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的四个导向

2021-12-28刘德军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史历史政治

袁 华,刘德军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1〕,并强调要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推进“四史”宣传教育。提出要加强青年学生“四史”教育,通过学习历史传承革命薪火、接续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为党和国家民族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学习“四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既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擘画新蓝图,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2〕。加强高校“四史”学习教育,落实高校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需要从历史导向、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1 坚持历史导向,准确认识高校“四史”教育的核心内容

1.1 从中国共产党史中领悟“四个选择”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凝聚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伟大奋斗史。学习党史就是要抓住其内在的主线与主题,在学习实践中深刻领会和感悟人民为什么能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四个选择”是历经千辛万苦作出的重要决定,是历史实践的必然结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我们要从党史中深刻认识到 “四个选择” 是人民的选择,是时代的需要,是实践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革命性与先进性,充分认识“四个选择”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1.2 从新中国史中增强“四个正确认识”

新中国史诠释了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学习新中国史就是要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的发展主脉,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逻辑,进而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统筹规划未来发展目标;就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阐释社会主义对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中国道路对比其他国家道路的异同点,认清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方面的优势;就是要树立历史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正确认识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敢于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意志,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1.3 从改革开放史中坚定“四个自信”

改革开放史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学习改革开放史,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了解这一历史阶段中的重要人物与历史事件,明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定道路自信;其次,需要我们从改革开放史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理解马列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坚定理论自信;再次,需要我们从中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走中国道路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认识到党和国家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坚定制度自信;最后,我们要从改革开放史中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重大进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1.4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把握“三大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由理论层面发展为实践层面,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施的历史。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需要站在恢弘的历史视野中把握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必然性〔3〕,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抓住其在我国的伟大实践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把握好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关系。这也要求我们既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厘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与执政基础、党的建设和奋斗目标的关系,又要弄清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曲折探索的实质;既要从中理清其所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的根本规律,又要认清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本质和根本动因,抓住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 坚持价值导向,准确理解高校“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思维,不断筑牢思想之基

历史思维就是积极运用历史的眼光与视野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指引和锚定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指导和推进实际工作的思维〔4〕。坚持历史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5〕历史是民族发展的一面镜子,只有铭记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6〕,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开创未来。因此,加强高校“四史”教育,科学阐述历史蕴涵的本质与规律对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让青年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认识事物,以历史角度辩证地、系统地、全面地看待现实问题,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拥护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自觉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2.2 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中国精神,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任务在于“通过理论武装和价值观引导,激发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8〕,自觉将人生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中国青年,希望他们要从近代以来党和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中,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勇立时代潮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9〕。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四史”学习教育贯彻始终,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感悟红色政权、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体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领悟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中国精神的澎湃力量,从而让爱国主义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自觉担起民族复兴使命,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2.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0〕如何落实立德根本任务,提高高校育人成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学生认清自身历史使命,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时代发展大势,自觉将个人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四史”教育不是简单、单一的课程教育,而是系统工程,对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体系和学科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推进高校“四史”教育,可以加强政治引领,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想引领作用,也是推动“四史”教育入教材、入课堂、入脑、入心,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路径,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内容丰富、功能齐全、领域广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 坚持问题导向,正确把握高校“四史”教育的现实依据

3.1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11〕。这就需要我们:一是要坚持历史的客观性,积极运用“四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真实地还原历史。针对违背史实的情况,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以确切详实的史料为依据驳斥其错误内容。二是要引导学生从“四史”学习教育中树立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懂得“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地考察历史,把握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和任务。三是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让学生懂得所学的“四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的“四史”,是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的“四史”,并结合经济史、思想史、现代化史等多元化的视角,丰富学生对“四史”的认知。

3.2 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坚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渺茫论忽视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否认各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实践斗争,并把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错误地理解成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12〕。其实质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反对共产主义渺茫论,高校要站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充分发挥“四史”资政育人的功能,结合近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斗争史、奋斗史、发展史和人类社会主义实践史,向学生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论基础、历史根源和实践依据,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坚定理想信念,坚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3.3 反对西方普世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普世价值观以超国家、超时空,永恒的、普世的价值观自诩,具有极强的欺骗性、迷惑性和虚伪性〔13〕。其不仅是将西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成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作用的结果,还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与西方“普世价值”混为一谈,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进行指责和污蔑,极力否定中国的发展。因此,高校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四史”学习中,揭露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血腥与罪恶,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新变化;其次,引导学生在学习“四史”的中,揭露西方普世价值观实质,并明确其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本质上的区别,揭示其虚伪性、欺骗性和危害性;再次,要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现状出发,揭示其在人权、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揭露其用西方普世价值观干涉别国内政的险恶用心;最后,要从历史出发,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4 坚持创新导向,积极推动高校“四史”教育融合发展

4.1 打造“四史”教育融合课堂,实现协同育人的功能

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调,这就需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切实发挥线上线下资源优势,打造融合型思政大课堂,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在“四史”教育的教学内容、模式和组织等方面的不断优化,突出课程设计的趣味性。二是,注重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着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无缝衔接。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打造“四史”学习教育融媒体智慧课堂,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4.2 推动“四史”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保障。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可以进一步发掘校史中蕴含的“四史”资源,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校园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校史馆、校纪念馆、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台等平台,大力宣传建校以来校友中的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从学生时代起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着重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设“四史”与校史学习教育互助型学生社团,并结合党和国家重大的历史节日、纪念日以及校庆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从而深入到青年学生群体之中,营造良好的“四史”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4.3 强化“四史”融入社会实践,落实实践育人的功能

高校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要聚焦社会实践,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四史”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对“四史”的全面认识,主动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四史”教育下基层活动,激发学生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如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志愿讲解和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开展“四史”宣传讲解活动,开展“重走初心路”——革命老区、革命遗址考察调研活动等,使同学们在深入基层中切实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做到学思践悟。

总之,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和研究好“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规律和方法,开拓历史视野,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弄清楚“四史”教育的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处理好“四史”教学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发挥“四史”教育对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四史历史政治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