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研究

2021-12-04

电影文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脸谱化新世纪

袁 斐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1987年,时任中宣部部长贺敬之提出了“文艺主旋律”的概念,从此,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颁布,国产主旋律电影一度出现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时光之轴走过新世纪以后,商业大片在国产电影市场呈风起云涌之势,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加上创作水准迟滞不前等多种原因,出现发展瓶颈。不过,在类型化探索之路走向成功之后,国产主旋律电影又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多年发展之路虽然坎坷不平,但整体而言仍旧态势喜人,这与广大电影人孜孜不倦地推陈出新不无关系,不过仔细剖析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可以发现,虽历经近20年,仍旧存在不少问题。电影形象中,女性形象占据重要地位,其在反映社会现实乃至时代症候的典型剖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新世纪以来的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具有研究意义。

一、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梳理

长期以来,除却极少数以塑造男性形象为主的电影作品,其他电影作品中女性角色似乎从不缺席,但囿于女性曾被置于历史话语叙事之外的原因,女性在电影中一度如背景般地存在,要么用于凸显男性形象的某种特质,要么其作用干脆被忽视,仅仅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记。伴随现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渐渐获得话语权,这对国产电影的女性角色塑造起到了促进作用,国产电影开始出现了一些体现女性生活、情感乃至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完全摆脱了过去的刻板印象,愈加立体丰富起来。反观各个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其中的女性形象的特征变化微乎其微,呈现出一种“另类”的发展姿态。

为了较为透彻地了解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的特征,特以2010年为分割线,对比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截至2020年12月7日)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变化幅度。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总结结果具有说服力,特选取豆瓣评分6.0以上的优秀电影为研究对象。

(一)2000—2010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总结

据网络搜索引擎搜索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0年全国公映的国产主旋律电影61部,其中豆瓣评分6.0分以上的电影44部。其中的女性形象可总结为8个大类型,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类型总结(2000—2010年)

以上表格内容显示,女性角色被淡化或者无主要女性角色的电影占比达25%,女性作为人物塑造核心的电影占比仅9.1%。可见这一时期的国产主旋律电影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不突出,发展受限。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还有5部将女性作为塑造核心的电影,包括《任长霞》(2005年)、《大道如天》(2006年)、《金山鸿雁》(2007年)、《北极雪》(2009年)、《第一军规》(2009年),遗憾的是,这几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不高,除了《任长霞》《金山鸿雁》《第一军规》超过5.0分,分别拿到5.8分、5.4分和5.2分外,《北极雪》仅拿到3.6分,1星评价达56.7%,《大道如天》无评分。由此可见,2000—2010年这10年间,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角色塑造差强人意,并没有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二)2011—2020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总结

据网络搜索引擎搜索统计结果显示,2010—2020年(截至2020年12月7日)全国公映的国产主旋律电影127部,其中豆瓣评分6.0分以上的电影57部。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共可以总结为7个类型,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类型总结(2011—2020年12月7日)

(续表)

以上表格内容显示,女性角色为“身份”角色(母亲/妻子/女儿)的电影占比最高,达33.33%,女性作为人物塑造核心的电影较新世纪前10年有所提升,占比10.52%,仅提升1.42个百分点,发展仍旧缓慢;女性角色被淡化或者无主要女性角色的电影占比14.04%,降低10.96个百分点,变化趋势较大。同前一时期一致,这一时期仍有其他四部电影以女性为创作核心,分别是《最美的乡村女医生》(2014年)、《党的女儿尹灵芝》(2016年)、《知心法官》(2016年)、《黄玫瑰》(2019年),这四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仍不甚理想:《知心法官》和《党的女儿尹灵芝》豆瓣评分分别为4.5分和3.4分,另外两部无评分。可见,虽然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核心形象的塑造方面,女性角色仍旧不能与男性角色平分秋色。虽然站在历史的角度而言,男性在中国各时期发展的大潮中拥有不世之功,但是女性群体在每一场变革中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贴合现实。

