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策略探析

2021-12-07佛山市第二中学李惠璇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思想

文/佛山市第二中学 李惠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促进高中思政课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具有切实而有效的作用,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教学目标,坚持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相统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应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拥护党的领导”。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述内容对融入过程进行了明确的方向性规定。

我们更要时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过程,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文化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持一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协和万邦”等历史智慧阐述改革创新、依法治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充分运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清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的历史渊源,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理性升华,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政治素养。

二、深化教学内容,坚持文化资源与学科主题相适配

在内容选择上,要突出有效性和代表性。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必须依托教材,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转化,精准阐释其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成效。除去统编版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专门打造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大量的资源可以迁移运用到思政课程不同的教学主题中。譬如在讲解矛盾的概念时,可以借用王安石的“一鸟不鸣山更幽”和王维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帮助学生理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营造了文化氛围,又促进了学习发展。

在资源开发上,要突出时代性、整合性和本土性。就时代性而言,必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注入时代内涵、创新表现形式,促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焕发生机与活力。就整合性而言,传统文化内容纷繁复杂,必须理性对待。《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可围绕这三大类别,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和学生成长实际,对可融入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对资源精神内涵和呈现形式进行开发和运用。就本土性而言,地方文化对学生更具亲和力、更为喜闻乐见,佛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传统,推动佛山龙狮采青、石湾艺术陶瓷、咏春拳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将对达成教育目标产生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活化教学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协调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在具体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教学从“灌输”向“融入”转变,从“单向传授”向“互动探究”转变,既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紧贴学科教研前沿,以大概念教学为着力点,以大单元设计为主线,围绕相应教学主题,因课制宜,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譬如,笔者在讲授统编版必修二《4.2 我国的社会保障》时采用了议题式教学法,以“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为中心议题,设分议题一“典故里的获得感”,采用《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钟,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社会保障思想,评析古代的社会保障举措,尝试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得到有效刺激,解读分析材料、准确客观表达、独立理性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能力得到有效训练。该教学方式成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顺利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学生学科知识、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深入推进校本课程、研学旅游、研究性学习多渠道教育。其一,要提升校本课程开设高度。笔者所在学校,就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及学校办学理念,在高一开设了“老师与你谈人生”的校本课程,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畅谈人格修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培养学生形成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二,要加大研学旅游开发力度。笔者曾带领学生奔赴韶关丹霞山展开野外综合考察,其中经济文化课程的主题是“领略双峰古寨爱国传奇,探寻石塘老村堆花酒艺”,学生在瞻仰农民运动的红色战斗堡垒中感受革命者的英雄气概、立志传承红色基因,在观摩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中了解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结合所学市场知识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三,要拓展研究性学习开展深度。譬如,笔者指导学生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热点,结合地方实际,以“古村落: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挖掘佛山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寻求乡村振兴的文化突破口。综合运用以上途径,真正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的和谐共生。

四、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导向相结合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并非是简单的混合,必须重视思政课程的知识导向,根据其知识脉络选取恰当的文化素材,指向价值观培育;同时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透过其德育渗透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始终坚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从并服务于思政课程的教学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文化本质的把握,避免过分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知识讲授,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譬如,在讲授统编版必修四“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时,可选择文学、艺术、哲学作为例证,但有的老师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着力点放在详细介绍它们的发展历程及学术成就上,就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该部分应该是借此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即可,重点强调其中蕴含的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

再者,价值观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要坚持连贯性和系统性,譬如在讲授统编版必修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修二的精准脱贫、必修四的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时,可以借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教学资源,持续展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将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等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个人的理想追求。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