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方向

2021-12-25李富昌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金融学经济学理论

黄 强 李富昌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自然辩证法对于金融学研究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促进金融学研究的发展。第二,应用哲学思想对不断发展的金融学理论进行反思。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有着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与矛盾,其一是我们如何对旧有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其二,是以往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社会下金融的发展已然出现巨大的弊端,如普遍的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社会中产阶级不断萎缩,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配置不公等现象都在不断地警示我们,要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金融学旧理论,应当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去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新常态下的经验教训并形成自己的金融创新理论,再去指导金融实践。通过自然辩证法对金融学理论的反思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建设相结合,对中国金融学研究起到推动与创新的作用。

一、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金融学发展历程

公元前2000年在巴比伦寺庙就已经出现了金融业的雏形,通过对货币的存储以及发放贷款等方式形成了最基本的类似银行的资金融通方式,而成立于1964年的英格兰银行,则是源于当时极速发展的工业以及繁盛的商品贸易与经济,金融学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现如今,金融行业是构成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目的,把资金从资金富余方转入资金需求方,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资金供给矛盾,同时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金融学是由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这过程中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深受经济学的影响。金融学有别于经济学的是研究领域,经济学更注重宏观经济的研究,例如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和国家货币发行问题的研究;而金融学则更注重微观领域,例如具体的金融产品设计、公司金融和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金融学与经济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而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存在时,名为“银行货币学”,形成于西方,并于近代传入中国。

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金融学研究领域迎来了两次“数学变革”。第一次是马克维茨的证券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用数学的形式定义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用数学期望值来定义收益,第一次从数学分析的视角对金融学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为金融投资行业打开了量化分析的大门。第二次“数字革命”则是由Black-Scholes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而“B-S定价公式”的出现将金融研究领域推进到高频连续时间段交易的研究。同时,期权定价公式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由此金融学的理论研究开始引入严谨的数学模型,从单纯的人文学科转变成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这两次数字革命打破了金融学原有理论的研究框架,不仅丰富与完善了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推动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兴起,以使得金融这门社会科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相关的事物或者领域的一般规律,目的是能够科学有效并带着哲学意味,把握自然领域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一直被用于科学研究,以数学作为工具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规律总结,赋予了数学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将数学应用到金融学领域并取得重大成就。这是将自然辩证法从最初研究自然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体现,同时,也是在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扩展和加深金融学的研究领域。

二、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我们为什么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主要由以下两个矛盾所决定的。

(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十几年前西方经济学还几乎是国人的一种信仰,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都要用西方经济学解释,在应用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国内与国外都出现了“中国经济速崩论”的说法,其言论一度甚嚣尘上。西方经济学家一度看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即便是国内的经济学者,也有部分基于从西方经济学研究,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持悲观情绪。然而,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了“中国崩溃论”的失败。毕竟近三十多年来,已有无数崩溃论或看衰中国的论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发展和壮大的起来的。不仅如此,西方以大量条件限制的理想状态为理论前提,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些理想状态,或者理想状态与假设存在很大出入。例如,“经济学”这个概念就被争论了很多年,现在都没完全说清楚。

经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的一门学科。我国的社会基础构成与西方社会的基础构成有着很大区别,这不仅仅是局限于政治制度的差异,也包括历史传承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框架。如果完全忽视我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构成基础上的差异,在我国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必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何在充分考虑社会构成上的基础差异,进一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展理论,使得理论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十分重要且急迫的事情。据《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申报工作的通知》(国教材办〔2020〕5号),经资格审查、书面审核、会议答辩和面向社会公示及异议复核,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编写共有13所学校、25个团队入选。编写书籍具体包括《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中国区域经济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共9本教材。这些新编的教材将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丰富实践,提炼具有原创性、解释力、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形成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并用来指导中国新的经济实践。

(二)新事物与旧理论的矛盾

以理论为指导的探索活动,会出现许多新事实和新现象,原有的理论难以解释,人们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原有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理论取代原有的理论,从而把科学推向前进。进入21世纪20年代,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之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前提下加快了对资产管理与金融投资领域的布局。随着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基于这些技术推陈出新的金融交易与资金融通方式,一改以往老旧的金融模式,在时代展现出更快速、更智能、更高效的特征,由此开创了智能金融交易与资金融通的新时代。

