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海报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应用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2021-12-08裘佳妮

河北画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观者故宫文物

裘佳妮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逐渐脱离专为政治服务的境况,表现主题不再一味地歌颂红色革命英雄,而是逐渐以平民视角关注当下真实日常生活现状和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和向往,比如《庐山恋》《秋菊打官司》《站台》等海报设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摄影技术的传入和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电影海报设计从单一的手绘向数字技术、摄影、拼贴和绘画的综合创作模式过渡,设计不仅要传递信息,也开始关注字体,色彩搭配,象征图形应用,版面编排以及设计背后所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文化美带来的愉悦感,新颖感和意境感。[1]黄海设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海报,将该纪录片中的“故宫文物”和指代工匠精神的“我”用视觉形象巧妙地结合了言、象、意,既传达表意也展现深刻内涵,构图简约但同时又充分诠释文字含义。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设计中的传统元素

(一)传统工艺美

黄海设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海报选用了故宫收藏的精美工艺品作为海报的主题图形,分别有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明代“自在观音像”、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整个海报版面呈现的主体视觉形象是,被放大后的工艺品残缺破损部分,这些工艺品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瓷器工艺、工笔画、漆器工艺、刺绣、景泰蓝工艺和陶器工艺,而这样的构图形式,能够清晰地凸显工艺品的材质、纹样、润色,展现技术美和工艺美的融合。

观察图1-6,黄海通过对故宫文物材质肌理、技艺、造型特征的准确捕捉和提炼,图1宋代汝窑色泽温润,雨后碧天的天青色中还透着一点奶白色,尤其突出了入窑烧制后的细碎纹片;图2元代剔红层层堆漆厚涂,刀法雄浑圆润,器物通体黑中泛红,表面光泽晶莹油润,凹凸感强烈;图3明代竹鹤图展现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呈现鹤的羽毛肌理,竹与鹤的结合也寓意着坚毅刚强的生命力;图4明代观音像釉色滑润温婉,外衣褶皱顺滑自然;图5清晚期的珐琅彩是典型的皇家工艺品,碗口饰夔龙纹,碗腹镶有“寿”字和缠枝纹,呈现金碧辉煌的视觉形象;图6清代黑色绸绣的格调清幽典雅,丝线在黑色背景衬托下泛着银光,扇面的菊花形象寓意圣洁高雅,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这些传统工艺背后传达了各个时代民众不同的艺术品味,思想追求和意识形态,蕴含着朴素的造物美学观,使我们从对器物的欣赏中感悟历史变迁,领悟人情世故,在感怀中超脱世俗。[2]

图1 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图2 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

图3 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4 明代自在观音像

图5 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6 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书法字体的应用

书法艺术的笔墨韵味和内在张力最容易激发观赏者的视觉舒适和感官愉悦,引起情感共鸣,书法艺术拓展了汉字的形象,使汉字结构空间得以延伸,并具备各自的神态姿势,汉字表现形式开始多元化。字体笔画的轻重疾徐、笔墨的干湿浓淡影响着海报整体视觉氛围以及观者的代入感和体验感,电影海报通过文字传达内容信息,影片片名、导演信息、演员阵容、上映时间地点以及一些说明性文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片名字体整体呈较宽的圆扁方形,字体笔画左右分展延长,横长竖短,笔画开始出现波磔,笔法圆劲厚实,笔墨干枯,撇和捺有明显的起笔蚕头收笔燕尾之势,有隶书的方正典雅端庄、稳重之感,文字的古拙质朴感与海报主题的整体格调相契合,增添了故宫文物的沧桑感。“故宫”两字错位、放大的设计符合视觉平衡,打破竖排字体单一的排列模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是海报主题的说明性文字内容,清晰简练字体,描述了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兢兢业业的一生,观赏者的视线跟随着“大历史·小工匠”这几个字发现,文物断裂处的肌理设计了有一个象征工匠形象的残片,它与裂痕的肌理融为一体,近看,如剪影式的小工匠在修复文物的断层与破裂,也在为当代人陈述着遥远又神秘的历史,既体现海报主题中的“修”字,又表现人文主义精神,增加了海报的趣味性。

