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披露对再生水回用技术公众接受意愿的影响

2021-12-06刘岩付汉良何玉麒侯彩霞赵敏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公众参与信息披露

刘岩 付汉良 何玉麒 侯彩霞 赵敏

摘 要:再生水回用技術对缓解区域水资源紧缺和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而公众的低接受意愿却阻碍着再生水回用技术的推广。为明确再生水回用接受公众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路径,本研究以西安城市居民为例,基于“意识-情境-行为”的社会认知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信息披露对再生水回用技术公众接受意愿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对再生水回用技术公众接受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风险感知影响最大。节水意识与个人责任意识对技术接受意愿的交互效应显著,节水意识与风险感知对技术接受意愿的交互影响效应显著。信息披露对风险感知和节水意识分别影响技术接受意愿的2条路径,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关键词:信息披露;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结构方程;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X 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6-0704-08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Public Acceptance of 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Yrban Residents in Xian

LIU Yan1,FU Hanliang1,2,HE Yuqi1,HOU Caixia1,2,ZHAO Min3

(1.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2.Laboratory of Neuro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3.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Abstract: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eviating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t the low acceptance of the public mak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 very difficult to carry ou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paths of public acceptance of 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urban residents in Xian are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in this study,so as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public acceptance of 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of “consciousness-context-behavior”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Water saving awareness,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risk perception of 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recycled water reuse technology,among which risk perception has the greatest impact.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water-saving 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intention,and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water-saving consciousness and risk perception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Intention is also significant.Information disclosure has a significant regulatory effect on the two paths of how risk perception and water-saving awareness affect technology acceptance intention respectively.

Key words:information disclosure;recycled water reuse;technology acceptanc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public participation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人类活动对天然水资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社会的用水量需求增长了接近8倍[1]。人类对天然水循环系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地球生态承载能力的极限,造成生态体系不可逆的破坏[2]。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已经成为了21世纪必须专门考虑的重要因素[3]。再生水回用作为天然水资源的补充,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经过近20余年的研究和探索,再生水回用技术已经发展到能生产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再生水。然而现实中的再生水回用技术的推广却不尽如人意,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2018年,我国平均再生水回用率仅为17.2%,西部地区更是仅为8.8%[4]。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公众对于再生水回用技术的低接受意愿。随着未来再生水回用技术将在我国进一步推广,直接或间接参与再生水回用的人数不断增多,公众接受意愿对于未来再生水回用技术在我国推广的影响作用,也将越发凸显。因此,探究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行为的各種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寻找提高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有效途径,对西北干旱缺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基于此,文中从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的角度入手,探索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对居民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作用机制,提出促进居民再生水回用的对策,弥补了以往研究侧重于公众自身行为特征的缺陷,增强了研究结果的效度,可以更好地为再生水推广提供政策建议,指导管理实践。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越发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再生水回用,通过将污水转变成清洁水资源,能大大缓解这一危机,而居民往往会因再生水是“由厕所而来的水(Toilet to Tap)”的厌恶感而不接受再生水回用。这一现象早在1970年就曾被学者发现,并认为其产生原因是居民对于不洁的厌恶[6]。之后,Miller亦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探索,发现公众总是更喜好纯天然的物品,在公众看来,将再生水混入天然的河流或者湖泊以后,这些水体就变得不那么天然。因此,研究者将公众对于再生水回用厌恶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公众对纯天然产品的追求[7]。在ROZIN等的研究当中,把公众对再生水回用厌恶感的成因,归结为水资源曾被污染过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并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心理感染(Spiritual Contagion)” [8]。

CALLAGHAN等对澳大利亚居民进行的调研,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当提到再生水时,居民不自觉地会将再生水和不洁净、污染联系在一起[9]。在干旱缺水地区生活的人们,更容易产生推广再生水回用势在必行的观念,而这一观念对于提高公众再生水接受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0]。

