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1-12-20孟庆霞

林区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党史法治道德

孟庆霞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对提高初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及道德水平具有方向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和加强党史教育,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精神状态的蕴育、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发挥党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党史教育内容,努力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认知和热爱,从而增强“四个自信”,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重大。

1.注入党的情怀,传承伟大品格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精神迅速生长的拔节期,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这时不仅要给学生充足的生活营养,更要给他们充分的精神营养,要向孩子的心灵世界源源不断地传输红色基因和精神力量。将党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党史中蕴含的初心使命和革命情怀,进一步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性,把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实践创造、勇于斗争、历史经验和伟大成就,作为鼓舞斗志、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明确方向的强大动力,努力成为赓续党的精神血脉,胸怀党的血性风骨的可靠传承人。

2.领悟党的智慧,培养辩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把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党的发展历程中,领悟党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智慧,在中国的历史转折中党正确领导的伟大力量,用党史中蕴含的方法论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其学会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看问题、看社会、看未来。在思想形成的关键发展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明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使其从小树立唯物史观,为未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党史教育培根铸魂的指向,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汲取党的精神,筑牢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生成了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精神谱系,这些都成为了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革命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到中国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直至中国改革发展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九千五百多万人的大党。从党的面貌、国家面貌、人民面貌、军队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奇迹中,尤其是在一次次危难中能绝处逢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强大信仰力量中,汲取红色基因中丰富的精神营养,学习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坚韧品质,从而增强理想信念、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

二、党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呈现

党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学科的独特优势,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提到党史教育,但有许多党史人物和案例,以及一些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党史的事件、人物引出。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升党史教育的素养,增强党史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党史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以下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七至九年级教材中相关党史教育语境的部分列表(表1)。

表1 初中《道德与法治》七至九年级教材相关党史教育语境部分列表

续表

三、党史教育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

1.创设党史教育教学情境,实现情感浸润心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有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它告诉青少年应该做什么,同时它又是一瓶历史的清醒剂,告诉青少年不应该做什么。初中思政课是打牢学生思想基础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重在进行情感体验,开展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党史教育与教材内容的切入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使教学在党史教育与思想发展的同频共振下,传递党史教育的温度、力度和能量。

2.讲好党史教育感人故事,引导学生认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故事与生俱有生动形象的特质,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1]。百年党史里的故事无以穷尽,这需要教师对故事进行加工,正确认识党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内容,使其直观立体、生动有趣、感人至深地呈现。同时通过多维度分析,掌握故事精髓,推进学习有效开展。在教学实施中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进阶。如做好党史教育故事的数据分析,沂蒙红嫂在革命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奉献,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 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万多人。把数据与故事情景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思考红嫂们为什么愿意这样做的过程中引导其认知发展。党员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红嫂保护革命战士的故事所产生的感人力量,能够促使学生认知经验的提升,领悟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也是全心全意拥护共产党,就此水到渠成地找到党和人民心连心的答案。

3.注重党史教育资源精选,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为提升党史教育实效,实现与教材的有效融合,教师注重搜集、开发和使用党史教育资源,完成、充实和拓展教育内容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资源丰富,且开放程度高,为教育资源的获取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如何保证资源的政治性、准确性和价值性,助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一定要注重资源的精选和慎选,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的丰富资源,下载有关党史教育的故事、视频等,既可以保证资源的可靠性,又可以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在资源的使用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体会党史教育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探究性和思辨性。

4.打造党史教育实践课堂,延伸党史教育空间

党史教育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有机统一的过程,党史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悟、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党史教育的延伸,重在加强学生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应该结合现实在社会生活中讲,要善用各类社会资源为思政课赋能[2]。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组织与党史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课上到课下,深化教育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党史学习交流分享会、党史小征文评比、主题党史教育日和红色党史故事班会等,夯实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加深对党的热爱。从校内到校外,扩大教育空间,活化于物,体悟于心。如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红色场馆中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认同,在认同中坚守,与党心连心,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书本到行走,延伸教育线路,实践于路,充实于脑。如绘制红色研学路线,开拓“五育”之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充实学生头脑,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给党史教育注入时代注脚。

加强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培育创新品质,是初中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究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培育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党史法治道德
第一次学党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