海报设计中文字经艺术化处理,最终所呈现的效果,不仅是传递基本信息,更是定位影片整体的风格和传达一种审美意识态度,电影和纪录片的内容情节复杂,而书法艺术作为纸面上的舞蹈艺术,可以通过变换形式、角度、姿态来传达影片的中心思想从而实现与观者的情感交流,所以书法艺术不是在于写了什么字,而在于怎么去书写表达,人的寄托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自由精神的传达才是重要的,所以书法是一种可以传达情绪的行为艺术,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形和义的联结产生特定的语境和情感倾向,既能解释说明,也能提供视觉图像引发联想。[3]

(三)传统色彩搭配

色彩直接诉诸人类的感觉,颜色能再塑形象、营造氛围、传递情感、引导视觉走向产生情感联结、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色彩的搭配能够第一时间呈现主题内容的基调,同样也能实现与观者产生情绪交流或达到灵魂共振。色彩的文化属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地理环境、温度、气候、经济、政治、宗教的共同影响所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稳定性,[4]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情感倾向、逻辑方式和创新能力。色彩的文化性在于向外界传递内在精神需求,比如与声音、情绪、价值理念等意象与色彩进行融合,使色彩具有特定的情感价值,建立沟通渠道,康定斯基便是用色彩表达主体的内在精神,他认为色彩是对心灵有直接影响力的。[5]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海报直接选取传统工艺品作主体视觉形象,图1宋代汝窑是整张海报的主色调,呈天青色,烧制后通体深浅交错的冰裂纹使块面产生凹凸的视觉效果,给观者柔和含蓄的视觉体验;图2元代雕漆,自然呈现赤中透着漆黑,红色纯度高,器物边圈光滑,反射作用使色彩更加光鲜亮丽,黑色的底色反衬主体物的光泽,图6清代刺绣同理黑色背景,银白色的线被衬得发亮,透着既深沉又高贵的气质;图3明代竹鹤图主色调为驼色,属于工笔花鸟画,丹顶鹤与竹子结合有着雍容华贵的视觉特点,鹤的羽毛细节有“黄荃富贵”的灵动效果,相较于图5清晚期的珐琅彩,铜丝的质地和光感以及珐琅料的应用使碗显得富贵荣华,背景是用黄色,而黄色又能联想到皇家专用的颜色,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气息;图4明代观音像色泽如琼脂玉露,呈象牙白,背景处理成淡雅的绿豆灰,给观者一种清淡朴素、清幽宁静的视觉效果。

色彩的搭配直接影响观者第一视觉印象,影响观者对影片的关注度和期待值。从修复保护文物为切入点,六张海报分别选择故宫的藏品作主体图形,设计师抓住了观者期待破损的文物能恢复原始状态这一心理,选择器物自身的颜色为主色调,有红、黄、蓝、黑、白、灰搭配进行设计,海报主题色调所营造的气氛能激发观者对择一事,终一生的小人物的敬仰,也能激起观者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符合大众审美,满足观者的期待视野。

(四)传统空间布局

电影海报的客观表现空间是二维静态化的,由于观者对主题具有期待视野,人的主观意识如同电影放映,是可构建式的连续动态化多维空间,而海报就是在二维空间里通过图文信息的对比、嫁接、分解、重组等过程,使观者的主观理念与客观形象之间建立有效联结,从而让观者汲取影片产出的道德观念、情绪价值、社会价值。电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故宫里的一群热爱文物的工作者,在修复故宫珍藏的稀世珍宝,他们投入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不断收获心得体会,提升人生自我价值。设计师通过“我”“故宫”“文物”三者建立联系并构建空间,六张海报的经典文物与传统色调营造了“故宫”这一隐含空间概念,而“我”与“文物”的联系又通过以小见大,对比反衬的表现形式隐藏在文物的细节之中,使“大历史”与“小工匠”的对比形象具体,并且合理物化了主题的深层内涵。海报的书法字体通过形态、色彩、质感使观者生成基本价值判断和主体感情基调,并且能够强化细节形象记忆,字体与图形间的大小、疏密关系变化以及二维平面内各自所占面积比例分布,经编排后形成的视觉印象为海报综合信息提供想象空间。[6]