DOLNICAR & HURLIMANN的研究发现,在干旱时期,公众对于再生水回用的接受程度相对更高,有更多的居民表示愿意饮用再生水,从而证实水资源缺乏会提高当地公众对再生水的接受程度[11]。而GARCIA-CUERVA等之后开展的研究,则进一步证实,相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客观状况,公众对于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感知对其再生水回用接受程度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12]。因此,改变再生水回用的信息披露政策,对于引导公众理性地看待再生水回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中选取在个体行为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态度—情境—行为(Attitude-context-behavior,ACB)理论,发掘信息披露策略对于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意愿的影响路径。GUAGNANO等(1995)提出了态度—情境—行为(Attitude-context-behavior,ACB)理论,指出环境行为是环境态度变量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的影响中性时,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关系最强。态度—情境—行为理论的贡献在于,发现了2类因素(内在态度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并验证了情境因素对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13]。但态度—情境—行为理论,对态度的形成过程以及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机制没有更深入的分析。王建明通过质化研究,构建了意识—情境—行为整合模型,并用资源意识对资源行为的影响验证了这一理论。研究指出,低碳心理意识是低碳消费行为的前置变量,同时,意识—行为关系受到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14]。本研究假设水资源问题感知、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对公众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存在直接影响,且“意识—行为意愿”关系,受到外部情境变量(再生水信息披露)的调节。基于此,本研究在态度—情境—行为基础上,构建了“意识(水资源问题感知、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情景(再生水信息披露)-行为意愿(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模型,分析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应提出6条假设,分别为:H1:水资源问题感知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H2:节水意识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H3:个人责任意识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H4: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H5:意识各维度间存在显著的两两交互作用。H6:再生水信息披露对意识—行为关系有显著调节影响。在假设1,2,3和4中,文中构建了“意识→行为意愿”的3条可能影响路径,分别是“水资源问题感知(WRPP)→再生水回用意愿(PARW)”“节水意识(CSW)→再生水回用意愿(PARW)”“个人责任意识(PRP)→再生水回用意愿(PARW)”和“再生水回用风险感知(RPRW)→再生水回用意愿(PARW)”。在假设5中,提出了4条意识各维度间的交互影响路径。在假设6中,构建了“意识→情境→行为意愿”的4条调节路径,即再生水信息披露对“意识→行为意愿”的调节路径。各组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意愿作用的测量模型。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为了探求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影响,文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等基本信息;另一部分是居民对再生水信息的了解程度、水资源问题感知、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和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表1)等。由于再生水信息披露无法直接测量,而居民对再生水信息的了解程度可以间接说明再生水信息披露的程度。因此,文中选择“您知道什么是再生水吗?”“您了解再生水的来源吗?”“您了解再生水的处理过程吗?”“您了解再生水的品质吗?”“您了解再生水的价格吗?”“您了解使用再生水对环境的作用吗?”6个指标来表征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所有题项都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得分代表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

由于再生水需要特殊的管道,目前,中国再生水使用,在城市首先推广。因此,本次调查对象是城市居民。为了确保问卷减少地区属性、社会习惯等因素的约束,我们选择使用再生水较广泛的西安市作为研究区。为防止调查数据的同质性,保证调查的随机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加之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调查委托专业调查问卷机构《问卷星》,针对城市居民发放问卷,按照问卷数大于题项数10倍的原则,计划发放问卷数量超过题项数量的20倍,约650份。调查于2020年1月进行,共回收有效样本621份,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

3 模型验证和结果解释

3.1 模型验证

首先描绘各变量均值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各变量均值以及相互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矩阵见表2。

从意识层面来看,水资源问题感知、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3个维度得分相对最高(均值达到或超过4.15),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得分相对较低(均值为2.80)。可见,公众资源问题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环境有较强的责任感,而对再生水回用的健康风险意识较弱。公众的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得分为3.66,略高于中等水平。公众对再生水了解程度较低,得分仅为2.53。可见,目前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公众对再生水的来源、水质、处理过程和价格都不太了解。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3个维度,均与技术接受意愿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水资源问题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从各变量与行为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看,个人责任意识最大、风险感知次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问题感知最小。模型初始检验效果较好,但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发现,再生水信息披露对个人责任意识和水资源问题感知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2条路径显著性较差,通过对模型进行不断修正,得到最优的模型(图1)。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质量和变量关系的要求,本文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2.644<3.00适配指标值,卡方显著值P在0.001上显著,CN值为288>200,模型的绝对拟合优度、增值拟合优度和简约拟合优度都满足适配指标值标准(表3)。可见,假设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良好,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

