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节粮减损的理念和实践

2021-12-13鲁珂君张成志

中国粮食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节约粮食减损储粮

文/鲁珂君 张成志

一、节粮减损理念和途径

粮食产后损失是自然、经济、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耕地特征、气候状况、生产经营方式、技术装备等都会影响损失状况。在一定条件下,有些损耗是正常的,而有些是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改善设施、创新机制等办法减少的。

粮食从种植到消费经历作物生产、农户储运、收购仓储、物流运输、加工供应等环节。粮食损失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主体,但各个环节的情况却有很大不同,谷物收割、农户储粮、搬倒转运、加工环节是损失比较突出的环节。例如,谷物收获机收的损失率有的达到3%;农户储粮损失高的在8%左右;转运抛洒的损失有的高达2%;大米和小麦粉过度加工导致的口粮损失可能超过100 亿斤。另外,餐饮食物的浪费也很惊人。因此,开展粮食减损工作,必须建立体系化、全链条的观念。无论是粮食生产者还是流通及加工从业者,或者是粮食消费者,都应该是粮食减损的参与者。管理者要梳理好各个环节损失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减损措施,推动实施并达到最佳成效。

体系化推动节粮减损,就是要管理者发挥领导作用,以国家战略为目标,政策、法规为依据,技术装备和知识教育为支撑,组织协调粮食生产者(包括粮食流通从业者)、粮食消费者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在政策和规章方面,要明确指标、标准、职责和分工。在技术装备方面,针对问题突出的环节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在知识教育方面,让爱粮内容进教材,并注重面对国民全面开展爱粮节粮宣传。

二、节粮减损法律、政策、标准和管理

(一)法律、政策支持节粮减损

政府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已经列入国家立法计划,目前正在起草评审过程中,在研究法律相关内容中,节粮减损纳入法律规定已经形成共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基于减少粮食损耗对粮食仓储和运输条件提出要求,而且明确国家开展珍惜和节约粮食宣传教育。在国家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对节粮减损均有明确的要求。国家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考核体系中,节粮减损是其中的重要考核指标。此外,国家还制定规范性文件,推动节粮减损任务实施,如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中办、国办《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以及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作为主管部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是推进粮食行业开展节粮减损工作的重要规定。

通过制修订标准,推动科学收购和适度加工是节粮减损的重要措施。以粮食的最终用途和最佳品质为指导,科学制修订粮油产品标准,完善加工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粮食加工出品率和综合利用率,有效节约粮食资源。玉米国家标准调整了等级指标。稻谷国家标准将整精米率指标改为非定等指标。大米国家标准修订了产品分类。小麦国家标准修订中,调整了小麦分类。修订后的标准充分体现了有利于节粮减损、促进农民增收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对收购和交易环节的规范化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二)政府部门按职能承担相关工作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协调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按照职责分工,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和消费环节,财政部、国管局、教育部在行政机关、学校等领域,市场监管总局在标准的制订修订方面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科技、卫生、旅游等部门和工青联、科协等组织结合各自的特点,也积极支持节约粮食宣传工作。各省、地、市政府也相应落实相关任务,形成联动。

三、节粮减损文化

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并且农业的自然禀赋比较差,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饥荒。因此,在珍惜粮食、节约节俭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国古代有粮食崇拜。传统风俗中,粮食成为各种仪式主角和象征。北京有个古迹叫社稷坛,是明清皇帝供奉土地和五谷(社和稷)的地方,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农历二、八月的上旬)举行仪式。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与食物相关。

政府大力引导爱惜粮食节约节俭。自2006 年开始,每年上半年(一般是五月)全国粮食科技活动期间,多部门联合集中组织开展节粮减损、科学消费等科普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通过参观稻米科普文化长廊、体验插秧耕作、观摩粮食加工、重温节粮爱粮古训等宣传方式,宣传爱粮节粮、营养健康、保障粮食安全的理念和知识。各类学校也重视爱粮教育,如小学生教材中的《悯农》一文,就是让孩子一边认字,一边了解祖先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各地还建设了一些粮食博物馆,如首都粮食博物馆、中国粮食博物馆(江苏宿迁、河南工大)、水稻博物馆(长沙)、小麦博物馆(温县)、大米博物馆(五常、盘锦)、玉米博物馆(通辽)、粮仓博物馆(阜阳)、大豆博物馆(黑河)、油菜博物馆(沙洋)等,有的主要讲述粮食的历史,有的主要介绍稻谷、小麦的知识等。

