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研究

2021-12-25王重阳

关键词: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发展

□王重阳

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的60至90年代,持续时间有30年,因为倡导师夷长技,它在我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当时,洋务派们深刻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技术的高端性和便捷性,更认识到自己身上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决定谋求更多的强国机会,于是大力引入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设备、技术项目、文化内容,这种种表现令当时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我国近代化发展揭开了华丽的序幕。

一、洋务运动对我国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激活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改变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西方列强们纷纷使用先进技术和武器来侵略中国,我国也被动地卷入世界近代化的队列之中[1]。当时的工业革命到了尾声,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大工业之余,投入更多的精力侵略他国和扩张自身势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各国纷纷被赶到了工业化道路上,中国的近代化就此产生。特别是在19世纪的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被作为清政府首个有益的探索开始普及,更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其在历史上深刻的影响地位也由此慢慢呈现。

首先,因为洋务运动将较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军事工业领域之中,必然会消耗较多的经费和资源,一度还深陷亏损的尴尬境遇之中,相关主办人员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首个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洋务运动期间兴办了包括矿务、铁路、电讯等产业项目,他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则皆为立国之本,主张将强国融入求富的活动过程当中。至此,洋务派便秉承着寓强于富的理念,集中更多的力量来筹建民用类企业,诸如冶炼、采矿、纺织企业等,为后续更多民用企业兴起奠定了基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福州船政局、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等,对应的实现形式表现为官办、官督商办以及民办。不管哪种形式,都需要招用工人参与生产活动,同时将产品销售到各个区域,从中获利,整个过程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性。不过,正因为如此,才有更多的资本去购买新型的机械和技术设备,帮助中国创办属于自己的近代工业体系,再吸收更多的人力去生产产品,的确发挥出部分克制西方经济侵略的作用。比如,轮船招商局,运营了7年左右,收益就已经达到1200万两,这深刻反映出当时资本主义特性的生产模式在我国的萌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次,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洋务派们在求强求富的道路上总算见到了一些曙光,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浪潮,更为日后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朝催生扶幼的理想方向更加靠近一步。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一系列企业开始奋不顾身地投入民族资本主义行业当中。与此同时,涉及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类企业运营模式,也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延续、拓展而保驾护航。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培育出了一批批的近代化技术工人。资料对比分析显示,持续到1894年,我国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的工人数量已经飙升到3.6万人,这样的规模固然是庞大的,也深刻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和近代产业工人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意义,就是加快了我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对我国文化教育近代化进程的推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中某些中央和地方官员开展了一场持续30年的社会改革活动,即洋务运动,主张大力引入和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其表现为,一方面开办专门的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设置外事机构,引领我国外交的近代化发展。归结来讲,经过洋务派在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诸多领域探索努力之后,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仅以文化教育领域为例,当时洋务派主张西学东渐,这直接给我国传统教育带来史无前例的冲击。至此,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开始认同了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希望有机会去潜心学习。而洋务派此时此际正想培育一批优秀的人力资源,于是就大力开办西式学堂。但想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其他国家发展实况,第一要务就是熟练掌握他们的语言表达方法,竭力规避受他人的蒙骗。李鸿章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启发下,称西学乃“自强之道似有裨助”,随后洋务派们便积极地对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实施创新改革。比如,在1862年创建京师同文馆,大力提倡学习外文,培育更多合格的翻译类和外交类人才。又如,在1863年创建广方言馆[2]。再如,在1864年设置同文馆,在招收更多人学习外语的同时,引导他们争取更多机会去深入了解外界,想方设法去拉近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距离,为日后实现近代化发展积累稳固的语言基础。此外,洋务派更在军事、科技、制造、矿业等领域中深入调查,熟悉相应的用人标准之后,选择在1867年分别创办福州船政、天津武备等学堂来培养有关专业人才,更在1872年帮助清政府筛选和委派赴美留学生,在1877年委派赴英、法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海军驾驶、作战等技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洋务派为中国培育了一批批近代化的优秀人才,直接推动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三、洋务运动对我国思想近代化的促进

洋务派主张师夷之长和夺夷所恃,并基于此进行多方面的政治改革,无形之中为我国近代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帮助。如郭嵩焘曾经阐述,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他们的朝廷政教。透过这类现象可以了解到,洋务派经历了从单纯借鉴技术到进行政治改革的变化过程,对于西方技术的认识也在持续加深。久而久之,近代早期的维新派便开始衍生,并且透过洋务派慢慢分离出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郑观应,其主张设置议院,借此实行更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这足以证明,洋务运动的重心绝非一味地学习和使用西方先进技术,并且还注重借鉴参考西方的政治体制,希望借此启发更多民众自主自强,加快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从客观层面分析,洋务运动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切行为和主张的背后,都是在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到头来也注定其不可能完成我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第一,洋务派之所以要引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和近代化发展的大环境特征相违背。最明显的是,在军事领域之中,当时各个局、厂都要接受当地衙门管辖,并非实质意义的独立性企业,一直都是清政府小小的分支单位。此外,这些局、厂的经营重心在于盈利和求富,主要还是满足清政府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不管是在军事还是民用工业领域,都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着本质性区别,在如此消极的环境之下,它们都很难得到长效发展。

第二,国内的封建顽固派们一直对所有新生事物加以抵触,甚至渴望恢复以往的封闭状态。于是这群人便开始想方设法给洋务派使绊儿,导致许多活动不能顺利进行[3]。而透过国际视野审视,当时外国列强不想让中国国力增强,为了全面地把控我国,收获更多的经济利益,不会将真正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传到中国来。结合这种种现实,可以明白当时洋务派自身已经是缺陷重重,加上内外不良环境因素的频繁侵扰,导致洋务派很难切实落实自强求富的理想目标,至于要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则更加不现实了。

第三,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表面上模仿西方,而实质上则是基于封建主义来搞形式上的资本主义嫁接。如是,短期内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长期下去,则会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带来阻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技术,透过购置机械设备、制作产品、培育人员等层面,带动了我国近代化的衍生和发展,在军事和民用工业领域,以及文化教育、思想变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但由于受当时清政府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等内外忧患的影响,洋务运动在自我保护、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限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的确为我国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起码透过委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打开了部分人的视野,令他们可以在日后不断积累实力,为近代化发展尽心尽力。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