3.2 意识对行为意愿影响的主效應和意识之间的交互效应

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4个意识维度中,除了水资源问题感知外,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风险感知对技术接受意愿均有影响(表4)。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影响最大且为负向相关(系数为-0.52,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00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公众对再生水回用技术的风险感知越高越不倾向于使用再生水。个人责任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在0.001水平上正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24。节水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在0.01水平上正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17,这表明在生活中,节水意识越强的个体越倾向于使用再生水代替自来水,最终达到节水的目的。理论假设2,3,4得到证实,理论假设1不成立。

节水意识与个人责任意识交互作用如图2所示,将个人责任意识分成高个人责任意识和低个人责任意识,分析节水意识与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不论高个人责任意识还是低个人责任意识的公众,他们的节水意识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正向作用的区别并不明显。

个人责任意识风险感知的交互作用如图3所示,将个人责任意识分成高个人责任意识和低个人责任意识,分析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个人责任意识高的公众而言,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负向作用更强。增强他们的个人责任意识,可更有效地促进其对再生水回用技术的接受意愿。而对于个人责任意识低的个体而言,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之间的负向作用较弱。

研究结果显示,3个维度中,节水意识与个人责任意识交互项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显著的效应,节水意识与风险感知交互项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假设5成立。

3.3 再生水信息披露对意识→行为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

根据再生水信息披露对技术接受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图2),可以看到,再生水信息披露对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的调节效应最显著,其次是再生水信息披露对节水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有调节效应,但再生水信息披露对个人责任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可见,再生水信息披露可以减弱公众对再生水的风险感知,从而促进其对再生水的回用意愿。同时,再生水信息披露可以通过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而提高其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再生水信息披露与节水意识的交互作用如图4所示,将再生水信息披露分成高再生水信息披露组和低再生水信息披露组,分析再生水信息披露对节水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于再生水信息了解多的公众,节水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正相关关系更强。对于再生水信息了解少的公众,节水意识与技术接受意愿正相关关系较弱。增强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公众接受再生水回用技术。

再生水信息披露与风险感知的交互作用如图5所示,将再生水信息披露类型分成高低2组,分析再生水信息披露对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于再生水信息了解多的公众,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负向关系更弱。而对于再生水信息了解少的公众,风险感知与技术接受意愿负相关关系较强。也就是说,对再生水信息了解越深的公众,他们对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的越弱,对技术接受意愿的影响将会减小。增强再生水信息披露,可有效降低风险感知对技术接受意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水价格的信息披露通过影响节水意识而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意愿产生影响,而影响再生水风险感知与再生水回用意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再生水品质信息。可见,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再生水回用意愿的调节作用,随着意识的维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假设6成立。

4 讨论

1)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直接的关系,这与GUASCH和MICHAEL等学者的研究相一致。GUASCH和HAHN认为,掌握更多信息,可以强化公众决策[15]。MICHAEL通过研究发现,向公众披露某种环境信息,可以促进公众对环境的了解,从而激励其参与环境保护行为[16]。SUN认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信息、透明,可以为政府环境治理决策、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参与提供支持[17]。因此,不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可以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促进其亲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的演化,经历了命令和控制管理阶段、基于市场途径的规制政策阶段和基于信息的对策阶段[18]。当今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普遍使用的环境政策为强制性信息披露。

2)意识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直接影响。意识是行为意愿的内驱或诱致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而情境变量通过影响意识—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度或方向而起着调节作用。节水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是再生水回用行为意愿产生的基础,它通过影响个体对资源节约的心理偏好从而促进行为意愿。当个体缺乏意识时,必然不会自觉产生资源再生利用的行为意愿。这与AJZEN等的观点相一致。节水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两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即节水意识对个人责任意识起着“放大器”(Amplifier)的作用。个人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可以减弱公众对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从而提高其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同时,在个体对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一定的条件下,水资源保护责任意识较强的个体,更愿意使用再生水。

