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木构件用材资源及民族木结构建筑类型的研究

2021-12-09李建波韩萌萌杨晓凡

绿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木结构吊脚楼黔东南州

李建波,韩萌萌,杨晓凡,梁 哨,李 权

(1.湖北福汉绿色建筑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2.湖北福汉木业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3.无锡太湖新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131;4.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1 引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州)辖1市15县,面积3.03万km2,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总人口477.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0.3%,是多民族聚集地。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森林面积3033.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37%。境内有规模木材加工企业85家,具备民族木结构建筑发展的产业基础[1,2]。黔东南州村寨中的木质建筑(包括:鼓楼、宗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歌坪、芦笙堂等)资源极为丰富,有着悠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随着近年来贵州省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从建筑构造、美学、文化功能、营造技艺和聚落形态等方面对黔东南传统村落和民族建筑改造及产业化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住宅需求量大,住宅产业化的模式同样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3,4]。黔东南州由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传统木结构建筑现存量高,市场需求空间巨大,黔东南州常用木结构建筑用材树种分布及传统木结构类型研究对弘扬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和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黔东南州林木采伐及利用情况分析

黔东南州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统计表如表1所示。黔东南州在“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共为381.5万m3,具体包含8种采伐类型,分别为商品林主伐、生态公益林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效林改造、低产林改造、抚育采伐以及其他采伐。2017、2018年全州商品林主伐蓄积分别为134.2万m3、173.9万m3,各占全年总采伐量的95%、91.5%,林木采伐以商品林主伐为主,其余7项采伐方式占比极少。2017年合计7.2万m3、2018年合计16.2万m3。2018年,全州完成林木采伐发证2.1万份,发证总蓄积190.07万m3,出材131.17万m3。全年发证蓄积较2017年提升34.48%,故全州采伐限额总体充足,但使用率不高(两年分别为36%、47%),但部分木材生产大县如锦屏县、从江县的商品林主伐限额使用率可超90%,而凯里、施秉等县市使用限额比例极低。反映出全州采伐限额不足不是总体性的紧缺,而是区域性、种类性的紧缺。存在部分县市无商品林主伐限额可用,部分县市限额大量结余的问题。

3 黔东南州常用木结构建筑选材及建造工具

黔东南州当地居民就地取材,通常选用杉木、枫香木、松木等作为木结构建筑的原材料,屋顶除少数用杉树皮或茅草,现大多用青瓦。因此,苗侗村寨民居和公共建筑大部分是木结构,少量的其他材料建筑是近几年才建起来的[5]。苗乡侗寨的木结构建筑通常由1个掌墨师以及若干木匠共同建造完成[6]。建造工具主要为墨斗、角尺、竹杆尺、墨线、斧头、凿子、锯子、铁锤(钉锤)、木锤、长木杆、木马、木钻等。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也有工匠开始使用电锯、电钻、电刨等现代建筑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

表1 按可及度统计黔东南州用材林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

4 黔东南州传统民族木结构建筑类型

4.1 吊脚楼

当地木结构民居主要为干栏式结构,平面布置灵活,通常为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等均为木材加工而成。苗族村寨的吊脚楼,依据地形建成,尽可能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独立干栏式木构楼体建筑,为典型的苗侗干栏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结构构件主要是圆木柱和矩形方柱,用木柱支托,凿木穿枋、衔接扣合,柱和排扇形成排扇结构,排扇之间通过纵向联系构件连接,屋面为两坡悬山屋面,两山加披檐形成貌似歇山顶的形式。近现代修建的当地木结构建筑仍沿袭着这种传统的建造工艺。吊脚楼结构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划分,即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其中以二层为主要层[7]。苗族和侗族吊脚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吊脚楼有美人靠,由于是依山而建通常为半边吊脚楼。而侗族的吊脚楼有跑马廊,通常是倒金字塔式的吊脚楼。

4.2 鼓楼

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鼓楼为村寨集资建成,有专人看护。本地鼓楼楼身以杉木为建筑材料凿榫衔接,柱方采用榫卯连接,结构严谨,通体不采用一根铁钉。现在村寨中青年劳动力往往外出务工,只剩老年人留守村寨,所以鼓楼也成为留守老人夏日乘凉、寒冬烤火的场所。上部似塔,重檐斗拱,边角为偶数(四边、六边、八边),层数为奇数(五层、七层、九层)[8];鼓楼中砌大火塘,周围再设一道长凳,可容上百人集会。也有部分鼓楼除了中间的大火塘外,在鼓楼一角增设一个小火塘,供更多的村民集中议事。鼓楼属于侗寨的公共建筑,一般修建于村寨中央,是村寨中最高的建筑,如遇外敌入侵或发生火灾时就会击鼓为号,村民听到鼓声就会迅速集中,共同抵御外敌或扑救火灾。

4.3 风雨桥

黔东南侗寨村寨大多修建在水边,特别是河流和小溪的交汇处,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在侗族地区连接河流和小溪的风雨桥也可修做花桥[9,10]。花桥的称呼来自于侗族年轻人在夏夜里乘凉和载歌载舞的地点,是村寨里男女互相交流的绝佳场地,在桥里既能躲避炎炎夏日,又能够躲风避雨。风雨桥的结构以桥墩、桥身两部分为主。桥墩一般采用石块砌筑而成,其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圆木逐层悬挑,把桥的跨度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凸显了风雨桥的美丽和壮观。

4.4 侗族戏台

侗族的传统习俗是每逢年过节时都会唱戏,重要的节日是唱戏与唱歌一起进行,相互融合,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唱戏的同时都有自己的民族乐器。戏台造型与侗族民房类似,是一种吊脚楼式的木结构建筑,用杉木木集接穿斗拱而成,融合了建筑、彩绘、雕塑、诗词等元素,有较宽的表演空间,建筑平面为矩形,一般是三柱排扇单间一层,有吊脚,吊脚高度是1 m,台顶盖瓦。表演区通常是四根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设四根大额枋,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为四边形,类似于四合院的样子,表演区旁边或左右通常设更衣室[11]。

4.5 凉亭

凉亭是歇脚、乘凉的建筑,一般是六角亭,同侗族鼓楼楼顶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如塔尖一般,而底层屋顶大于顶层。凉亭楼檐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并且重檐自上而下重重叠叠。

4.6 禾仓

苗侗族村寨往往建有比较完善的禾仓群,禾仓群布局完整、设施齐全,具有防火、防鼠、防蚁虫、防潮等功能[12]。是主要用于存放粮食的专用建筑。即使房屋被火烧成了灰烬,独立存在的禾仓能够让灾民免除饥馑之虞。

5 结论

黔东南苗乡侗寨承载了民族迁徙和农耕的历史记忆,也是维系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不绝的载体和动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苗侗先民们从来不缺生存的智慧与建设家园的技巧,并从演绎千年的“苗家住山间,侗家住水边”和吊脚楼、风雨桥以及梯田、护寨树等自然生态理念与生存智慧中汲取养分,彰显了黔东南地区的山地特色与民族建筑风格。

猜你喜欢

木结构吊脚楼黔东南州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补妆
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趋势浅析
木结构建筑生产基地落户武汉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