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1-12-03张会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教师队伍音乐

张会艳

(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沈阳110034)

师范类高校与普通高校以及艺术类高校相比,其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和具体,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特殊关注。同时,师范类高校在培养师范类学生时,还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内外兼修才能的获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只有具备了很高的文化能力和水平,才能具有在未来教育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正确处理和理解跨文化差异问题的能力,并在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潮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引领潮流的胆识和魄力。师范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入学前就已树立了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是教师职业的储备力量。“职业的特殊使命给师范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品德、扎实的专业功底、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而这一切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艺术类教育”,[2]离不开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

一、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已普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音乐课程是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高校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直接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3]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审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他们的工作既有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共性,也有自身鲜明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特性。他们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生产者,相对而言,对音乐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及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较高。

(一)相关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

“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4]师范类高校音乐课程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提高全体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的教育,包括师范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音乐艺术作为一种听觉文化是最容易被接受与传承的文化载体,对助力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建设有着独特的优势。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要向学生展示和传达基础音乐学知识,而且还要从艺术修养的提升角度,融入与音乐专业相关的其他人文和自然知识,从而使学生凭借与音乐学有关的知识来获取更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达成如此教学目的,需要音乐教师掌握丰厚的人文和自然类学科知识,并能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进行适宜形式的转化,特别是在传达相关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时,教师能够主动引导学生从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认知,避免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远离“歪理邪说”,获得有益的文化滋养。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路径多样,但提升其音乐专业教学的文化含量是重要基础,这与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也高度契合发挥文化引领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本源性音乐文化语言的植入

以往在传统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学内容注重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但往往忽略了中国本源性音乐文化语言的植入,结果造成学生对祖国母语音乐语言的隔阂和对祖国多民族音乐文化心理距离上的疏远。导致许多学生学业完成以后,仍然不会用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进行交流,更不会用祖国特色的音乐语言进行相关问题的文化思考。通过音乐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达到提升音乐教师对于中国本源性音乐文化内容的关注,以及进一步强化音乐教师文化主体意识的再思考。通过这样的努力进一步完善教师主动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母语性音乐文化语言及其表现的多样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音乐教育的细微之处,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民族文化的滋养。

(三)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当前是网络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网络环境中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这种文化现象对于辨别力不高、是非观念不强、防范意识不够的青年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协调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一时迷失方向。因此,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塑造期,正确的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由于音乐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种,属于美育的范畴,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独特的本质性特征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它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培育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音乐教育,融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一体,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没有功利目的,注重培育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审美修养,这些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和作用,其能力和素质表现在审美境界、理想趣味、综合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上。音乐教师要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承担起导引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责任,音乐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要积极跟进,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灵活运用音乐文化知识来完成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道德情操的使命,并达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教育与导引。

二、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观念和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许多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仍然本着传统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虽然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范式也经过了若干项改进和更新,但还是有部分音乐教师沿用过去陈旧性音乐语言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此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迟滞和阻碍了当代大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学习积极性,使新鲜活泼且年轻律动的心陷入被动的教学情境中无法提升。这与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主旋律不协调,更与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应当平等的时代呼声格格不入。音乐课堂上传授人文和音乐知识,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须从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入手,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二)文化知识构成尚需完善、文化涵养有待提升

音乐是一种国际性语言,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它体现出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它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音乐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一脉,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音乐语言,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跨年龄、跨民族种族的交际能力,能够自由地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徜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提示我们要通过极大的努力来大力提升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层次,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和有益教学经验,尽早为教师快速成长准备平台,为教师提供切磋交流的机会,使其在互动中展示音乐教师的人文风采,以适应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音乐文化资源的期盼和需求。

(三)文化实践能力亟待提升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担负着多项职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互动能力也是教育目的应有之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文化实践能力不足,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造成极大影响。一方面,由于高校快速发展,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学任务愈加繁重,教师缺乏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由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呕心沥血、砥砺心志、潜心研究,它是漫长的文化心路历程,是常年的激情燃烧,更需要高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完成教师在文化苦旅中的蜕变和涅槃再生。

三、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路径

对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即可有针对性规划文化建设的路径来加以解决。

(一)激发教师文化建设的自主性,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音乐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其教学工作文化层次的重要保证。受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工作中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对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音乐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薄弱,文化含量低。要在短期内消除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显然是不够现实,纠偏尚需时日,但师范类高校可以先行上手,通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为提升音乐教学文化内涵创造平台、提供条件。采用荣誉激励和物质奖励双向激励机制、在评优晋级工作中优先站位等措施,来激发教师队伍自身的文化建设能力,使其自主投身于音乐课程文化建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历练和提升。无论如何都要避免音乐课程文化建设的教学改革的机会主义和功利性倾向,做到正向引领,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必然结出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学队伍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使大学校园的文化面貌日新月异。

(二)强化师资力量培训,加快教学观念变革

终身教育和在岗培训,是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便捷的途径。高校应树立教师在职培训的常态化理念,根据具体情况完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经常性地鼓励教师在教学相长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文化流变的气候中跟进,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文化知识和理论潮流,用自身文化涵养和文化定力做到不盲从、不迷失,时刻站在文化变革的潮头,引领教学工作中的教学观念革新。

(三)探索教育实践渠道,提升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现成路径可寻,要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完善。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构建完整性体系来保证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文化知识的获取从来都在彰显其主体性存在,它可从系统培训中取得,也可在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交流、传达、激发、提升、领悟,这正是音乐和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这样的平台,使其在文化交流中更加有效地获得文化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消除由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差异,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自己的文化魅力,培养、影响并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教育的海洋,完善其人格,提升其气质,塑造其品格,为祖国培育一代优秀的建设者。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其传播知识的广度和迅捷度大为提升,特别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在大方向上还是小方法上都层出不穷。因此,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队伍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和学习文化知识,及时“充电”,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师范类教师队伍音乐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音乐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音乐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