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困境与对策探究

2021-12-27房静静

南方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乡土农民农村

房静静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作为乡村振兴“五位一体”布局之一,乡风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乡土文化承载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凝结着独特的乡村历史记忆,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及乡村社会的变迁,乡土文化呈现日渐虚化的状态。新时代,如何正确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如何客观分析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如何积极探索振兴乡村文化的实践对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与灵魂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与灵魂[2]。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文化不仅包含着传统农业生产种植技术与农学思想,而且还内含“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文化、孝悌尊亲的道德伦理文化及守望相助的邻里社交文化等文化理念,并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乡村文化价值观。这种乡村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哲学,影响着乡村居民的价值评判与价值选择。实际上,乡村振兴的5 大部分协调统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催化与黏合。例如,乡村文化中蕴藏的地域特色、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促进当地产业兴旺;乡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念,对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乡村具有一定的灵感启发作用;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家风、民风传统是构建乡风文明的文化根基,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3]。

1.2 乡村文化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乡村社会拥有无限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带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挖掘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传统生产技术、农业器皿、古寨村落、自然景观及地域美食、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构建以乡村文化为底色的文化产业,有利于调节和优化我国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此外,乡村文化产业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引进农村,能够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强化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与此同时,渗透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元素,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感,增强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才智支持和人才支撑。

1.3 乡村文化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拥有治乡育人的丰富经验。千百年来凝聚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伦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村规民约等乡村礼俗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精神支撑。弥散在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诚实守信、以和为贵、守望互助等乡村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在调节乡村人际关系、保证乡村社会正常运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在农村蔓延,不断冲击着以地缘和血缘为主的乡村社会,致使乡村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人情往来观念逐渐淡漠,乡村由“熟人社会”逐渐向“半熟人社会”转变。面对乡村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时代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重塑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突显乡村文化教化育人的优秀品质,营造乡村和谐文明的人际互动,重构互帮互助的乡村命运共同体,从而更好地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

2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主体困境: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消解

农民是乡村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是乡村建设的主体。然而,在城市化的影响下,乡村面临主体性消解的危险。一直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的贯彻使得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乡村居民逐渐将视线投向现代化城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 年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总量达到29 077万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 岁[4]。这充分揭示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追赶现代化的潮流中,大批农村青壮年持续离开农村,农村面临“空心化”的挑战。农民的大量外流使得激发农民振兴乡村文化意识的可能性逐渐降低,没有了人才支撑,乡村文化振兴也就失去了内在生机与动力。与此同时,农村缺少文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与骨干,而从事乡村文化工作的干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其文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偏低,在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上能力不足,因此在感召村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和凝结力不强,难以激发村民集体协同的文化自觉。

2.2 客体困境: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乡村社会在现代文明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生态危机的局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农村适龄人员脱离农耕生产,农耕文明时代延续下来的一些农业种植技艺及孕育出来的优秀民风习俗、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念,在与现代文明体系的融合碰撞中渐行渐远。乡村人才的“凋零”导致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断层,经历过乡村历史积淀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境地,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与解释力越来越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到负面冲击。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在农村蔓延渗透,低俗媚俗文化及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沉渣泛起,不断侵蚀农民的精神世界。大量的异质文化留存于乡村社会,不仅压缩了乡村优秀文化的生存空间,而且淡化了乡民的价值认同,不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载体困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弱化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绝大多数乡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百姓舞台、体育健身广场等设施。然而,这些乡村公共文化载体的服务功能普遍弱化。1)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缺乏专门的管理,许多体育健身器材遭到破坏,文化广场甚至沦为八卦闲聊、谷物晾晒的场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运营维护困难。2)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尽管党和政府在乡村文化事业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仍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与县城相比,农村图书报亭资源短缺,种类不全;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机构空转。由于乡村文化元素的缺失,文化活动载体“形聚神散”,村民缺少文化交流的空间,在文化选择上泛娱乐化,大多数人通过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农民文化精神仍然贫瘠。

3 振兴乡村文化的策略

3.1 增强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鼓励乡村人才回流

3.1.1 加强乡村主体教育

教育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流动促使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分化,因此实施农民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对于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群,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引导,使他们自觉承担起本土文化建设的重任,实现从“离土离乡”到“离乡返乡”的价值追求。针对留守老人与妇女,应将他们组织起来,培育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可以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改变他们精神文化贫瘠的面貌。针对留守儿童,应加强培育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情感与认知。学校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让乡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在教育形式上,采用课内与课外的教学模式,丰富儿童的教育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3.1.2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能否有效激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领导作用,要做到以下3 点。1)基层文化干部队伍要树立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主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用自己的语言诉说好乡村故事,用自己的态度传递好乡村情感,通过实践活动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2)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拓宽村民当家作主的渠道,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自治功能,激发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3)党和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制定人才激励制度与保障机制,扶持回乡创业人员,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官”及基层选调生的作用,培育乡村文化精英,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内生动力。

3.2 坚持正确文化意识导向,重塑乡土文化内在价值

3.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主导地位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通过政府主导、农村广播,借助“互联网+”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农村的乡间小路、农民的田间地头,彰显社会主流价值。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乡民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达到教育和宣传的效果。例如,加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程,破除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绘制导向鲜明、贴近生活的乡村“文化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植根农民的头脑,浸润农民群众的心田;积极组织“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群众,淳化乡村民风,让农民在实践中重塑自身的文化价值观。

3.2.2 传承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至关重要。新时代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好以下工作。1)注重传承乡村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孕育在农耕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农业美学文化,利用现代科技及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普查与宣传力度,在立足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从而激发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农民的文化自信。2)注重保护乡村物质化遗产。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历史记忆,加大乡贤故居、古寨村落、寺庙宗祠、名木古树的普查力度,设置保护红线,要让乡村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3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培育乡土文化内生空间

3.3.1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管理

1)加强乡村文化硬件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遵循公益性、便利性、均等性的原则,加大乡镇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站、文化广场、乡镇剧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载体。与此同时,相应的配套措施要持续跟进,配备专门人才不定期进行检查、管理与维护。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软件建设。外部文化产品的引入与配送,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简单直接方式。例如,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文化惠民工程”等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鼓励农民立足本土文化根基,积极创作反映农村新风貌及“三农”题材的文艺作品,让农民群众在实践中体验文化建设的乐趣与成就。

3.3.2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物质基础。1)在文化产业管理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文化发展理念,建立“政府引导+社区联合+典型示范”的文化产业构建模式,对乡村文化服务产品进行优化与创意设计,走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2)在文化产业开发上,根据乡村村落肌理、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探索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乡村文化产业。例如,建造美丽休闲农庄、农产品采摘园基地,开发民俗客栈、农家特色餐饮产业,逐渐形成专业化、一体化服务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农业”的深度融合。3)在农业产品宣传上,积极开展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利用网络红人、草根明星的宣传与推广,扩大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广开销路,实现“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扩大农产品的营销渠道。

4 结语

乡村文化是支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乡村居民日常文化交流的共同精神家园。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关乎中华传统文脉的传承,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全局,因此,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多重困境,必须针对性地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通过激发农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重塑乡土文化内在价值、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最终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与支持。

猜你喜欢

乡土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读《乡土中国》后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