黄海的电影海报设计特点是以抓住影片核心要义为出发点,找寻与主题相关的具体物象发散联想,构建关系网表现事件本质,而且这一空间含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的特征,并不是开门见山式的布局,而是建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散点式空间,引导观者身临其境慢慢地细品余韵,再通过对比衬托、虚实变化、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手法,为概念化的留白提供想象空间,[7]激发观者的审美潜质,实现作品的再创造。

二、传统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电影海报不仅是影片的外套,更是影片内容的嫁衣。海报的形式先于内容的传达,图形、字体、色彩在同一版面内的结构布局会形成特有的内在张力,并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形成美感,而感觉是吸引人的第一因素,感觉的激发使观者有兴致维持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海报的记忆,对作品进入认知强化模式,并加以分析、理解、判断,把握内在本质。[8]《我在故宫修文物》分为三集,讲述对青铜器、宫廷钟表、陶瓷的修复,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以及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工艺品的修复工作完成后都会对其进行做旧处理,使其尽显古朴雄浑的历史感,而隶书在海报中的设计物化了观者头脑中的意象,与历朝历代的工艺品相结合作为海报的主基调,构建形式与情感、形式与意义、情感与意义间的和谐,引起观者心理和情感的共振,得益于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正确理解和恰当应用,使海报具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

传统元素是民族特定的符号,具有形式属性和文化属性。中国传统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色、青色、黑色、赤色、黄色,且都在海报中有所应用,汝窑(图1)的天青色象征宁静致远、清秀脱俗,一尘不染的美,剔红水仙(图2)的赤色象征热情慷慨,水仙雅称凌波仙子,意味着真诚,纯洁高雅,也是对己对人抱有赤诚之心的一种呼吁,竹鹤图(图3)属黄色系,偏褐色与土黄色,象征大地与宽厚之意,竹与鹤有长寿、祈福纳吉的寓意,也是对忠贞坚韧品质的人的赞誉,观音像(图4)的白色,给观者干净素雅、纯净的气质,白色意味着对逝者的哀悼与缅怀,与观音的慈悲为怀的形象相衬,景泰蓝(图5)的蓝色与黄色是皇权地位、富贵的象征,碗口夔龙纹的应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与权威,绸绣菊花团扇(图6)的黑色象征沉稳,菊花与双蝶的组合蕴含“捷报连寿”之意。传统元素恰到好处的应用,展现一个自信、乐观、包容、友善的大国形象,新时代下大众对于精神需求和审美品位的提升也督促着设计师不断砥砺自我,提高思想境界,拓宽审美维度。[9]

三、结语

传统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不是图案与文字机械的组合与堆叠,或只拘泥于形式主义,而是需要设计师对影片高潮和中心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握主题思想,重视图文的意义、内涵和思维的创新,达到精神的升华,用简练的图文信息,结合当代审美,找寻历史与当代共通的节点,考虑不同人的感受力和接受力,突出耐人寻味的,富有诗意的表现力,鲁迅先生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意味着对本土信仰、道德伦理、经济发展趋势、社会文化层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积累,传统文化也具有两面性,世界的包容度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思维方式多样化,以及不同地区间意识形态的碰撞与磨合而不断扩大,唯有在设计中注入新颖的价值观和生命力,尊重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敢于破除不健康的、偏执守旧的观念,对不合现状发展的、过时的观点敢于提出质疑并反思,以理和情引导观者思考东方哲学,传达中国的思想精神内核,才能被国人接受并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东方美学的智慧与价值。

猜你喜欢

观者故宫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端午节观龙舟赛
雪中故宫
故宫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