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2-06芮国星高立威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再就业经济新常态城镇

芮国星 高立威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巨大变革,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合理、有效帮扶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成为国家政策制定者下一步關注的话题。文章从调研城镇失业人群现状入手,合理定位城镇失业人群为转型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在城镇未就业的大学生等,这类人群具有普遍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观念保守及技术技能欠缺等特点。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帮扶支持政策、扶持微小企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体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6-0663-06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Reemployment Issues of the Urban Unemployed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RUI Guoxing1,GAO Liwei2

(1.School of Marxism,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aoding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ownturn of global economy,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hina has also undergone major adjustments and great changes.How to help the urban unemployed get employment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concern for policy makers.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urban unemployed,this paper precisely defined the urban unemployed as those who have lost their job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the migrant workers who work in the city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not employed in urban areas.The groups above are generally weak in comprehensive quality,conservative in employment concept and lack related technical skills.Accordingly,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et of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reemployment in the aspects ranging from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strengthening supportive policies,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enterprises,to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w normal of economy;urban areas;unemployed population;reemployment

0 引言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的一次讲话。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总体而言,“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发生深刻变革,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必然加快,意味着国家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了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为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增速较快,社会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冲击,2010年以后,国际经济形势略有回暖,但总体走势还比较乏力。为此,我国城镇就业环境将出现重要变革,一方面在传统领域内的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减少,增加了城镇人群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和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这将为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对城镇失业人群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

1 城镇失业人群的现状城镇原有下岗人员、转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应届大学生毕业生是我国城镇失业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高校毕业生占到多数[3]。

1.1 城镇结构性失业日趋明显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却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长迅猛,形成过剩局面;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过剩劳动力的产生,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全部凸显出来。同时,市场经济必将带来竞争,由于竞争而引发的被淘汰的企业停止生产甚至倒闭导致大量失业人群。这两类剩余劳动力构成了失业劳动力群体,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4]。另外,残疾人员在我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202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数约8 500万人,城镇残疾人也占不少比例。他们的生存状况、身体健康等问题仍然值得社会高度关注。因此,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镇困难群体失业的原因。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加入城镇队伍资本的积累存在周期性,当经济繁荣时,资本积累会扩张,可以吸收大量的工人。反之,资本将对劳动力产生排斥,这也是社会周期性的原因。据2020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占63.89%,农村常住人口占36.11%。随着科技的进步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想走出来,再加上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加入到城镇建设的队伍中来,他们迫切希望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当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达到极点时,仍然无法满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这些需求[5]。这部分农民工加入城镇化建设队伍,也给城镇其他人群造成了竞争,成为城镇失业人群的另一原因。

1.3 应届大学生成为城镇失业人群的主力军依照我国《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失业率为9.72%;2018年毕业人数为820万人,失业率为9.74%;2019年毕业人数为834万人,失业率为9.45%;2020年毕业人数为874万人,失业率为10.1%。按照近年来的大学生失业率推算,大学生失业率平均在10%左右,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些人群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回农村或偏远地区就业或创业,再加上社会新增的就业岗位不足,总需求减少,多数失业大学生缺乏竞争的优势、有的专业知识欠缺、有的吃不了苦、有的认为工资太低,所有一切与这些大学生期望值相差太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披露,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为17.6%,这无疑比刚毕业失业率快增加一倍,尤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些人群心中就产生自负,更不愿积极参加就业招聘,导致意志力下降,求职欲不强,成为城镇失业人群的主力军。

2 城镇失业人群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认清就业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城镇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到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还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及情绪,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影响。目前来看,城镇失业群体就业难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外界和自身两个方面对城镇失业群体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如下。

2.1 外界因素对城镇失业人群就业的影响

2.1.1 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导致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从而产生大量失业人员,这种变革尽管给我国经济带来发展动力。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存在众多制约因素。首先是资源占有问题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其次是物价太高,使得有些城镇人员认为付出和收入不匹配,导致有的城镇人员辞职造成失业。市场强调的是公平竞争,但由于自然条件,竞争环境,资源占有等市场经济初始条件的差异引起了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如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对于正常的市场竞争者来说,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差距过大,尤其对城镇失业群体来说,并没有出台保障这一群体生活的具体措施[6]。因此,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保城镇失业人群的收入和再就业问题。