3)再生水信息披露对意识与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调节作用。由于个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感知并不是通过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所获取的。在不了解事物风险时,个体为了自身安全,会扩大对事物的风险感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披露程度成为公众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对称性以及信息的披露程度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公众对再生水信息的了解程度越深,越有可能缓解其对再生水的排斥行为,提高对再生水的回用意愿。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水信息披露,对节水意识与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现代社会,以报纸、电视、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对风险事件的报道和解释,可以减少公众对于再生水回用技术的风险感知,并提高其接受技术接受意愿[19]。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作用路径。得到以下结论:1)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再生水回用风险感知影响最大。2)节水意识与个人责任意识,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显著的交互效应,节水意识与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对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显著的交互效应。3)再生水信息披露,对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与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的调节效应最为显著,其次,再生水信息披露,对节水意识与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有调节效应。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就政府如何通过提高再生水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众的节水意识,降低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以促进公众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公眾的节水意识、个人责任意识和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直接影响其对再生水回用技术接受意愿。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大力宣传和普及当前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对公众进行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同时弱化公众对再生水的厌恶感、不适应感,增强公众对参与再生水回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再生水回用技术的推广。其次,再生水信息的披露,可以通过加强公众节水意识,以增强其对再生水回用技术的接受意愿,同时,也可以通过降低公众的再生水回用技术风险感知来提高其对再生水回用技术的接受意愿。当前,水处理技术已经发展到几乎能生产出满足任何使用用途水质要求的再生水。但是,由于公众对再生水回用技术缺乏了解,仅仅由于再生水是经由污水处理而成,就本能地对不熟悉的再生水产生排斥。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如主题教育、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社区咨询等),向公众传播具体化、针对性的再生水信息(包括再生水来源、品质、处理过程和价格等),改变公众对再生水的负面印象,降低公众对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感知,从而促进公众使用再生水。

参考文献:

[1] TIE V,WADA Y.Water scarcity hotspots travel downstream due to human intervention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y[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08):15697.

[2]LU S,ZHANG X.Review of social water cycle research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63:132-140.

[3]刘晓君,付汉良.西北干旱缺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决策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7,11(01):211-217.

[4]陈梓豪,许萍.国外再生水饮用回用的案例分析与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21,37(14):13-22+31.

[5] HOU C,FU H,LIU X,et al.The effect of recycled water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public acceptance of recycled water-evidence from residents of Xian,China[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0(61):102351.

[6]丁超,付汉良,何玉麒,等.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仿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3):161-170.

[7]MILLER G W.Integrated concepts in water reuse:managing global water needs[J].Desalination,2006,187(01):65-75.

[8]ROZIN P,HADDAD B.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rejection of recycled water:Contamination,purification and disgust[J].Judgment & Decision Making,2015,10(01):50-63.

[9]CALLAGHAN P,MOLONEY G.Contagion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field of water recycling:Informing new environment practice through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J].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2,22(01):20-37.

[10]付漢良,牛佳晨,刘浪.城市居民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作用效果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2):53-58.

[11]DOLNICAR S,HURLIMANN A.Drinking water from alternative water sources:Differences in beliefs,social norms and factors of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 across eight Australian locations[J].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2009,60(06):1433-44.

[12]GARCIA-CUERVA L,BERGLUND Z.Public perceptions of water shortages,conservation behaviors,and support for water reuse in the U.S[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16,113:106-115.

[13]STERN P C,DIETZ T,GUAGNANO G A.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social-psychological context[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06):723-743.

[14]王建明.资源节约意识对资源节约行为的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一个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3(08):77-100.

[15]GUASCH J L,HAHN R W.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regulation: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9,14(01):137-158.

[16] DISHMAN C M,SHERRARD J H,REBHUN M.Gaining support for direct potable water reuse[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1989,115(02):154-161.

[17]SUN D,ZENG S,CHEN H,et al.Monitoring effect of transparency:How does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facilitat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9,28(08):1594-1607.

[18]HOU C,WEN Y,HE Y,et al.Public stereotypes of recycled water end uses with different human contact: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21,168:105464.

[19]MAZUR A.Nuclear power,chemical hazards,and the quantity of reporting[J].Minerva,1999,28(03):294-323.

(责任编辑:韩 莉)

收稿日期:2021-06-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01167);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8JZ03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83434)

作者简介:刘岩(1982—),男,黑龙江讷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公众参与信息披露
社区居民旅游公平感知与旅游参与、旅游收益的结构关系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国内外证券注册制比较研究
商业特许经营法律制度研究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