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12-03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庆军臧睦君柳婵娟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体系人才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王庆军 臧睦君 柳婵娟 刘 通

构建“新工科”的目的是培养科技所需的实用人才和社会所需的应用人才。中国需要新技术、新产品、新格式和新模式,才能成为一个拥有科学技术的强大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作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输送拥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广泛运用,如电话信号技术、手机和互联网的数据传输技术,甚至是当今军队在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技术中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行业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也提供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相重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毕业后,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可以是电子工程师,设计和开发电子通信设备,又或者是软件开发人员,设计和开发相关软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等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明确教育目标

在新工科的教育背景下,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将育人作为教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和比重,突出专业特色,高校专业课程设计应该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展,以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二)明确改革道路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当地的发展情况,构建适应人才发展培养体系,实行多层次培训与发展,全面支持专业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渗透创新教学理念,在专业培训中建立高质量培训,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从学生的就业出发,为学生谋发展。

三、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开展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重点是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完善课程体系。以毕业要求为依据,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开放型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建立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双创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将科学思维、科技伦理、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促进和提供更多技术创新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满足人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专业相关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确定指导思想、目标和研究思路后,采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首先,以在校学生为主体,对现有的培养计划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大四学生和专业任课教师对于现行培养计划的建议;其次,访问国内设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流高校,对其教学方法和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研究,听取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参考他们制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信息工程方案的主要细节和具体课题,如教学时间分配、考试、实践环节、所需选修课、必修课、限选课和实验配置;再次,寻找“走出去”的切入点,深入企业对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当前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分析现行的培养方案对专业未来人才的要求是否一致;最后,要找到现有的培养计划与当前社会的人才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估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分析课程的凝聚力和未来取向,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该以教育部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为教学改革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合理规划好人才培养计划,要适应地方院校的人才标准,以国家的要求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学生的教学计划,结合地方院校的专业特色,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用人需求。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适应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刚兴起时,专业人才培训方案定位较为模糊,现通过优化重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为适应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应在课程教学中添加企业实习的教学内容。促进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社会发展现状,突出专业优势。此外,企业实习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课程内容,适当调整课程的结构,科学建立实践教学的环节,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发展。通过拓展校外实习环节,与电子信息类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基础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完善产、学、研合作教学机制,“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通过改革高等教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优化提出了建议。第一,为了鼓励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设置,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在第一学期开设了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子信息技术概论,以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的认知,合理安排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并开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竞赛”“挑战杯”“英特尔嵌入式比赛”等大型比赛。第二,增加电子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学时,增加PCB设计与制作、课程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有条件的可以使这类实践课程适当提前。第三,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的主要特点,确保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可以将复变函数、数据库原理、随机信号处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因为这些课程的理论研究色彩太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一致。如果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难以保持整体毕业生的竞争力,根据行业当前的要求,在原来的Lab view图形编程课程等专业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新的物联网技术课程,使学生能够尽快顺利融入科技生产实习过程,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专业课程的学习。确保实施分级指导和分级培训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添加创新创业学分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抑或是参与企业项目。第四,加强校企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共同辅导学生,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校外学生的实习基地,实行“长时间实习”“带薪实习”的制度,使得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得以落实,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验能力,将实习贯穿学生的学习始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增加了学校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必须提高高校专业人才素质,同时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高校与社会都应该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和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愿景做出实践,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