2.1.2 政府帮扶支持政策尚有欠缺对城镇失业人群而言,政府政策扶持的力度和能力还跟不上,这是造成失业人群再就业难的客观因素。政策的支持对促进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如文中所研究的城镇失业人群,这类群体本身存在一些劣势和缺陷,在正常的竞争情况下根本没有就业优势可言[7]。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政府一定要打出政策帮扶的组合拳,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而现阶段,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并没有过多的偏重于支持城镇失业群体,一方面受制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政府没有更多的财力扶持和支持,无法实现人人就业的愿望;另一方面,政府并没有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将注意力转移到城镇失业人群身上来,社会上还有一些群体比他们这一群体更需要政府的关注、更需要政策的支持,这一情况当然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得以解决。但就目前而言,政府政策的帮扶支持力度不够仍然是造成城镇失业人群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2.1.3 微小企业再就业吸纳力有限国家鼓励微小企业的发展,因为微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不需要一定的固定场地,在家即可,比如咨询、淘宝等,更适合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微小企业成为吸纳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主要载体,增强微小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农民工城市就业的主要路径。然而,目前我国微小企业的再就业吸纳力有限,面临生存难的问题。就微小企业自身而言,还存在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8]。另外,微小企业的效能不能很好的发挥,还不愿扩大经营规模,导致微小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有限。此外,微小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具体体现在融资渠道狭窄、结构不合理、融资规模有限、资金成本高、短期资金融通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缺乏等[9]。由此可见,微小企业虽然是吸纳城镇失业人群就业的主要载体之一,但是生存难问题导致其劳动力吸纳能力很有限。

2.2 自身因素对城镇失业人群就业的影响

2.2.1 城镇失业人群技能欠缺和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單位奉行自主雇佣,劳动者之间竞争上岗,劳动者自身的劳动能力如个人素质、工作技能、劳动观念等,是决定劳动者收入高低的关键。城镇失业人群存在着个人文化素质偏低,自身能力不强等特征,从而他们缺乏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在竞争上岗的环境中没有优势。城镇失业人群相对较低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与经济新常态催生的新行业、新岗位匹配度不高,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通过对现实调研,城镇失业群体的自身文化程度与他们的贫困程度出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越低,贫困程度越高,失业率越大,反之则相反。从理论上看,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低,其掌握的专业技能也随之较低,在面临一些工作的选择时,大多数不能胜任,收入也就自然随之降低。综上,城镇失业人群自身劳动能力不足是他们陷入工作难找和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10]。

2.2.2 城镇失业人群缺乏就业的信心和优势市场经济改革所产生的大量失业人员是我国城镇困难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率直接影响了整个城镇困难群众的就业水平。市场经济的变革导致了许多企业员工下岗失业,尤其是一些效益不好或经营不善被兼并的国有企业员工,他们的社会地位由原来的社会优势群体一下变成了社会贫困群体,这种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绝不单是使他们生活陷入贫困,更严重的是心理落差对其打击很大[11]。对于他们来说,要想实现再就业比正常失业人员更困难,首先是要跨越自身心理障碍,实现自身从社会优势群体转变的心理适应。其次才是要有较高的劳动素质,能够胜任新工作所必备的工作技能,而这两点恰是对他们这类失业群体最大的考验。同时大多数人因为缺乏必备的工作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新工作,无法实现再就业。

3 促进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失业人群生活质量

3.1.1 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挥好托底作用。首先要与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既要能为需要救济的人提供生活保障,同时也不能为国家财政增大负担;其次要能为那些丧失劳动能力需要救济之人提供合适的经济收入来源,而不是简单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那么简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有事情可以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最后是要照顾被救济人群的心理,让他们尽可能地适应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

3.1.2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减震器,失业保险应该要起到预防失业和减少失业所带来的损失。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面积较广的失业保险制度,但未能实现全面覆盖,同时已经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大多是有工作的劳动者,对于一直没有工作的部分劳动者还没有被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中。即使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当他们真正失业后,失业保险给他们的生活也带不来基本的保障[12]。同时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过程中,要根据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扩大失业保险人群,将城镇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富余劳动力和应届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统一纳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

3.2 建立健全创业扶持制度,帮助失业人群再就业

3.2.1 政府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实现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進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政府要简政放权为创业创新“开大门”;整合资源为创业创新“搭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减税降费,为创业创新“输血减负”。政府应该对这些人群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搞好各种创业孵化政策,同时还要简化各种办事程序,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政府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外,更应该扩大融资渠道,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进来,为创业政策的成功提供资金支持,真正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全社会都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13]。