四、农户的减损节粮

(一)农户科学储粮科技创新

多年来,我国以国家科技项目“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为起点,开展农户储粮技术推广。分别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建立以粮食收纳库为依托的代农储粮的新型农村储粮模式并进行应用示范,在粮食主产区构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示范户11830 户,示范户平均储粮损失率为1.02%。每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6.12 亿元。在实验区,实现了农村储粮损失减少50%。

研究开发系列植物源杀虫剂和防驱杀虫鼠技术,并示范应用14000 余户。开发出玉米、稻谷保质干燥设备和用于大农户的较大容量的农户物流粮仓,以及玉米就仓干燥设备等,有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发了农村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可远程进行在线技术咨询服务。

(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

2007 年设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支持在辽宁、山东、四川三个省分别开展针对玉米、小麦、稻谷的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建设试点,共3.2 万套。2009 年扩大试点至14 省57.2 万套,2010 年正式在23 省实施建设138 万套。200 万套储粮装具可存储粮食约79 亿斤,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1亿斤,可为农户增收4.8 亿元。

“十二五”期间,共为全国26 个省(区、市)农户建设标准化储粮装具693.5 万套。2014 开始,专项在东北地区开始建设大农户组合式储粮仓,单仓仓容30立方米,可存粮13 吨左右(折算为玉米粒),有效解决了“地趴粮”问题。2017 年启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为农户提供储藏、清理、烘干、加工、销售服务的产后服务中心。同时,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有12 个省三年计划建设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共57.6万套。在使用已有农户科学储粮仓型建设外,山东和宁夏等个别省份还研发使用了30~50 吨仓容钢板立筒仓、钢骨架玉米仓等新仓型。

实施农户科学储粮最直接、最主要的成效就是减少了粮食产后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储粮损失一般可减少至2%~3%。这对于一户储粮1000 公斤的农户而言,减少粮食损失50~60 公斤。粮食烘干服务,减少了马路洒粮和地趴粮现象。另外,农户储粮也是农户自我生命保障的稳定器。例如,在2013 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 级地震中,眉山灾区的房屋倒塌严重,但是农户的小粮仓却没有倒,粮食未受损,为农民保住了救命的粮食,为灾后应急救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通过提供烘干等服务,帮助农民把粮食提质进档,好粮卖好价,推动节粮减损,增加收入,实现“优粮优储”。江苏南京天纬农机服务合作社、四川广汉黍鑫粮食专业合作社、浙江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山东金利康面粉有限公司、安徽滁州全椒县大墅省储库艾塘、黑龙江倍丰金秋、山东烟台百瑞佳面粉有限公司、云南丘北县腻脚乡西里古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开展清理、干燥、收储、加工、运输、销售服务,或者延伸订单收购、种肥测土、“丰收贷”等服务,拓展产前产中社会化服务,实现持续运营、合作共赢。通过服务,小麦每公斤价格比市场价高0.2 元左右,玉米售价每公斤增加0.16 元左右。玉米杂质率平均降低9 个百分点,霉变损失率降低7 个百分点。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新建烘干中心或对原有烘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确保粮食收获后有序烘干、及时入库,减少因落地造成的湿粮破碎、黄变等损失。建成项目预计可使覆盖区域内粮食损失平均降低4 个百分点,农户存粮从“路边晾晒、自然风干”向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干燥转变。特别是在2019 年粮食收购期间遭遇连阴雨天气,烘干等产后服务的作用和优势更加显现,大幅减少了产后损失。

猜你喜欢

节约粮食减损储粮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节约粮食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幼儿园开展节约粮食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三好”儿童在行动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