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痰液堵塞致窒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

2021-12-27刘彦君王宁丽余新华上官红梅师卓维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监护室护士长医护

——刘彦君 王宁丽 余新华 王 静 上官红梅 师卓维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43

建立人工气道是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常用的医疗措施之一。如果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引发并发症,进而影响救治成功率[1-3]。非机械通气易使气道干燥,致痰液粘稠、结痂、堵塞气道[4]。据文献报道,人工气道痰痂发生率为16.13%~41.94%,部分堵塞率为9.68%~32.26%[5],完全堵塞率为4%[6]。

有效的气道湿化和气道吸引是保证人工气道通畅的前提。在气道湿化方面,美国AARC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人工气道加温加湿[7]。但在气道吸引方面,ICU专科护士符合指南中吸痰操作要求的仅9.2%[8]。对人工气道进行加温加湿处置,并且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规范吸痰操作可减少痰液堵塞,保证气道通畅[9]。

某院2020年12月24日发生1起患者因痰液多且粘稠、气道湿化差导致气道堵塞并窒息事件。根据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该事件被定性为警讯事件。该院成立调查小组,利用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方法对事件进行追溯,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整改。

1 案例回顾

患者男,59 岁,因车祸致全身多处损伤并伴咳嗽咳痰半月,于2020年12月17日收治入院。经过系列治疗,患者肺部感染逐渐得到控制,痰液较前明显减少。12月24日11:20患者出现烦躁,P 110次/分,BP 135/68 mmHg,因血氧探头脱落,未监测到血氧饱和度数值。当班护士立即给予机械吸痰,吸痰时发觉吸痰管插入困难,套管外露处可见痰痂,立即用棉签清理,再次插入约4 cm处有阻力,痰液粘稠,不易吸出,立即报告主管医生,请ICU及耳鼻喉科急会诊更换套管。11:42,P 35次/分,血压、指脉氧监测不到,患者意识模糊,大汗淋漓,口唇紫绀,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立即组织抢救。后因治疗无起色,经与家属协商,于2021年2月4日自动离院。

2 原因分析

2.1 事件还原

由医务科、护理部、呼吸科、ICU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RCA团队,对事件过程进行回顾,见表1。

表1 事件发生时间序列表

2.2 近端原因分析(图1)

图1 痰液堵塞致窒息原因分析

2.3 根本原因

应用“5why”法进行原因追溯以及差异性分析,确定根本原因如下:(1)呼吸危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编制不足,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2)医护团队配合度不够,沟通不畅。(3)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未有效落实。(4)人工气道管理无相关应急预案。(5)无监护病房人员资质管理规定及人工气道质量管理等制度。

3 改进措施

3.1 完善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人力配备及管理制度

第一,在科室护理人员编制未增加情况下,由护理部紧急安排5名机动护士支援,护士长依据实际合理排班。第二,按监护室床护比,安排1名主治及以上职称医生和7名N2及以上能级护士组成监护室医护团队,初步形成医护共管危重症患者模式。第三,按照国家床护比标准以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增加监护室护士编制。第四,修订完善呼吸危重症病房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包括《交接班制度》《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等9项管理制度,《SBAR交班工作流程》等5项工作流程,《责任护士工作职责》等4项工作职责。

3.2 加强医护患之间沟通与协调配合

第一,强化医护人员沟通意识,组织人际沟通技巧学习与培训,建立并完善与有效沟通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当沟通不畅时,当班医护人员应及时告知疾病风险,必要时由科主任/护士长进行沟通,以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和配合。第二,规范执行监护室急危重症患者交接班制度,制作SBAR交接班模板。第三,监护室责任护士参加医生查房,汇报患者护理问题,参与医疗决策。

3.3 加大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监管力度

第一,医务科及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第二,科室层面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护士长查房制度等,对落实不到位科室的负责人予以处罚,如扣除当月管理津贴。第三,护理部制定并实施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上报、巡查制度。

3.4 规范人工气道管理,加强专科培训

3.4.1 人工气道同质化管理 第一,成立气道管理小组,制定人工气道管理、培训制度和流程。第二,将“人工气道患者”列为护士长上报项目。除重症医学科外,其他科室在收治该类患者24 h内,由护士长通过电话及二维码同时上报科护士长,由科护士长通知气道管理小组成员共同查房,提出指导意见,科护士长负责跟踪该患者后续护理质量。第三,制定人工气道痰液分级管理标准。第四,制定并完善人工气道管理应急预案,并制定《患者突发气管套管堵塞应急演练脚本》,每月组织1次人工气道应急演练。第五,将呼吸治疗师纳入气道管理小组,制定呼吸治疗师管理制度。

3.4.2 医疗及护理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 第一,院级培训管理组重新修订分层培训计划,并依据培训效果评价和临床工作变化及时整改。第二,对于科室首例或少见病例,护士长要带领团队及时组织相关学习,上报备案。第三,建立重症监护室同质化管理制度,安排ICU高年资护士到呼吸科监护室轮转3个月,与呼吸科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流程和疾病护理规范,并进行“传、帮、带”。同时,由呼吸科选派人员到ICU学习,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管理知识和技能。安排急诊科抢救室、心血管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监护病房、重症医学科等护理人员轮岗培训。第四,护理部派出两名护士参加呼吸治疗师资质培训。

3.5 制定监护病房医务人员资质管理制度

成立人工气道质量管理评价小组,定期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医务科对监护病房医务人员进行摸底,对未经过专业培训,或重症医学技能不合格者取消独立值班资格。其次,建立“呼吸治疗师-医生-护士-患者”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成立评价小组,每周设1名呼吸治疗师值班,对人工气道患者管理质量进行现场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

4 效果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上报及管理制度执行良好。2021年第1季度接到科室上报9例,开展护理会诊9次,其中指导人工气道护理6次,分布于呼吸内科(4例)、神经内科(1例)、神经外科(1例)。经气道管理小组综合评价:呼吸内科人工气道管理质量明显改进,各项护理措施落实率达100%。类似不良事件未再次发生。

5 讨论

RCA是一种归根溯源的科学分析方法,它重在寻找事件发生的系统及流程原因,而不苛责犯错个体[10]。本研究案例的发生,是由于日常护理中基础和常规环节出现纰漏,未能及时发现并弥补。案例启示如下:

第一,医院管理者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明确科室医疗救护水平,加强对重点部门、人员、环节的巡察和监管。本研究案例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创建后,短时间内急危重症患者较多,而医护团队人力有限,科主任、护士长等管理人员未客观评估部门收治能力,风险把控不严。

第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抓手,落实管理举措,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11-13]。本研究案例中由于缺失常态化监督机制,使医疗核心制度未有效落实。

第三,规范执行交接班制度在急危重症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14]。在交接班过程中,因沟通不畅、信息传输缺失或遗漏易引发护理差错[15]。ISBAR模式交接班,能够确保医护、护护间沟通有效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护理安全[16]。

第四,医护间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医护团队协调能力,提高工作质量。护患间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本研究案例中,医护患之间存在明显沟通不畅。建议:医生、护士、患者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护士积极参与医生诊疗全过程,如查房、案例讨论,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调整护理计划,同时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认可度。

第五,对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执业监管。在本案例中,人工气道管理质量缺乏监管,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为新组建部门,医务人员资质不符合监护室岗位技能要求,医护团队缺乏预警意识,且处置不当,导致抢救时机延误。因此,建议:成立监管部门,及时拟定或调整培训计划和监管内容,以避免此类不良事件再发生。

猜你喜欢

监护室护士长医护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长轮岗意愿质性研究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护士长管理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
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