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勤县生态演变及治理协同共生路径探究

2021-12-07姜军基孙桂仁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勤县民勤防沙

姜军基,孙桂仁

(中共民勤县委党校(民勤县行政学校),甘肃民勤733300)

近年来,民勤县发扬“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精神,将生态治理及恢复作为县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行动,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民勤生态演变概况

民勤绿洲盆地从最初的沼泽遍野、水草丰茂到三面环沙的点状沙漠绿洲,其生态演变大致经历了自然生态时期(夏—西汉初)、人工农牧生态时期(西汉中期—元末)和荒漠化生态时期3个阶段,逐步造就了当前的生态局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民勤被划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属于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中,民勤被划为“三屏四区”中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和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

2 民勤县生态协同治理成效

2.1 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一切发展以生态建设为重心,探索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全民持之以恒地参与压沙和造林活动。每年在“3·12”中国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行之有效、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逐步打造了青土湖、老虎口等防沙治沙示范区和全县生态警示教育基地,广泛宣传该区域防沙治沙成果及成功经验,科学治沙、依法治沙、综合治沙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通过拍摄《治沙愚公石述柱》《扶贫治沙绿色永续发展》《从荒漠走向绿洲》等宣传影片,利用新型媒介多方位、多渠道宣传民勤县的防沙治沙成效和先进典型。邀请小渊基金、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甘肃省绿化基金会、甘肃省政协澳门委员会及澳门镜平中学等多方力量积极援助民勤生态治理,建成了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等许多生态援助治沙造林基地。

2.2 科学规划布局,建设生态屏障

注重从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入手,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政策,结合民勤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实际,认真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据实科学制定实施了《沙漠综合治理规划》,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按照“外围封禁、边缘治理、内部发展”防护治理策略,逐步建立了“防护中治理,治理中发展”的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157万hm2、封沙育林(草)1.233万hm2、工程压沙1.267万hm2。

2.3 创新治理模式,构建防护体系

认真落实国家防沙治沙的有关规定,精准施策,创新推行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和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激励社会力量承包治理沙漠及发展沙产业,坚持顺应自然规律,将防沙固沙与产业发展结合,确保封沙育林基地建设与对应封禁保护项目如期实施,完成了北仙高速公路民勤段、红沙岗至东湖镇(白碱湖)公路等高标准通道绿化910km,切实加强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案滩、青土湖3块湿地的保护与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发展与协同治理体系。

2.4 突出科技支撑,完善服务网络

积极邀请相关科研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探索实践防沙治沙新模式,开展项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体系。注重高新人才引进和本土实用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回炉培训深造,提升整体素质,推动形成了专家提供技术保障、管理人员懂技术、技术人员熟悉操作、操作人员落实到位的技术服务网络。

2.5 培育生态产业,推动协同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找准找实生态治理与绿色增收的最佳契合点,培育适宜的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沙产业,以治理谋发展,切实把“两山”理论应用到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治理当中,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3 民勤生态演变及治理协同路径

3.1 科学制定防沙治沙规划

结合区域特点和风沙危害情况,合理确定封禁保护区、预防保护区和治理利用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推进生态防护林向生态景观林转变。按照“绿洲边缘外围封禁为主、边缘区域治理为主、内部恢复发展为主”的思路,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积极争取三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项目,加大外围沙区植被管护力度和绿洲沿线植绿力度,建立完整的环绿洲生态防护林带,建成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景观带和外围防风阻沙林带,建设功能完备的沙区生态防护和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3.2 引进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

进一步总结提升现有压沙造林技术,借鉴推广国内先进的防沙治沙经验,新的治理区域在“稻草沙障+梭梭”的基础上,采用低密度造林方式,辅以播种黄蒿、沙米等,增加治理区的植被盖度,增强林草的自然更新能力,延长治理和受益周期。对青土湖等已治理但仍有流沙、未形成地表结皮的区域,通过人工补播草种,促进地表结皮尽快形成,增强固沙效果。对绿洲西线沿农区边缘,采用补齐断带、连片成线的办法,对防护林带进行补齐更新,形成完整的环绿洲生态防护林带。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已形成的旱区湿地范围内栽植沙枣、红柳等树种,积极探索恢复青土湖原有植被,达到长期治理的目标。

3.3 搭建多方投入的防沙治沙平台

继续组织开展义务压沙造林工作,推进“互联网+防沙治沙”“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等行动,支持志愿者、学生等利用假期参与压沙、造林、浇灌、除草等营林活动,并为参与者划定区域,树立标牌。争取建立义务压沙基地,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防沙治沙。县财政设立防沙治沙专项基金,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防沙治沙,倡导社会各界捐助民勤治沙,构建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3.4 大力发展沙产业

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落实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相关政策规定,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依规有序参与防沙治沙,示范推广“林菜间作、林药间作、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等沙产业。鼓励围绕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生态治理成果,大力发展赏大漠风光、品健康美食、享农家乐趣、忆童趣乡愁的沙漠生态旅游,发挥沙漠地区隔离条件好、无污染的优势,坚持以水定产业、定结构,培育新型生态高效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5 讲好民勤防沙治沙故事

大力弘扬民勤防沙治沙精神,深度挖掘民勤防沙治沙文化,规划建设民勤县防沙治沙博物馆,全方位展示防沙治沙历史。挖掘一批长期坚守沙漠一线,压沙造林管护的先进个人、集体和组织,协调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全力打响民勤防沙治沙品牌,为生态立县、绿色强县汇聚强大合力。

4 结语

民勤县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防沙治沙面广量大、治理难度大、模式技术单一、林地和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生态建设活力不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为此,民勤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塞罕坝为榜样,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勇于创新,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民勤,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猜你喜欢

民勤县民勤防沙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扩建增容方案比选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
闪耀戈壁 助力民勤
民勤绿洲农田休闲期土壤水分调控技术
沙尘天气多发区民勤县农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