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设计探究

2021-12-27

南方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盲道残疾人景观设计

开 欣

(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现阶段的大多数景观设计满足了正常人健康生活的需求,但对残疾人群体特别是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设计却寥寥无几。国外的无障碍研究早于我国,国内针对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设计仍存在规范不合理、无人性化及使用率极低等多方面问题,无障碍群体被社会忽略、无障碍景观被孤立。本研究结合理论与实际案例,对无障碍景观进行探究,总结出针对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设计方法与原则,阐述景观对无障碍群体的积极作用,并对当今的无障碍景观设计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1 概念解析

无障碍释义为人在外部空间的活动没有阻碍且能顺利进行。无障碍设施是建立在无障碍基础上充分保障无障碍人群在出行、办公、休闲娱乐和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可以独立、安全、方便地出入和使用所建设的社会环境。无障碍设计是联合国组织于1974 年提出的概念,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发达和智能信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外部公共环境设施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残障人群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同时,无障碍设备能顺利满足无障碍人群的景观需求,从而为无障碍人群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化、安全与舒适的现代景观空间。

2 历史沿革

2.1 国外无障碍设计的历史发展

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历史较长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针对无障碍建设分别又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英国于1944 年在就业和生活方面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残疾人被雇佣的限制性要求。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无障碍标准条文的国家,在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出行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日本更加注重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由于民众的无障碍建设理念较高,日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很快融入到城市改造和城市更新中。德国是较早制定无障碍设计标准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国家,在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和公共场所设计中运用残疾人设计标准,深入研究适合不同残疾人的无障碍标准,采用新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保障不同残疾个体的残疾行为。

2.2 国内无障碍设计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在20 世纪80 年代起步运作,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的无障碍建设经验不足,在方法和实施策略上有很多弊端。由于国家对无障碍建设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对无障碍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园林管理法律法规的监督。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中有了很大提高,更多在法律上保护残疾人权益,但在一些公共设施中仍存在着规范不合理、使用不安全等问题。残障人群对景观的意识微弱,在景观空间的参与性极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越发重视绿色生态建设,然而,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注重环境美化、绿色城市设计,并未与实际相结合。无障碍设计需要国家、政府、群众各个层面的相互协调,才能为残障人群提供更好的景观空间。

3 研究内容

3.1 视障者心理、生理研究

依据视障者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视障者心理特征普遍存在自卑感、自尊感、孤独感、弱势感、敏感性和不安全感等,在生理特征方面存在视力障碍、听力敏感、嗅觉敏感、触觉敏感和语言敏感等,由研究内容可知,不同视障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大部分视障者几乎同时存在几种心理特征[1]。通过分析可知视障者虽在视力有障碍,但在其他嗅觉、听觉、触觉生理特征上极为敏感。视障者认知世界主要通过听觉、嗅觉、触觉进行,在触觉上抚摸触体在脑海中形成空间概念。

3.2 景观建设特性的研究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及区域绿地等城市绿地除了有优化环境、净化空气、休闲娱乐、传承文化的作用外,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无障碍建设的发展。对我国视障者而言,无论是园林植物与人的亲和性,还是景观小品与人的互动性,以及道路铺装与人的体验性,景观的无障碍性都是必不可缺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对视障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在生理方面,无障碍景观可以使视障者减缓压力、释放自我,得到锻炼机会,使身体更具活力。在心理方面,无障碍景观可以使视障者敞开心扉,在自然空间得到更多社交机会[2]。

3.3 景观使用特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得知,我国景观中的无障碍公共设施现状整体普遍率较低(见图1),且无障碍设施在盲道、扶手、电梯、坡道被体现较多,在餐饮、卫生、医疗等其他多方面普遍率较低。视障者在无障碍景观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盲道,视障者依靠盲道完成景观体验。除盲道外,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坡道是仅次于盲道使用率的构筑物[3]。现代无障碍景观中,无障碍通行的景观使用特性最高,其余无障碍景观如无障碍亲水、亲植等景观使用率较低,且在无障碍景观中的建设性较低。

