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戏曲表演与现实题材剧目的契合
——以茂腔戏曲创作为例

2021-12-05刘永霞

人文天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秧歌程式剧种

■ 刘永霞

新的时代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每年都有大量的现实题材戏曲作品立上舞台。以茂腔剧种为例,近年来有两部精品剧目——青岛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秧歌乡的故事》和诸城舜龙艺术团的《失却的银婚》,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目扶持项目,并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活动。对于一个地方小剧种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两部剧目均是现实题材剧目,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备了较好的艺术品相。两部剧目在扩大茂腔剧种影响、提升剧种知名度、推动茂腔实现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对于思想深度的挖掘、舞台呈现的创新、音乐唱腔的革新,两部剧目在表演程式上的创新显然就没有那么顺利,如何用传统戏曲演好现实题材剧目,一度也困扰着两部剧目的主创。笔者作为《秧歌乡的故事》的主演,结合自己的表演体会,认为若要寻找传统戏曲表演与现代审美需求的契合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整体风格坚持歌舞化

著名导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张曼君认为:“将音乐舞蹈的创造力加以扩容,增强生活真实的感染力,大量吸收所谓‘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的元素,力图在现代戏创作中找到熟悉的陌生感、浓烈的地域感和鲜明亲切的现代感,使作品既有戏曲所需要的歌舞性,又与古代戏曲的歌舞性相区别。”①张曼君:《我的现代戏曲观》,《中国文化报》2019 年2 月21 日第5 版。这里强调了戏曲创作的歌舞化问题,认为这是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关键。茂腔《秧歌乡的故事》恰恰将民间戏曲茂腔和民间舞蹈胶州秧歌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茂腔的歌舞叙事能力,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谐交融,这是《秧歌乡的故事》最大的亮点。

在茂腔《秧歌乡的故事》里,胶州秧歌这一舞蹈样式和传统的茂腔戏曲舞蹈共同呈现了“歌舞演故事”的剧诗特性,使茂腔剧种的歌舞叙事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在这部剧里,茂腔唱出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胶州秧歌扭出了欢声笑语,二者完美结合,用于烘托气氛、营造情境,也用于刻画人物、表达感情。由此,一部好看的、独特的、歌舞化特征突出的剧目立上舞台。虽然该剧没有张曼君“三民主义”之名,但剧目在山东较早地实现了“三民主义”之实。

但是,我们强调歌舞化并不意味着摒弃戏曲程式,歌舞化是戏曲舞台的主要语汇而不是主导语汇,抽象的舞蹈动作虽然可以脱离生活中的具体动作,但它与规律、规范的戏曲程式还是不同的。戏曲艺术的独特审美意蕴要求戏曲表演必须程式化,关于这一点,张庚先生早就作了论述。张庚先生把“程式性”作为中国戏曲的三大艺术特征之一,认为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为程式,并指出了程式化对戏曲的重要意义:“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有)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彩。”②张庚:《漫谈戏曲的表演体系问题》,载《张庚文录》第四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年,第224 页。

二、表演程式在守正中创新

戏曲程式一直是戏曲界争论的焦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戏曲程式阻碍了戏曲的发展,戏曲不能适合现代人审美的原因之一就是程式问题。作为一名演员,基于多年的演出经验,笔者认为,戏曲表演离不开程式,戏曲的节奏性和歌舞性需要戏曲程式。没了程式,剧种表演艺术就会减色,剧种的独特性就会减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戏曲程式的运用。

保留戏曲程式并不是否定创新,特别是关于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创新就更为必要。在这方面,我国的戏曲表演是有过经验教训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大潮中,有些剧目在创造新的舞台形象时套用一成不变的传统程式,没有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创新创造,结果程式的规范性束缚了演员的表演,很多剧目效果不好;而那些敢于冲破程式束缚、根据现实生活创造新表演程式的剧目,如吕剧《李二嫂改嫁》,则大获成功。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戏曲需要表现的内容日益丰富,现实题材戏曲依旧离不开程式,但并没有形成一套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程式,传统戏曲表演程式演绎现实题材越来越困难。因此,创作新程式、丰富剧种表演艺术非常必要。正如戏曲理论家汪人元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常常只关注戏曲的艺术传统,比如成熟的艺术综合、精美的程式表演、卓越的美学原则;其实戏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传统,即一个‘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的优良传统,这正是让戏曲千百年来保持活力、生机、不断进步完善,并且妥善融合古今、积累传统的根本保证。”①高利平:《传统戏曲程式,如何“表演”现代生活——江苏省昆剧院三部现代戏创作的探索之路》,《新华日报》2021 年7 月29 日第12 版。以茂腔为例,在茂腔的发展历史上,在演唱不同类型的剧目时,演员无论出于对剧情的表达还是对人物情感命运的演绎,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表演的意识和行动。长此以往,一些基本的戏曲表演通用程式便进入到本剧种,与源于生活状态的动作情态表达融为一体,成为茂腔剧种的表演程式。

如何进行创新,简单说就是在守正中创新。现实题材表演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最大的特点是节奏比传统的戏曲表演程式要快,我们就可以在坚持虚拟性、程式化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生活化处理,动作略收一些,节奏稍松一点,步伐则加快一些,这样可以使现代戏表演不失去“戏味”,又不完全放松为生活状态。生活化处理程式化的表演也可以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某个动作是现代化的,而其他动作是传统的。总之,戏曲演员不要把自己囿于旧有程式,而应立足现实生活,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演动作,重构符合现实生活的程式化表演。

三、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戏曲表演相较于话剧,往往重表演的模仿而轻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这与戏曲传统有很大关系。对此,笔者在常年的演出中也深有体会,有时观众更关注唱腔和表演。在这种传统中,戏曲演员往往停留在对人物外在行为的模仿和再现,无法进入人物心灵深处。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不像传统戏,有耳熟能详的人物和广为流传的唱段,观众不用看戏就知道人物如何。现实题材戏曲相比传统戏曲更需要塑造人物,因为记录历史进程、讲述时代故事、传递情感、感染观众等都依靠剧中人物。塑造人物需要走进人物内心,要把握住整个人物内心发展变化脉络,通过内心变化的充分感悟,将人物塑造得更鲜活可信;要多维度把握住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实做出具有个性化、典型性的戏曲动作,同时把深切的内心体验与完美准确的程式体现相结合;要把握剧中人物多重复杂的情感,加强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让内心的情感通过神态、动作等得以表现。

茂腔《失却的银婚》的成功之处在于,未将反腐的立意停留在揭穿腐败的表层,而是在一对地位反差巨大的离婚夫妻的感情纠葛中,时时顺理成章地将“昨天”与“今天”作对比,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深深触及腐败者心灵的深处,逐层揭穿腐败者的内心世界,使整个故事叙事张力十足,人物塑造鲜明而立体。

戏曲表演现实生活是当前戏曲创作的一个难点,也是戏曲演员的必修课,每位戏曲演员都应该通过对整体表演舞蹈化的把握,根据表演需要,在守正中创新,丰富表演程式技巧方式,以情塑人。笔者相信,具有创新基因的传统戏曲一定能够创造出新时代的戏曲表演美学。

猜你喜欢

秧歌程式剧种
增程式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中国市场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