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识别与管控,可以对海量的客户进行精准的风险度量;基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智能投资程序,将会一改现有的投资交易模式。新的风险度量方式与新的投资交易模式是以往旧的金融投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短线高频交易程序,无法用以往的金融投资理论进行分析与解释。物随时迁,当新事物的兴起以及得到广泛应用的时候,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去适用,就会造成很多因不适而产生的问题。例如,在面对引入过于复杂的数学模型与计算而设计出的金融产品,监管部门在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下,无法充分了解和有效识别产品风险,从而放纵与造成了“次贷危机”。同样的,走在市场前端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公司大量的应用新的金融科技的情况下,公司经营与业务中存在的金融风险都会被其用金融科技包装掩饰后显得无害。过多的数据与复杂的数学模型,常常监会使管者与客户懈于深入研究金融产品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2020年暴雷的各种借贷平台,打着大数据和复杂风险识别模型的旗帜,实际中却在不断地积累风险,最终结果却由社会和投资者买单。因此,为了适应因新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金融交易环境及模式的改变,金融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的。

三、新时期下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方向

(一)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球经济重新复苏,而苏联的解体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缩减,使得以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话语权。虽然世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世界经济是建立在以美元绑定石油的基础上的,产业全球化虽然带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其本质是资本利益的体现,产业链中下端的国家分的利益远少于霸占在产业链上端的国家。从国际贸易学中的相对优势理论中可以知道,小国嵌入全球产业链是最优的选择,然而,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打破现有的格局。中国自2003年开始参与全球化产业进程,作为产业链的末端大量生产世界商品,平衡了美元的超发,因此中美度过了一段蜜月期。而当下,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逐步参与全球产业链上游布局,促进中国的利益,这是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从国际舆论围攻中国的原因,并且可以预见随后金融斗争的爆发。因此,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冲击以及稳定国内经济发展是当下中国金融创新与改革的重点。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的金融理论是打破旧国际垄断式金融模式的关键。

(二)中国金融创新及金融改革发展方向

1.中国金融创新——真正的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理论与传统的金融理论有所不同,并非完全以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基础,其核心理论是基于社会公平与机会平等为基础的。其诞生的目的便是为中小企业、低收入者以及农民等非传统金融客户群体而服务,在可以承担的风险成本下,通过金融创新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人群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促进社会公平。而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方经济学中,由于金融是在资本的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其自然的继承了资本的特性,逐利与垄断,这也意味着金融是资本家为富人阶级服务,为低收入人群服务是违背金融本性的,是不经济的,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中,穷人会被资本与金融抛弃的原因。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公平”于“效率”的天平之中,有偏于“效率”,损失了部分“公平”。这是在陷于时代的局限性下做出的选择。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迈入新时期,经济发展应该更为重视“公平”。“公平”不仅应该体现在减少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效益上。追求“效率”经济是为了在贫薄时积累财富,而追求“公平”经济,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之中,具有与西方资本主义下的金融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以追求增进社会公平与和谐为核心,而不是逐利与垄断。因此,普惠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理论,其可以发展的形式与衍生的金融理论是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以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为目标,打破旧有的西方资本主义下金融理论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金融理论,以此打破中国金融学界总走西方金融学界走过的路,开辟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

2.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前要求,以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五个方面作为“十四五”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十四五规划”中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对“十三五规划”目标的继承与创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同时,创新也是为适应新时期下将要面临的新问题与新环境。对目前而言,世界正处于大变局时期,全球化有倒行趋势,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未止。在全球经济下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的大环境的下,“十四五规划”中金融改革发展目标为适应新时期所处的环境,主要以防范国际金融冲击,巩固国内金融发展和助力“双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把自然辩证法与金融学的历史、金融创新以及中国金融改革方向相结合,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对此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第一,为适应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学融合了数学、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金融学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于此。第二,中国金融创新发展需要找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认识相适应的新方向,旧有的资本主义下的金融学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矛盾的情况。因此,研究与发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是中国金融创新研究的方向。第三,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金融改革方向应以解决新的矛盾为主要目的,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

猜你喜欢

金融学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An Analysis on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