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探究

2021-12-27周作超

南方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管护树木培育

周作超,叶 苗

(1.浙江山禾林业服务有限公司,浙江丽水 325300;2.青田县林业局,浙江丽水 32530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重视经济与环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节约与科学开发。我国森林培育与经营逐渐朝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各地区积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营林措施积蓄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升环境质量,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落地、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价值,以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维持、森林资源节约为基础,进一步提升森林培育及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林业经济与美好环境的协同发展。

1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阻滞因素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生产等多个领域,根本目标在于治理、修复及重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阻滞因素,具体如下:1)水土流失面积大、涉及范围广,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但并未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且水土流失呈现扩大趋势;2)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问题严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薄弱、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程度加剧;3)森林资源储备量有所提升,但人口基数较大,森林资源长期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再加上受到重开发利用,轻培育积蓄思想的影响,森林资源利用率偏低且存在过度开采与浪费情况,使得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物种正常生存,部分物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1];4)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且东西部分布不均衡,水旱灾害频发导致森林培育及生态环境建设困难重重;5)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不仅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而且会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导致生态环境退化。

2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

2.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可通过调节坡面及地下径流、滞洪及蓄洪、水源调节和净化水质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1)森林土壤结构优良,再加上枯叶落叶及植物根系的作用,其土壤疏松多孔、渗透性较强,能够调节坡面径流。在积雪地区,森林可减少积雪融化形成的坡面径流,进而避免洪水灾害的发生。2)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决定了河流在雨季及旱季存在明显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森林可将雨季的丰富降水渗透至土壤层等形成地下径流,保证全年径流量分配均衡,可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水资源。3)数据显示,10 000 hm2林地可蓄水300 万立方米,森林通过调节径流降低强降雨及水体对土壤的冲刷程度,可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4)森林中植物及树木根系发达,对土壤具有网结、固持作用,其茂盛的枝叶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避免径流蒸发,不仅可以起到蓄水作用,还可将泥沙固定在林区。5)水体污染具有易扩散的特点,森林可净化并改善水质,作用机理为当降水经过树冠流向根部时,树叶及枯叶会对降水进行过滤,进而改变降水的化学成分。

2.2 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因人为及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干旱、半干旱乃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过程。土地荒漠化会引发沙暴、尘暴等灾害,不仅会加剧生态环境的退化,而且会对农业生产、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可遏制土地荒漠化,其作用机理为通过调整风速及风向,降低风的动能避免风力侵蚀岩土体。数据显示,疏透度适中、林网结构合理、高度科学且主栽树种适宜林带的临风侧的防风范围可以达到林带高度的5 倍,背风侧的防风范围则可达到林带宽度的25 倍;同时,在林带的有效防风范围之内,自然风速降低幅度可以达到50%;此外,相对于未经开发的荒漠区,防风林区的沙尘量减少80%,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对土壤的固结能力显著。另外,树木根系具有固结土壤的作用,其根系的发展能够增加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加大土壤的有效含水量,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进而为植被的生长与生物的繁衍提供土壤资源[2]。

2.3 防灾避险,保证农业稳产

在洪水、干旱、霜冻和高温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环境内,以森林培育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避免并防范自然灾害是保证农业高产、稳产亟需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成果及试验结果显示,在林区及森林的一定范围之内,昼夜温差明显小于其他区域,冬季森林可保持环境温度,夏季可散热保持环境湿度,其小气候效应能够起到防范与避免冻害、高温日灼危害等;同时,森林植被具有蒸腾作用,数据表明,在林区及森林的一定范围之外,空气湿度偏低,而林区及森林附近空气湿度可提升20%[3]。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农作物的开花、着果,提高农作物的长势,进而使农作物健康生长、储备充足能量越冬。此外,森林具有自然调蓄功能,在旱季通过积蓄地下径流、降低水分蒸发速率保持土壤的天然含水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在雨季通过调节坡面径流、缓解降水冲刷防范洪涝灾害[4]。

3 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森林培育措施

3.1 积极转变森林培育观念

转变以往“重开发利用、轻培育管护”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效益、系统性原则开展森林培育工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蓄势赋能。1)注重森林培育时间及效度的长久性,既需要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建设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又需要强化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力、调节力及自净能力,按照自然环境要素的配置与协同规律进行森林培育,使其在保证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发挥小气候效应;2)注重森林培育的综合性效益,切忌盲目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目标,而忽视了树木频繁砍伐对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负面影响。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林区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树种,综合考虑森林培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3)森林培育需要各方支持与合作,从森林培育规划阶段考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培育过程中加强监督与管护,避免森林资源浪费或遭到损坏。在供给阶段对森林培育全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影响森林培育效果的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森林培育方案切实可行[5]。

3.2 提升森林培育的科学化程度

森林培育囊括诸多专业化技术,如种苗培育、林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为解决当前森林培育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建议加强对专业森林培育理念、技术的推广与宣传,由林业部门统筹规划、各森林经营者予以执行。需要注意的是,森林培育树种选择、营林技术选取等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考虑树种的经济性、适应性等品质,并对当下营林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示范方式将先进的营林技术传授给森林经营者。同时,应在森林培育中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先进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森林环境、树木生长状态、气候条件的实时化、跟踪式、全天候监测,可为林区灌溉、间伐的措施的应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同时,基于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森林培育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森林培育经验、技术等知识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提升森林培育的科学化程度。

3.3 完善森林培育的管护

管护是提升森林培育质量,优化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管护的主要目标在于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林材质量、林区卫生环境等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森林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常用的管护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定期对树木状态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树木染病或生虫,需要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药品或防治措施;森林抚育间伐技术,其具有特定的应用周期,主要目的在于间伐染病或生虫树木、长势不佳的树木,可以调整林分结构,保持林区环境卫生,并且可以获得林材,是一种兼具生态及经济效益的管护技术措施;在森林培育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灌溉林区、施肥等,保证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充足,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而且可大幅度提升林材质量。

4 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但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阻滞因素。森林培育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避免水土流失、遏制土地荒漠化、保证农业高产稳产、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价值。为充分发挥森林培育对改善、修复、重建脆弱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效应,应当树立开发与培育兼顾、可持续及科学发展的森林培育观念,综合提升森林培育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借助现代营林理念及科学技术提升森林培育的科学化程度,使其为生态环境建设蓄势赋能。注重对森林培育后续的管护,在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林材品质,促进森林培育朝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管护树木培育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树木之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辨认树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树木之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