3.2.2 政府要举办创业培训班政府要积极主动为城镇失业人群针对性的举办培训班,培养他们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培育和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启发、诱导和挖掘这部分人群的创业潜能,使他们通过培训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改善人力资源供给,强化基础教育、发展壮大职业教育、改革完善高等教育,改变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大实验、实训等培训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以体现鼓励创新和激励创业的目标。还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去培训,把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通过培训展示给这部分人群,并使他们能从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愿意创业,以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就业。

3.3 大力支持微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3.1 政府鼓励支持微小企业发展政府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微小企业的利益,扩大微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在具体的实施政策中,应该公平对待微小企业,不设置具有歧视性色彩的规定,要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及实际需要而设定相应的资格、技术支持等条件。同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于微小企业的政策导向功能,提升微小企业的市场规模,促进其发展。此外,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微小企业的市场活力,还要建立微小企业融资平台,微小企业如有资金等方面需求,可以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提出融资申请,从而使微小企业经济实力增强,使微小企业无后顾之忧而逐渐发展壮大,确保就业岗位的稳定和增加。

3.3.2 微小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微小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微小企业要树立战略制胜的观念,在充分掌握企业内部优劣势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并根据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引导微小企业向资本社会化方向准转变,改变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完善微小企业财务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同时,微小企业要树立诚信为本的意识,恪守信用,塑造企业信用形象和信用品牌,提升微小企业的整体信用等级。加强微小企业的职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完善职工的物质、精神双管齐下的激励机制。微小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失业人群的再就业问题。

3.4 建立健全城乡均等就业机制,开发城乡自主产业

3.4.1 提倡待遇向重体力劳动倾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现阶段,我国城乡就业处于完全不对等的状态,农村丧失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政府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人口比例占农村人口比重越来越大,这样城镇劳动力严重富余,而城市里的就业岗位大多适合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适合农村劳动人口就业的都是一些简单体力劳动岗位,如建筑、保洁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普遍存在体力劳动过重,劳动报酬偏低的情况,而且就业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14]。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城乡不均等就业的情况还任重道远。

3.4.2 大力倡导开发农村产业我国农村正在向城镇化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农村产业化不但可以结合农村自身特色平稳实现城镇化,缓解社会矛盾,而且还能消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开发农村产业,建立起与城市同等的用工机会,为我国构建起公平、统一的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城乡人力资本,真正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平等就业。

3.5 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5.1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调查发现最有效的就业渠道是公开招聘与学校推荐,而作为人才市场的猎头公司、职业推介公司、中介公司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人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工作职责还不完善,导致市场上信息不准确,使得求职和供职的渠道都不通畅。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供求信息资料库和就业岗位资源库,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就业需求,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就业招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3.5.2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出路。创业不仅解决了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缓解了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给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上的扶持。还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培训中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为大学生就业找到合适的路径。

4 结论经济新常态下,既给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更给其创业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既要正视困难,更要把握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追求,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规律,不断开创城镇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要真正解决好城镇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必须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既要有优秀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拼搏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直的人格,强烈的进取心,还要注重知识的积累,重视知识的创新,从而提高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城镇失业人群的就业率,政府部门要从多角度、多渠道拓宽就业市场,支持微小企业发展,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的技术指导,给城镇失业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把他们真正从失业的人群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09c_1113175964.htm.

[2]余为恒.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促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40-44.

[3]俞贺楠.浅析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中的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02-19.

[4]曾敏.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文化性”贫困探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4):69-71.

[5]黄桦.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2008(04):49-51.

[6]芮国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探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06):61-63+66.

[7]华瑛,芮国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困境与思路突破[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4):491-494.

[8]张志刚,邵秋红,田力,等.龙民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73-74.

[9]姬会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02):219-221.

[10]孙可娜.权利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贫富差距探析与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60-263.

[11]KIM Y,STANTONJM.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affecting scientistsdata-sharing behaviors:a multilevel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64(04):776-799.

[12]LI Z,YANG W,WANG C,et al.Guid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source,and environmental forcing in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J].Sustainability,2019,11(07):1936.

[13]譚少清.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政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7(05):97-98.

[14]王阳.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困难群体失业趋势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4):5-18.

(责任编辑:许建礼)

收稿日期:2021-06-29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大项目(2018ZH08-2);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Sz262);2020—2021年度陕西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芮国星(1971—),男,甘肃白银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专家,长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再就业经济新常态城镇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韩国严限离职官员“再就业”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