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台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7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膜覆膜农户

孙 志

(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高台734300)

高台县辖9镇、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5.87万人,耕地面积3.97万hm2。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87万hm2,覆膜面积2.67万hm2,年地膜用量2 200 t。近年来,高台县通过培育扶持回收加工主体,构建回收网络体系,实施地膜“以旧换新”,农户捡拾交售地膜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农村“白色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1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

1.1 强化政策扶持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成立县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连续4年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政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项目10个、1 946万元,紧盯春秋两季关键期,通过实施农膜“以旧换新”(5 kg废旧地膜兑换1 kg新膜)政策,激励农户主动捡拾地膜,改善农田环境,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 强化体系建设

申报实施地膜回收示范县、山水林田湖草等项目6个,培育扶持废旧农膜回收企业5家,建设回收站点14个,通过镇企对接、划片回收、分级确认、据量补贴等有效措施,积极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和废旧农膜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2019年全县回收废旧地膜1 810 t,回收利用率达到82.3%。

1.3 强化科技支撑

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建成全生物可降解膜、0.01mm标准地膜等试验示范点18个、0.03万hm2,引进新型地膜捡拾机械2台,大力推广农膜源头减量替代、田间可捡拾回收、残膜机械捡拾等技术,有效减少农膜投入与损耗,不断提高农膜利用率与回收率。

1.4 强化责任落实

大力宣传《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农膜回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强化农膜经销市场监管,严禁生产流通使用厚度小于0.01 mm、耐候期小于18个月的超薄农膜、劣质农膜,并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各镇村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层层传导压力,夯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1.5 强化全量回收

制定完善农膜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和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召开全县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和废旧农膜机械捡拾现场会,探索推进回收企业包镇连片、镇村干部驻点监督、农户覆膜用量和废膜兑售情况公示公开、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达标发放、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告诫整改等有效方式,全面推进废旧地膜全量回收工作。同时,通过政策补助与农户自筹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新型废旧农膜捡拾机械,探索建立绿色生态导向补贴挂钩新机制,确保全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3%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户清洁生产的意识不强

自推广普及覆膜栽培技术以来,农业生产者受长期粗放型生产经营习惯的影响,只注重产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忽视了产地环境的保护,“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部分农户为了贪图便宜,通过网购这一隐蔽途径,购买超薄地膜或者劣质地膜,实现节本目的,而不考虑地膜的捡拾回收;部分农户自觉捡拾和主动收集交售意愿不强,将清理离田的废旧农膜焚烧、掩埋、随意弃置,造成土壤环境污染;部分规模经营主体由于残膜捡拾费工费时,心存侥幸,短期租种,将地膜打碎深翻于农田,开展掠夺式生产。

2.2 回收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结合县镇村区域分布,建立了废旧农膜区域回收站点,但受地域、交通等条件制约,站点分布不均,布局不合理,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包片包村回收服务能力不强,群众交售不方便,收集规模总量小,运行费用高,只能实现覆膜集中区域全覆盖,尚不能做到村村建点,县域镇域全覆盖。部分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科技研发能力弱,仅能生产一些再生塑料颗粒或塑料井盖板,回收加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盈利空间小,多依赖政策奖补维持运行,很难独立担负治理农田地膜“白色污染”的社会责任。

2.3 回收机制不够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以旧换新”兑换比例越小,成本越高,效果越好;比例越大,成本越小,效果越差。全生物降解膜由于价格过高,很难推广。加之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金吸纳不强,完全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运行机制不稳定、不持续。同时,受多因素影响,国家和省上出台的鼓励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发展的用水、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难落地,影响了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回收监管难度大

农户是地膜使用和回收的主体,由于面广量大,导致监管难、执法难。部分镇村对废旧农膜污染治理工作重视不够,统筹协调力度不大,工作合力不足,监管存在漏洞。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推进缓慢,有机构无人员,人员身份与执法要求不符,环保执法监管难落实。部分规模经营主体通过网购、直销采购使用超薄农膜,由于流通隐蔽性强,市场查处难。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宣传,激发农户主动性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户对保护耕地环境质量的认识。将废旧地膜回收列入村规民约,以村干部党员为先锋,引导发动农户科学使用农膜,自觉捡拾、集中堆放、主动交售。探索开展绿色导向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地膜捡拾回收挂钩补贴机制,规模经营主体地膜捡拾保证金制度,反向推动责任落实。适时召开现场会、表彰会、培训会,通过相互观摩学习比拼,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户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2 建站布点,实现回收全覆盖

按照“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优化回收网点布局,探索建立县有加工企业、镇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社有负责人,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网络体系,解决农民与回收网点间“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培育积极性高、作用发挥好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或者设备更新,进行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研发,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建立专业化回收队伍,采取分片包干、流动回收等方式,消除回收盲点和死角,实现覆膜区域回收全覆盖。

3.3 探索创新,推进机制市场化

大力倡导“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政策补助与农户自筹结合方式,积极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膜,实现源头减量;普及标准地膜应用,保障可回收性;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械捡拾,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农膜回收加工企业政策扶持。总结完善地膜“以旧换新”“以奖代补”运行机制,依托政策杠杆撬动企业加大投资,吸纳社会资本入股,建立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模式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3.4 汇聚合力,监管做到全方位

深入贯彻落实《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着力构建覆盖农用薄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系统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明确职责,核定编制,补充人员,加大培训,加强协调,汇聚合力,强化执法监管,杜绝不合格农膜流通使用,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镇村工作实绩考核范畴,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定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形成“县负总责、镇抓落实、村社监督、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切实构建起县、镇、村及广大农户共同参与的废旧农膜治理格局。

猜你喜欢

农膜覆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农膜回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