育中更具感染力。

除此之外,在挖掘使用史实史料的过程中,还需打破固化思维,要明确红色文化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仍属于中国革命史的一部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红色文化的普适性和特殊性,从事物的广泛联系中把握相关规律,从系统出发,心存敬畏、心怀感恩,不能人为地割裂历史。

2.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加强名师培养

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可以增强高校师生对地域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认同感。开设红色教育课程则是红色文化进课堂的重要形式之一。

高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修养。首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课堂教学内容,开设特色专题,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借助学科特色,善用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文化故事,树立红色人物典型,帮助师生党员深刻了解本土的红色文化,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涤荡心灵,提升政治素养。其次,通过开发红色文化,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丰富课程体系。

开好红色课程,打造精品讲堂,红色教育“名师”必不可少。名师的产生基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在全面、系统加强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重点倾斜,向专尖化的“名师”方向培养。当然,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革新师资队伍的教学理念,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提供实践机会,提升红色教育水平。其次,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通过平台的搭建,加强交流研讨,创新备课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名师队伍”。

3.加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推进党员意识教育

“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网络阵地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阵地建设,让红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所有党员群众随时随地了解红色文化,在无意识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在体验指上阅读快感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可依靠现有的网站、公众号平台建立红色文化专栏,借助大数据的平台分析,完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党员群体的需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以网络为依托,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丰富红色文化的教育活动,开展红色文化故事诵读、典型人物故事宣讲等活动,让红色旗帜在网络阵地上扬帆起航。

4.结合地域特色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构建第二课堂

实践出真知。构建第二课堂要求高校师生党员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各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去亲身感受其内涵与精神。以丽水为例,丽水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均为革命老根据地的地级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度凝练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更是给浙西南红色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丽水本土高校借助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更有优势,也有助于推进实践的常态化。可通过建设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促进高校与地方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推进红色教育体系化,构建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教育体系。例如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厦河)、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兴华广货号)、中共浙江省委联络站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新四军驻浙江(丽水)办事处旧址、住溪(披云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王村口红军挺进师革命旧址群等,都可作为高校师生红色实践的目的地。总之,广大党员要深入到地方去,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质性的调研,在感受红色文化洗礼的同时,切实为基层群众服务。

猜你喜欢

丽水党性修养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油画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丽水古堰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