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问”的策略

2021-12-22尹洁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本内容课文

尹洁

教学之问是引领学生逼近文本和问题真相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学生言语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借助问来促进学生之学,这就需要教师要问出门道,问出精彩,要贴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设计问题要避免虚假问题

低年级课堂中,教师的虚假性问题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其一,问题过于简单,毫无思维的价值,学生信口就能回答;其二,问题难度过大,完全超出了认知范畴和能力认知之外,让学生根本就无从答起;其三,源自于教师口头禅似的设问,诸如好不好、行不行之类,学生即便作答也都是有口无心。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有限,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去伪存真,要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的收益。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课文中的“我”为每个季节描画了怎样的太阳?“我”为什么要这样画?如果是让你来画,你会画出怎样的太阳来?教学一年级下册《彩虹》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课文中“我”想借助于彩虹干什么?你是否喜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直接指向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学会捕捉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整个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以积极的思维认知作为依托,巧妙地关注文本中的核心资源,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二、设计问题要凸显核心问题

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并不是不设计问题,相反的是他们设计的过于零散,尤其是在低年级课堂中,可谓是问题满天飞。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有的低年级课堂中教师随口问出的问题达到50个之多,平均下来一分钟不到就抛出一个问题,完全将课堂教学的时间放置在应付毫无价值的问题上,文本没有来得及朗读,真正的内容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其思维的含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及时地统整和归纳,积极设定文本的内容和实践,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核心主问题,更好地推动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大自然中一只小虫子生活的乐趣和危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文本内容,对文本实现全方位地认知与感受,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阅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在大自然中做一只小虫子到底好不好呢?整篇课文的教学就可以围绕着这一个核心主问题展开,这一问题的价值就在于三点:第一,这个问题契合了文本两个维度的内容,课文既描寫了作为一只小虫子的情趣,同时还描述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第二,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给予了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选择的空间和权利;第三,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文本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感受。

正是这样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了与文本进行深入接触、全面感知的过程,更好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设计问题要关注语文要素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而言,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因此,教师要从一个“巧”字入手,可以紧扣学生的认知兴趣点巧妙设问,可以紧扣文本理解的重点巧妙设问,也可以依托学生能力的提升点紧密设问……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中对学段教学的定位,深入研读统编版教材编排的真实用意,切实把握文本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文本的内容更加高效。

就以二年级上册中的《我是什么》这篇课文为例,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对照课文就不难发现落实语文要素最为关键的语段就应该是“水从空中落下的形态”这一部分,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的三句话,然后借助问题对学生对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样都是从空中掉落下来,作者为什么要分别用上“飘、打、落”三个不同的动词,为什么不能使用同一个动词呢?这三个动词的顺序能否做调整呢?

很显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就对单元语文要素的一种观照和落实,通过问题的引领,将学生的思维从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转向对文本语言赏析和和品味的层面上,鼓励学生以深度细读和研读的方式,关注文本在动词上运用的技巧和策略,让学生更好地辨析并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

四、设计问题要指向语言运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点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呢?教师要充分解读课标对低年级学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深入研读统编本教材中设计的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习题,积极整合资源,精妙设计问题,借助问题搭建语言运用的实践平台。

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单元语文要素要求关注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整个单元以及语文园地都设计了相关的训练资源。以教学课文中“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动词,教师不能主动先讲,剥夺学生自主性思考和实践的契机,而要设计激活学生内在思维的问题:“迎上去”和“追上去”都表示快速地奔跑,但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并没有让学生在外围层面上胡乱思考,而是紧扣两者之间的不同,将学生的认知性思维聚焦在文本深处,关注两者之间差异,运用辨析和对比的思维来体悟动词表达的重要性。

在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则邀请学生上台参与表演,一种情况,教师正面对着学生,让表演的学生正面奔跑,以展示“迎上去”两者相对而行的状态;另一种情况,教师背对着学生,让表演的学生跟着奔跑,以展示“追上去”一前一后的状态。学生在问题的促动,形成了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而这样的表演不仅是对学生自主性思考的印证,同时更借助直观的方式关注了文本的内容,强化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五、设计问题要富含思维含量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不能脱离教师的设问而单独存在。因此,教师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紧扣文本内容的重点,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性兴趣,促进学生内在的深入思考。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中的《坐井观天》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篇课文不仅语言简练生动,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道理。教师在关注人物对话描写以及对话中标点符号运用方法等工具性层面的内容之外,更需要设计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认知性思维通向文本的深入处。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第二,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会不一样?第三,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这三个问题可谓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第一个问题指向于内容层面,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第二个问题指向于内容思维的探究,初步感知不同的观察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观察认知,从而为学生顺势关注文本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第三个问题则是充分关注学生内在的认知问题,鼓励学生基于文本信息,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认知。

这样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从内容感知到辨析判断,最后将故事的寓意水到渠成地理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设计问题不仅是教师解读文本成果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架构课堂、综合信息能力地一种体现。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标入手,着眼于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巧妙的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妍

猜你喜欢

文本内容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