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习作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1-12-22魏青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乐园习作作文

魏青

习作表达是学生自身情感的流露,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或者示范作为替代,而要在习作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提出要链接生活实际,构建生本作文的素材之源;尊重学生差异,建构生本作文的认知阶梯;鼓励学生创新,打造生本作文的教学愿景。

【案例呈现】

我们学校有这样两位老师:他们在习作教学中所秉承的理念完全不同。甲老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常常选择好素材、设置好框架,甚至很多核心之处的遣词造句都一一指导,提醒学生具体应该使用怎样的写作方法,事无巨细地进行点拨。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而且质量不错。

乙老师则完全不同,他所秉持的理念是“放手”,将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每次遇到具体的习作命题,总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先进行自主性审题,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对学生的选材、组材和谋篇布局进行适度指导之后,就不再进行深入细致地点拨,而是将更多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自主修缮,最后誊写结束。

这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完全不同的,所形成的评价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人认为甲老师用自己的示范和引领,为学生明确了方向,学生可以在模仿和实践过程中习得写作方法;也有人评价乙老师的方法,过于随意,学生跟着老师学不到东西。每次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有部分学生会显得捉襟见肘。

【问题诊断】

不管两位老师的教学有着怎样的差异,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能够体现“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

首先,过于强化教师作用,学生习作如出一辙。上述案例中,甲老师的做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但这些成果却是在教师手把手的灌输下形成的,学生没有任何的思维意识地参与,这就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基本是一样的面孔,不仅结构雷同,甚至连语言表达的都近乎相似,这样的成果不要也罢。

其次,教师点拨严重缺失,学生习作捉襟见肘。上述案例中的乙老师,在学生创作之前,抱着所谓的“放手”,不指导、不点拨,导致學生在习作时始终举步维艰,很多学生原本是什么水平,一个学期下来还是什么水平。这种放纵式的自主,其实对于学生真正写作能力地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教师指导好高骛远,学生习作趋向成人。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时,习惯于从所要教学的内容出发,而缺乏对学段习作目标的整体关照,会犯下好高骛远的错误,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学生炼成“绝世武功”,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即便是相同素材和命题的内容,不同的学段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脱离儿童化的认知,就会导致学生习作不断的逼向功利化、成人化,导致生本意识完全丧失。

最后,随意设置任务驱动,学生表达索然无味。不少教师喜欢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比如秋游活动、举办校运动会等,都会直接布置任务:好好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写一篇作文。这种生硬式的任务驱动,使得学生还没有参与活动,兴趣已经下降了三分。学生在交流自己的观察发同时,都表示自己观察到“其他的学生都在观察”。此时,学生所写出来的习作也就成为了纯粹的应付式习作,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蕴也就无从谈起了。

【教学建议】

建议之一:链接生活实际,构建素材之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缺乏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走进死胡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实际,将思维从教材中走向广阔的生活,习惯于从生活中搜寻真实有效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真实世界、体会自己的心理认知,让学生的习作不断贴近生活状态,学会关注生活、表达自己。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乐园”,编者设置这一习作的用意就在于帮助回忆自己的生活,让学生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捕捉素材,从而便于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真正提升习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本着“生本作文”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首先,结合生活实际,广泛搜寻。比如自己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班级图书角、自己家的小院子、学校的篮球场、满是玩具的房间等。在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生活体验,将思维逐步聚焦,在自己的乐园中最喜欢干的事情是什么?这个乐园曾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在这个乐园中,你曾经遇到的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旨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尊重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在表达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继续向深处聚焦,以“村头小河边的草地”为例,分别从绿草、野花、昆虫等事物,感受乐园的环境;引导学生从放风筝、看天空的晚霞等活动,享受自己心中的乐园;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抒发自己的认知体验,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呈现出来,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不断发展。

建议之二:尊重学生差异,建构认知阶梯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过程,自然也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认知状态。当下语文教学,一直都倡导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因此,生本作文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作为一种难得的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以契合学生完全不同的认知状态,真正推动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不断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动物朋友”一文,很多教师会认为这是一篇传统上写“动物”的习作,但从主体中的“朋友”二字来看,教师就不能完全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上,而要尊重学生个体认知和原始积累的不同点,鼓励学生不同不同的维度出发。比如有学生最喜欢的是自己家的小羊,他认为小羊的外形很有特色,可以着力描写;有的学生要写自己的小狗特别爱吃肉,可以写写与小狗争抢吃肉的经历;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小猫,因为小猫温顺可爱,可以写写与小猫相处的趣事……

不同的经历,有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同一篇习作在选材和明确重点时的视角和眼光也就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所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教师习作教学的资源,同时也为其他学生选择多维的素材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素材。

建议之三:鼓励学生创新,打造教学愿景

习作的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无论习作的内容优劣,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从习作的本质来看,习作表达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过程,更是认知自我、了解世界的过程。教师就需要创造更为广阔的认知世界,减少学生对习作的束缚,在积极落实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爱上习作,享受成功的愉悦之旅。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习作是一个典型的科幻类习作,此时教师并没有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想象,而是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入手,比如生活中有什么需求是没有实现的,有什么困难是难以克服的,有什么想法是在未来达成的……然后尝试运用科幻的角度,来指导或者实现学生实际生活中难以达成的目标。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就有了生活的根基,不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借助直观图片、匹配音乐的渲染,创造出适切而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打开想象之门,走进自神奇而瑰丽的科幻世界。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能始终是点拨者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想象过程中的伙伴,甚至成为学生想象中的一个角色,与学生形成巧妙的对话,鼓励学生的心智和性灵,在课堂中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飞。

习作表达是学生自身情感的流露,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或者示范作为替代,而要在习作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艳

猜你喜欢

乐园习作作文
习作展示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