4 景观设计

4.1 无障碍视障者景观设计方法

4.1.1 盲道设计

盲道是社会和公民的意识性较强的无障碍设施。在无障碍景观中大面积铺设盲道,盲道的图案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景观节点进行分区设计。在景观入口及出口的盲道铺设中,设计图案相同但方向相反,视障者可根据脚感的方向性不同,从而判定景观的出入口。对于景观节点的盲道设计,每个景观节点的盲道图案利用节点的核心具象物进行设计,以便视障者通过盲道图案判定景观节点。盲道的设计规范应按照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设计面宽均为25 mm,底宽35 mm,高度4 mm。从视障者的使用角度进行合理化设计。

4.1.2 智能辅助设计

利用视障者在听觉、触觉、嗅觉上的灵敏性,在景观中结合盲道进行联合设计。景观的大面积盲道中,在景观的出入口及每个景观节点临界处进行智能语音设计。利用盲道在每个景观节点处不同图案的变化,运用智能语音播报视障者此时的景观位置和景观特色,通过语音向视障者传播更多的景观信息。智能语音设计利用视障者在不同盲道临界处的波动,引发语音触动装置,提高景观的无障碍性。在各个景观节点处还可进行智能气味设计,根据不同景观中的不同气味性植物,利用智能技术设置相同的气味进行喷散,提高视障者在景观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在景观中增加植物识别的趣味性活动,通过搜集不同质感的落叶,让视障者进行触摸辨别,普及视障者的植物知识,从而拉近视障者与景观的距离。

4.1.3 导向设计

无障碍景观的导向设计利用盲道进行联合设计,在景观道路的转角及水景驳岸处,景观步行小道中增加导向性的安全护栏设置,导向栏杆和盲道的联合在生理及心理上极大程度增加了视障者无障碍景观的安全性。导向栏杆设计减小了视障者摔跤跌倒、方向感弱、乱入景观等的机率。导向设计还可利用植物进行联合设计,视障者通过触摸植物枝叶,利用嗅觉的灵敏性判定景观的不同空间,增加了视障者的景观参与感。

4.2 无障碍视障者景观设计原则

4.2.1 人性化原则

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以人性化为根本的设计是好设计。在无障碍视障者景观中,通过改变座椅数量和分布位置,运用智能技术免费为视障者提供视障者杖或导盲犬,在景观道路转角处设计地形平缓的大空间等多方面的人性化设计。以视障者的角度思考真正的景观需求,摒弃盲道设计不规范、景观植物无管理的现象,竭力为视障者打造适宜、安全、舒适的景观空间。

4.2.2 易交流性原则

无障碍视障者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视障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视障者由于视觉障碍在心理上产生自卑,不能正常同普通人交流。无障碍视障者景观是为视障者建立的舒适空间,景观人群多数是视障者残障人群,通过无障碍景观拉近视障者之间的交流,促进视障者心理的健康发展[4]。从视障者相互交流、互诉心声的方向出发,无障碍设计中增加休憩小品,建立更多的私密隐蔽空间,在空间布局上提高视障者交流的安全感。除视障者间的交流外,通过互动方式增加视障者与景观植物、景观小品的交流,多方面设计可交流、易交流的视障者景观空间。

4.2.3 易达性原则

无障碍视障者景观的选址宜在便于视障者寻找、到达的区域,且考虑视障者的到达路线是否安全。无障碍视障者景观中的交通路线设计在交通便利、人车分流、景观游线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无障碍景区内是否设计观光车帮助视障者到达各个景观节点,在视障者行走区域是否有车辆出入的安全问题,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游线是否交叉混乱等问题[5]。景观设计师需从各个方面考虑视障者的景观游览面临的问题,为视障者营造安全、参与性强的景观环境。

5 结语

在针对视障者的无障碍景观设计中,人与无障碍景观的配合需要大量实践,达到相互协调、井然有序的效果。无障碍景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对满足残障人士正常生活、享受生活有重要意义。现今的无障碍景观设计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如何使人与景观协调,将无障碍设计理念更好应用于景观建设,是当代景观设计师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猜你喜欢

盲道残疾人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盲道十八弯”之忧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盲道
我骄傲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请为盲人留出一条道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盲道?停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