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自然体验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策略

2021-12-03福建省莆田市机关幼儿园王玉金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助人行为助人共情

福建省莆田市机关幼儿园 王玉金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或对社会有益的行为。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已进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开展亲自然体验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能够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同时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加频繁。那么,如何借助亲自然体验活动所引发的教育契机,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笔者结合园所日常活动,谈谈如何在亲自然体验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四种典型性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问题导向,在情境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问题导向是指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通过亲身体验、积极探索构建幼儿的认知体系,引发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问题的产生应是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所遇到的真问题。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真实情境体验中不断发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丰富、逐步完善起来的。

(一)设置情境,感受合作力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通过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在亲自然体验活动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可供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有效互动的真实活动场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建构,获得更多的合作体验。如在“开心农场”活动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幼儿成为农场小主人,亲历农场创建、动物饲养的整个过程,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与环境材料互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又如在“土豆成长记”活动中,孩子们为迟迟未发芽的土豆搬“新家”,在选址、移植、安家、培土等系列活动中学会分工,充分感受合作的氛围与力量。

(二)聚焦问题,积累合作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交往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合作前的方案设计、协商分工、合作行为配合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有时无法顺利完成共同的合作任务。教师应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适时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探讨交流,帮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合作经验。如“赶鸭乐”活动中,孩子们发现鸭子喜水的特性,萌发赶鸭子下水游泳的念头,于是“如何把鸭子顺利地引下水”成为孩子们争论的焦点。通过观察,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关注点,适时介入引导,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核心:“有什么好办法,既不会弄伤小鸭,又能轻松地把小鸭送到水池中?你需要哪些支持?材料或是同伴合作?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得到教师的启示后,孩子们开始思考并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协商,共同设计实施方案,收集所需材料,商量如何分工,不断积累合作经验。活动中,教师还要因势利导,转变角色,引导幼儿根据实地情况及时调整合作策略,加强同伴间的行为配合,提升合作水平。

二、共情体验,在亲身经历中丰富幼儿的安慰行为

共情是指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认同和理解他人处境和感情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共情是一种情绪情感反应,通常包括认知共情、情感共情、行为共情三个维度。在亲自然体验活动中,通过真实情境、亲身体验、共同经历,唤起幼儿认知、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积极的共情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安慰行为的发生需要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伤心、哭泣等。共情效应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体悟他人的处境及需要,与他人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从而主动为对方提供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抚慰行为。如“鱼乐一生”活动中,孩子们亲身参与,共同为小金鱼打造宜居家园——环保生态瓶。从水草、沙土、其他水生物等材料的采集制作到日常喂食换水、悉心照料,孩子们都亲力亲为,倾注了真情实感。一天上午,妍妍发现自己饲养的金鱼“点点”出现了翻肚子的现象,心里难过极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旁边的小朋友见状赶紧围了过来,有的低下身来表达关切,有的用手搂住妍妍的肩膀,有的递过纸巾帮她擦眼泪,有的安慰妍妍不要难过,并许诺可以把自己养的小鱼送给她一条……阳阳想到了一个办法:“点点”可能是太冷了,被冻着了,我们可以用毛巾包住瓶子,给它取暖。阳阳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同,一场拯救金鱼“点点”的行动开始了……虽然,最终的结局并不是那么圆满,但在拯救行动中幼儿呈现出多种安慰表达方式,如关切询问、语言安慰、身体抚摸、物品赠予、共同认养、提供解决办法等。由此可见,基于幼儿亲身经历、体验感悟而产生的共情效应,能够促进幼儿在安慰行为的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元,更具自发性、情感性。

三、鼓励肯定,在行为强化中增强幼儿的助人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当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时,就会增加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当幼儿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并加以强化,这样才能帮助幼儿获得积极反馈,从而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以巩固、发展。鼓励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强化方式,可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进行强化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具体性、情境性

在亲自然体验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将引发幼儿更多的助人行为,教师应及时关注并不断加以强化。在进行鼓励肯定时应体现具体性、情境性的原则,要与幼儿实际的“做”紧密联系。在具体行为情境的作用下,幼儿的助人意识、助人行为策略将不断丰富与提高。如为了鼓励幼儿的助人行为,教师可在“开心农场”主题墙上创设“助人果”成长树,鼓励孩子们在农场体验活动中将自己助人的事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张贴在“助人果”树上,便于同伴间交流学习。为了让自己在成长树上结出更多的“助人果”,孩子们会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幼儿的助人行为将不断得到强化,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行为。

(二)及时反馈

当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助人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并对助人者进行及时反馈,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简单的言语肯定,或是一个轻柔的抚摸动作等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如:“洋洋,我看到你在帮他系围裙带子,做得好!”但是这种看似简单又有效的及时反馈不能滥用,需要与当下幼儿的实际行为相结合,力求精确,使反馈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四、家园融合,在共育中深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庭作为孩子接触世界的首要环境,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基石作用。健康、和谐、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能够滋养幼儿的身心,从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亲自然体验活动中,我们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与其他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同的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并非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当他们能够以其他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分享行为表现得就不那么突出了。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动机,增强分享意识,让幼儿体验到分享行为既能愉悦别人,也能快乐自己。如每到周五,孩子们都会积极报名认养鸭子回家照顾,但总是供不应求,没有认养到鸭子的幼儿难免情绪低落。为了安抚幼儿失落的情绪,我们开展了“共同认养活动”,请家长利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掌握的有关鸭子的生活习性、喜好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有条件的家庭还带着自制的“美食”去幼儿家看望鸭子等。这些活动既解了孩子们的“思念之苦”,为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深化了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家庭之间的情感。

亲自然体验活动不仅让幼儿在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过程中释放天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利于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心理感受来习得社会交往方面的技能与经验,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可见,亲自然体验活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助人行为助人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组织中的助人行为: 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3~6岁幼儿助人行为观察研究
助人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