(三)统计结果分析

据以上分析结果看出,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中被淡化或者非主要角色的女性形象、担当“身份”角色的女性形象、角色为女性英雄或女性干部的女性形象数量始终占据前三位,其余类别女性形象的数量排名毫无变化,占比变化较小。其中,负面女性形象基本消失。可见,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的发展较为缓慢,且发展变化不大。另外,相比于在新世纪以来获得长足发展的商业电影乃至女性电影而言,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颇为单一,毫无新意。自2006年《云水谣》上映以高口碑打开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大门以来,“商业+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势如破竹,2007年开始,不少此类电影跻身“亿元票房俱乐部”,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电影《战狼2》更是收获了56.39亿元票房,这在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堪称奇迹。相比之下,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就颇为令人担忧。因此,找出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对女性形象在国产主旋律电影中的丰富化、立体化、形象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特征

(一)角色单一化

前文已经提到,新世纪以来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且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角色分类几乎无变化,这显示出了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角色单一化的问题。必须承认的是,“千人千面”是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不可忽视的特点,因此,即便相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其角色呈现上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介于国产主旋律电影同类女性角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其在女性角色塑造上仍相对呆板。以“妻子”形象为例,几乎所有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妻子形象都被塑造成温婉可人、善解人意且不失果敢坚毅的“贤内助”形象,她们是男性英雄的后方基石,牢牢守护着那一片家园厚土,为丈夫分忧解难,《真心》中的阿芬如此,《惊涛骇浪》中的韩梅如此,《警察日记》中的孟文娟如此……此类人物形象众多,在呈现上却颇为相似。诚然,当代社会确实存在千千万万个如此类角色般的无名英雄,虽然她们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却为在前方战斗着的男性提供了伟大的支持。然而,此类角色,她们除了是母亲,是妻子,更是一位女性,关注女性的特征,关注女性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并以此为基点开发出丰富的女性形象,对于电影的教化功能而言,当更有裨益。

(二)人物脸谱化

人物脸谱化主要用以形容扁平式人物形象,这类人物的形象与情感都相对比较单一,容易令人形成刻板现象。人物脸谱化有利于观众对人物身份、性格等做出直观的判断,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特征、情感变化的表达等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应当对这类形象适当规避。就大部分国产主旋律电影而言,女性人物形象脸谱化仍旧是其被诟病之处,不过伴随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角色人物脸谱化已经得到了改观。

使人物角色瞬时立体化的最直接的一个道具便是服饰。服装是电影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道具,其既可以反映电影的风格,又能美化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能直观地反映出处于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应有的典型性格,揭示其内心世界。因此,将电影服装设计作为立体化人物角色的工具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就这一点而言,电影《金陵十三钗》就处理得游刃有余。电影中,有两个非常鲜明的人物群体——妓女和学生。从群体服饰而言,华冠丽服的风尘女子和芒屩布衣的学生在视觉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民族战乱的时刻,那群“秦淮女子”仍旧穿金戴银,浓妆艳抹,衣着华丽,深刻地演绎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悲戚意境。细化到个体,“秦淮女子”们所穿衣服的颜色都暗示了其人物性格,如玉墨大面积红蓝拼接的旗袍,大胆奔放的红色与忧郁沉稳的蓝色相接,恰好预示了玉墨虽放浪但坚毅的人物性格,为剧情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就此而言,采用服化道等相对直观的手段来改变国产主旋律电影女性形象塑造脸谱化的状况不失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

结 语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国产主旋律电影逐步商业化、类型化,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其女性角色的塑造并不够丰富立体仍是不可忽略的客观现实。因此,主旋律电影若想进一步地为大众所接受,并切实地起到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关注社会生活、讴歌人性人生等的作用,就一定不能忽略女性的现实作用和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因为国产主旋律电影要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到全面发展和细化发展。

猜你喜欢

脸谱化新世纪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论新世纪大医精诚的新内涵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