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养殖排放对水体污染的防治方法研究

2021-12-06黄顺林

江西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淤泥水产水体

黄顺林

(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抚州 344000)

在现实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水体污染影响要素,提出合理化淡水养殖污染防治的积极措施,确保养殖排放水体污染在可控的范围。

1 养殖排放对水体的影响

1.1 倒藻换水

淡水养殖中,需要注意事项众多,结合实际可知,水体中藻类繁殖旺盛,藻类死亡情况也非常普遍。原本藻类的新旧交替属于自然的正常现象,然而在新旧交替过程中,高温的持续会加剧水体中盐度上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将会促使水土产生分层,加重藻类死亡情况。藻类属于特殊物质,在其死亡降解的过程中,会吞噬掉过多氧气,导致自净细菌(池塘中的)氧气变少,将无法及时分解死藻。特别在阴雨天气时,这类情况会比较严重。实践证明,过去的养殖技术适应性较差,较难满足减轻水体污染程度的需求,从而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对区域水环境形成干扰。研究发现,淡水养殖阶段,管理上的不合理会加重水体的污染,如果污染变重,水质将受直接影响。

1.2 底泥累积

在淡水养殖中,除了倒藻换水外,底泥累积也是较严重的问题。结合实际来看,新阶段水产养殖问题颇多:人工饲料的转化率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同时养殖密度较大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进行换水时,会存在大量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多数是残余的饵料,由于饵料的漂浮,会让排泄物流入河道,从而造成淤泥堆积。此外,在众多养殖模式中,虽然运用了收集淤泥的设备,但是无法科学处置淤泥,这种情况会导致淤泥排进自然水体,从而水质下降。现实中,因为淤泥中有机质含量高,可以催化微生物的活性,并在整个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氧气。基于这样的情况,池塘底部位置会处于接近于极度缺氧的环境。事实证明,在缺氧的情况下,十分有利于促使病菌生长,需要关注的是,水体中污染物的释放增加,会滋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水体环境破坏。

2 水体污染的防治策略

结合上面情况了解到,在淡水养殖中,影响养殖水体质量的因素较多,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养殖水体的质量,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从源头上避免养殖水质下降。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囊括以下几方面。

2.1 养殖水体自身的调控

在现实工作中,可以采取自身调控的方式,确保养殖水体质量。水体的自身调控,可以保证养殖模式完善,同时提高养殖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避免因为养殖规模大,而诱发水体污染问题。在这项工作中,要全面清除底层淤泥,同时考虑药物污染和均衡营养水平等方面问题,从而实现有效防治。养殖水体的调控,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养殖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测。具体的养殖能力需要掌握养殖水体污染情况,在此基础上增强自净能力,达到允许的排放指标。第二,调节控制水体营养。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控制养殖水体污染情况,从源头上积极、有效地减轻富营养化状况,对藻类种群改变进行控制,避免藻类繁殖过盛。用葡萄糖调配营养液是可行方法:从菌体中元素比例得知,N为C的1/5,P又为N的1/5,故在合成菌体时,25份C同时需5份N,1份P,因此去除100份C所需的营养配比为BOD5∶N∶P= 100∶5∶1。

另外,通过调节控制营养,还可以促进水产动物吸收营养程序,提高营养物质吸收率,在养殖阶段,可以辅助适量诱食剂,将其加入到饲料中,从而生产出有营养的饲料。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科学方法,借助该方法的实施,可降低饲料中水中溶解速度。此外,合理混养。在混养期间,保证饲料投放时间,提升喂养科学性,加快水产生物生长。第三,避免过度用药。因为药物的作用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健康,所以需要合理运用水产药物,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鱼类情况,及时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水体自身调控能力。第四,针对底部位置淤泥的清除和消杀,需结合底部淤泥性质,根据实际的污染程度,完成高效率的消毒操作,在此基础上,改善淤泥的理化指标,确保底部生物群落整体状态恢复完全。

2.2 生物修复

除了上述技术外,生物修复技术也较为关键。在实际操作中,生物修复技术借助的是发挥植物以及微生物两者降解水体的作用,清除存在的污染物质,在此基础上改进水体条件,从源头上有效保证生态平衡,实践证明,生物修复属于科学的水体改进方式。在淡水养殖中,首先,可以将菌类物质(乳酸菌等)拌和在饵料中,再将拌和好的饵料投喂给鱼类,通过投喂饵料的方式,改善水产生物体内微生物群落,借助这种科学手段提高水产动物消化率。从实际了解到,这种方法优势突出,酵母菌、乳酸菌等是较为可靠的菌类物质,可以起到辅助消化的作用。其次,除了在饵料中拌和菌类物质外,还可以通过添加调控剂的方法对水体微生物改进,实际应用中调控剂重点包含硝化细菌等。此外,微生物制剂作用显著,能改善水质、抑制病菌等,实践证明,这是值得研究的高质量水体污染防治方法,具有极高推广价值。在工作中,为了有效、科学净化水质,在养殖阶段,还可以养殖或者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生物,从而帮助和改进水体。现实证明在水体中养殖鲢鳙鱼可以优化生物群体的结构,抑制水华现象。另外,研究发现,某些水生生物作用突出,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吸收氮和磷,确保底层淤泥的营养丰富,并通过自身吸收和降解,将这些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实现水体的优化和自净。

2.3 科学施药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要科学施药。想要降低养殖排放对水体的污染,需要采取科学思路,实现预防和治理结合,搭建一种科学模式。在工作中,要定期将人员组织起来,对其加以培训,借助科学途径,不断强化疾病防控意识,增强水体降污能力。在技术层面,给予一定指导,引导人员客观分析水体污染疾病,在具体操作中,根据病症科学选药,彻底避免错用和乱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药剂要保证少残留的同时提高药剂使用效率,降低水体污染的程度,发挥最大的价值[1]。

2.4 定期清整底部污泥

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还需要对底部污泥定期清整。有效运用休渔时间,在多项措施的保障下,对底部积聚的淤泥实施优质处理,确保水体底部位置干净,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还要借助多种有效措施,杀死底部残余的病菌,在具体工作中科学运用生石灰,能高效完成底部位置的消毒。

2.5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

针对排放的水体污染,需要做好科学规划,在具体工作中,保证水产养殖基地理想化布局,确保其布局的科学性。现实中,水产养殖基地的建设,需要综合多项因素,尽可能保证其和重污染地段保留一定的距离,科学、合理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合理选择养殖场地,有利于保证养殖场全年水平衡。具体见图1:

图1 养殖场全年水平衡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场地合适的情况下,养殖场的上水总量为42096.25 t/d。分配到职工生活中的水量一共1825 t/d,而分配到养殖过程中的水量则为40271.25 t/d。数据说明,养殖用水总量会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其中用于牲畜饮用的水量比例最大。

2.6 完善制度管理

在养殖区域周边,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严格执行管理机制,发挥环境监督的作用,时常对养殖区域周边排查和巡视。在排查和巡视阶段,如果发现疑似污染源要综合评估,在此前提下,采用相关措施,将疑似污染源消除。在具体工作中,创建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有效净化生活污水,降低排放污水的毒性。现实中,通过一系列管控措施,能够合理完善制度管理,提高制度管理可行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具体工作中,为了确保水产品品质,提高水产品养殖可行性,需要高度关注水体污染,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在完善的模式下,推动淡水养殖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淤泥水产水体
“证”规企业,振兴水产!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